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同为一个发展,共享一片蓝天_共享一片蓝天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让他们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江苏现有流动人口1600多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和管理,近年来,江苏各地不断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前瞻性地探索出了一套社会管理新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苏经验”,唱响了“江苏是我家,和谐你我他”的温馨主题歌,让所有来江苏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都有了“进入江苏门,就是江苏人”的归宿感。
  目前,外来人口超过1000人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站,政府出资招聘了9万名专兼职协管员。全省“三集中”居住区总面积达3000多万平方米,三集中率接近一半,部分县(市、区)超过60%,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7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四海家园”,让心在这里泊岸
  “公司为我们统一租住了宿舍,没想到住宿条件特别好,就像家一样,我索性让老公和孩子都过来了。”今年33岁的夏效凤,是上海携程旅行网公司的一名员工,2008年她被调到公司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服务联络中心工作。她的孩子今年10岁,就在附近的实验小学上学。
  让夏效凤倍感满意的“家”,位于“四海家园”小区内。这里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让梦在这里扎根,让心在这里泊岸,这里就是你温馨的家园。”这是四海家园的宣传广告语。走进四海家园,处处让人心旷神怡:一排排6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落地窗户宽敞透亮;小区内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公寓楼内,洗衣房、开水房设施完备,房间既有单间,也有供4~6人居住的集体宿舍,每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热水器、彩电等一应俱全。
  为了让新开发区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享受到方便的服务,管理者动足了脑筋。四海家园的大门口设立了平安服务中心,内设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办公室、巡回法庭、“检调对接”工作站、特色警务室、道路交通服务站,形成“1+4”综合服务模式。
  服务中心整合优化综治、物业、娱乐、休闲、运动等资源,实施了为新开发区人服务的教育、再就业、鹊桥会、矛盾纠纷化解、宜居、科技防范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
  在服务模式上,开发区坚持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通过“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有效改变了以前“满天星”式的出租屋管理格局,增强了新开发区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城待遇,同步发展。现在“携手同心、家园共建”已经成为南通开发区政府、企业、员工的共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怀揣着梦想来到南通,他们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开发区的动力源。他们是‘新开发区人’而不是‘外人’。为他们营造温暖的家,是党工委、管委会提升发展平台的首要任务。”丁秉华说。
  进了常州城。就是常州人
  2010年9月底,18岁的河南女孩邵孟杰和她的几个同学怀揣梦想一起来到光宝科技(常州)厂工作。让她和同学最开心的是,一到常州就有房子住,而且价格很便宜。
  邵孟杰等人所住的地方叫南湖家苑,是常州市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的。第一期投资5亿元,200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共有3088个房间,其中八人间,每个人每天只要付一元钱房租。目前这里共有10873人入住。二期工程完成后,可容纳5万人集中居住。这里有各种购物娱乐健身场所,超市、篮球场、健身房、乒乓球室等等一应俱全;食堂里不仅有物美价廉的简餐便餐,而且还有全国各地风味的特色小吃。
  早在15年前,一个叫张金昌的农民企业家,投资百万元兴建了常州第一家新市民公寓,为300多个农民工安了家,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外来人口集居区建设管理产业化模式。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完善这一模式,建立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规划化管理”的外来人员集居区管理机制。在2007~2011年的《市区住房保障规划》当中,常州市还把外来工住房保障列入规划。
  “家庭有房住、孩子有学上、创业有扶持、权益有保障、管理有办法”,25个字饱含了常州市各级对流动人口的关爱,也让所有新市民都有了“进入常州城,就是常州人”的归宿感。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新生力量,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观念已完全过时,那种给农民工的进入设定众多门槛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必须敞开胸怀接纳农民工,通过一系列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创新,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常州市综治办主任陈村说。
  “一站式”服务,“社团式”管理
  作为专门为新市民配建的集中居住区,无锡市新城青年公寓共有楼房8幢,目前居住着23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特殊的一个社区应该如何管理?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循,只能边摸索边前行,试着将社区“一站式”服务与大学“社团式”管理相融合。实践证明,这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对无锡迅速产生归属感的最佳方式。
  新城青年公寓2300多名入住者,9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较高,视野更为开阔,具有对精神层面需求更高的特点。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更向往城市生活,更希望融入城市。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下一代的道德文化素质是能否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因素。针对居住者大多是青年人的特点,社区引入了大学“社团式”管理方法,引导年轻人根据不同的爱好建立俱乐部,实现自治,共享文化大餐。广受欢迎的影视俱乐部,“电影院”每天晚上爆满。而乒乓球俱乐部联合篮球俱乐部,举办了一次社区体育比赛,很多以前互不认识的人成了好友。书友俱乐部则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充电站。
  为尽早使农民工享受到更多平等待遇,直至更便利地在城市落户,在苏州试点成功基础上,目前,我省已着手推广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取代之前的暂住证。把能够为流动人口提供的劳动、入学、就业、医疗等社会权益纳入其中,促进各级政府把公共服务的责任体制、服务网络向流动人口延伸,使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惠及农民工。
  让农民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陈旭 王志高
  同城待遇、同步发展,携手同心、家园共建;“一站式”服务,“社团式”管理;家庭有房住、孩子有学上、创业有扶持、权益有保障……
  一项项创新的人性化举措,一项项暖人心的服务制度出台,让一个个外来人口在江苏找到了家的温暖。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江苏各地敞开胸怀,不只把农民工当作建设者,而是把他们作为身边的邻居、居民来接纳,与之分享城市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在每一个城市的角落,都有农民工辛勤劳动的身影,而他们长期面临着一些难题。在一些地方,农民工子女在入学问题上遇到重重障碍,无法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缺少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也没有本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公共产品享受等方面也处于弱势,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贡献不相称。因此,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所有建设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当前就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既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一些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抓手。
  新一代农民工的群体,利益诉求更为多元,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对于改善住房等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安心在城市工作,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我们期盼着,各级党委政府也能在更多的领域里让农民工享受到“同城待遇”,帮助进城打工的城市“新市民”和他们的下一代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的举措,还需要更多、更持久、更广泛。

标签:同为 共享 一片蓝天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