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探析《怨女》中怨的根源_九世怨女九世怨念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怨女》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怨女的怨理解为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幽怨”,那这种孤独和幽怨主要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仅归结于银娣的性格和处境,银娣的婚姻价值观和冷漠、麻木等劣根性也让她一生悲凉。
  [关键词]怨女张爱玲婚姻价值观
  
  张爱玲小说一贯的底色是悲凉,而《怨女》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让读者对女主人翁的不幸人生和自身的弱点深感同情与指责,我想“怨女”之“怨”更贴切的理解应该为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幽怨”,而不是表面所理解的“不满、怨恨”。银娣一生为了追求表面的风光,放弃了小刘,这注定她只能享受生活物质上的满足,而缺乏爱情这精神层面的慰藉。人往往追求的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越得不到越显得珍贵,比常人更加向往爱情,而从文本中我们得知,银娣是在现实面前放弃过一次爱情,结婚后曾试图追求,两次的失败使她退到鸦片的麻痹中度过余生。所以,银娣的幽怨表现在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希望,而这种求不得所产生的内心的惆怅、不可排解的忧愁,对命运的无奈就形成了小说的基调。但是,张爱玲不仅仅是想让读者同情可怜银娣,更重要的目的是从更高层面去分析她成为怨女的根本原因。
  银娣从始至终都在埋怨她上了媒人的当,可是,这真是一场欺骗的婚姻吗?难道她没有自主选择权吗?我想她一生的孤独不仅是性格所致,更是自身处境以及价值观、弱点等所造成的。
  一、性格决定选择,处境决定最迫切需要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选择,长得漂亮,父母双亡,帮哥哥的麻油店站柜台算账,十八岁大龄女青年,从小说的开篇银娣的出场已经交代了银娣家境贫寒,出身低微,人一般情况下会向往自己所未拥有的东西,所以出身低微的她造就了她期冀富贵生活的心理。从银娣跟顾客以及哥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是泼辣、虚荣、刚烈、好强,在这样的心理和性格的驱使下她最终选择了高攀姚家二少跻身上流社会,摆脱自身贫困的境况,而不愿意嫁给药店小刘。小刘能给予她的仅仅是爱情,却不能给她金钱的享受。在张爱玲眼里,爱只是贫穷人的奢侈品,更是女人一生无法从男人身上得到的虚无的东西。
  另外,银娣在娘家的处境使她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失去了爱心,哥嫂一直当她赔钱货,不顾她的幸福,为了不用帮她办嫁妆让她做二房,所以在她的世界里,亲情、爱情都是虚的,是贫穷人没法享用的,金钱才是生命的保障和生存的依靠。贫穷的生活、哥嫂的冷漠是她选择姚家二少的现实原因,摆脱贫穷的现状意味着摆脱让人看不起的窘况,这也是她最迫切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理论中的基本出发点中指出当多种需要未获得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银娣当时最迫切的需求即是走出娘家,寻找一个有经济依靠的婆家,尽管这个婆家没法满足她归属与爱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但至少可以满足她对于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追求,而不会像她所想象的“她将成为她哥嫂的穷亲戚,和外婆一样。人家一定说她嫁得不好。”[1]张爱玲小说中还原人性的世俗形态。她认定“饮食男女”是人生“朴素的底子”,有着“永恒的意味”,是人摆脱不了的兽的性质。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大多坚定地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至高目标,当“饮食”受到威胁时,甚至爱情都不顾。[2]人物的行为是功利的、庸俗的,所以,银娣也是张爱玲笔下众多俗人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物,这也是她最终成为怨女的另一个原因。
  二、功利主义和落后的封建婚姻的价值观是银娣在男权社会中借助婚姻改变贫穷的命运的主观因素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不仅存在,而且对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有所认识、有所反思、有所选择。生存价值就是人们对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所作的综合的、整体的认识和反思。人的生存蕴含着价值,人的活动以价值为核心,人的生存价值主要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不同生存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形成不同的生存价值观、不同的生存状态。”[3]银娣的生存价值观是功利主义婚姻价值观,持这种婚姻价值观的人总是希望从婚姻中获取什么,他们往往把门第、财富、名誉等当成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即使她从心里喜欢一个人,也会因条件不适合予以筛除,她把婚姻庸俗化,为了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不惜牺牲爱情。“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致使她把爱情当作与物质想交换的筹码。她宁愿相信金钱能给她的生活带来安稳,也不相信爱情,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她可以克服害怕瞎子的缺点,小说中“她看见街上的瞎子就有种异样的感觉,又讨厌又有点怕”,[4]而她的这种功利主义不仅仅体现在她自己的婚姻抉择上,在小说中还多次体现,比如当她嫂子有意思要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她当儿媳妇时,她拒绝了,因为她打心里看不起哥嫂这一类穷人;
  落后的封建婚姻价值观,任何与爱情分离的婚姻都是不健全、不完善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陈腐的制度的结果是很多人在结婚之前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对象,更谈不上爱情,所以,在选择对象上更多考虑个人条件之外的因素,如婚姻的缔结能给家族带来什么好处,能否传宗接代、光耀门楣等。银娣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一种典型的不道德的无爱婚姻,在两种选择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无爱婚姻、无爱家庭的生活方式,嫁给不同的人,意味着嫁给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是依附男人的少奶奶的生活,如同俗语“夫贵妻荣、母以子贵”,她的价值被局限于家庭之内,表面风光,实际上就如文本中写的“上一代下一代人中间没有她的位子”[5],《怨女》中所构建的男权社会是张爱玲小说中的一种代表,一种看似依赖,实际只存在金钱上的一种安全,而精神上却是一种残缺、不可靠,不信任。姚家老二是身体的残疾,姚家老三是不务正业、玩女人、窝囊,而男人掌握天下的本事几乎没有,废物一般,由于姚家老二的没用,银娣慢慢熬成了男权社会中的主角,是她生了玉禧,是她利用分家的财产维持一个没落的家庭,是她为玉禧讨了妻妾。从始至终她忍受着一切歧视,也曾天真地想从姚家老三得到爱情,经过上吊自杀未遂、老三的两次借钱,让她彻底明白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紧紧抓住金钱胜于一切,渐渐更加坚定功利主义的生存价值观的信念。
  三、国民劣根性的体现
  1.冷漠。我们从银娣身上的言行中感受到她对待周围事情的态度是十分的冷漠,一副冷冰冰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她冷酷地对待主要社会关系如兄妹、夫妻、母子、亲戚、婆媳等关系,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视而不见。哥嫂的几次借钱都被她拒绝了,唯一一次也是为了自己面子,不得不自己掏钱给哥哥办满月礼;她故意把念珠夹破戏弄眼睛瞎的丈夫,跟姚老三在寺庙厮混的时候嘴巴还诅咒丈夫;至于母子,她除了教儿子抽鸦片,还挑破离间他们夫妻感情;对待进门的丑媳妇,她冷漠、尖酸刻薄……银娣的这种冷酷让她周围的人都远离她,最终剩下的只有一丝的悲凉和永远的孤独。
  2.缺乏自省,重蹈覆辙。
  银娣把她嫁给姚二少归结为上了媒人的当,那么她却在为儿子选媳妇的时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只考虑金钱,不顾儿子的幸福。就如当初哥嫂不顾她的幸福劝她嫁给姚二少,虽然小说中她曾提到不再上媒人的当,但从她为儿子选择冯家小姐当妻子的行为中看出她显然是缺乏自省,才会重蹈覆辙。至于对待她所喜欢的姚三少,她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相信,一次死的教训还没让她清醒,姚三少的第二次借钱才彻底让她明白他不是喜欢她,而是想在她身上捞钱。
  3.药物麻痹自我。
  张爱玲的小说中,鸦片不单是男人独有的享受,很多女人最终也惹上瘾,过上颓靡的生活,银娣就是其中一个。一个精神空虚、梦想无法实现、活在虚幻现实中的人才会恋上鸦片,才会依赖毒品麻痹自我,忘却疼痛,逃避现实的不美满。可以说这是国民劣根性最典型的,银娣最后在鸦片的迷雾中回味过去,做着她的鸦片梦。
  银娣的一生是孤独的、悲凉的,在我们同情她的同时,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她虚荣、泼辣、尖酸刻薄的性格,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国民劣根性的呈现。
  [参考文献]
  [1][4][5]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怨女[M].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1997.15.12.91
  [2]耿春红.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谈张爱玲作品悲剧的现代精神[J].高教论从,2003.
  [3]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作者单位: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系)

标签:怨女 探析 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