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中考历史热点

时间:2017-05-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7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金典

1

(7)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8)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9)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

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10)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

2

2、关于西藏问题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4)今天台湾问题的由来: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5

篇二:2016中考历史热点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明朝:八股取土。 (4)清朝:文字狱。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1)新文化运动。(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党的重要会议

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关于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关于改革问题

改革问题

(1)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欧查理·马特改革。

(3)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关于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关于台湾问题

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

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关于西藏问题

关于西藏问题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课本七下

清朝:课本七下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7)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班禅(经中央政府批准)。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中日关系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6)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7)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9)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2)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之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加强对西藏管辖: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

(4)加强对回部(新疆)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哨所。

(5)乾隆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国。

2016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历史旅游

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1)重访丝绸之路(课本七上地图;课本七下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

篇三: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

【关键词】 蔡英文、九二共识、两党关系、祖国统一

【背景材料】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2016年1月16日下午4时结束。民进党候选

人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胜选感言中提及两岸政策,她表示,

“我曾多次承诺将建立具有一致性的、可持续的两岸关系,我要再次重申,今

年五月?执政?后,将在现行体制下推动两岸协商交流,以民主原则作为推动两

岸关系的基础,致力于确保海峡两岸关系维持和平稳定的现状,创造台湾人

民最大利益和福祉。”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

人物”。

【知识梳理】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卫温率军浮海至夷洲(即台湾),加强了

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元朝时正式设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中央政权管辖。

(3)明朝时,荷兰入侵台湾,占据38年;1662年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4).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5)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

(6)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与祖国母亲分离50年。

(7)1945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战败,台湾回归祖国。

2、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退居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裂状态。

(2)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向世人宣布用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4)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分裂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严正立场。

4.海峡两岸的交往与现状

(1)“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达成共识,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 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对推动两岸事务性商谈、加速两岸经贸合作和各项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两岸三通:2008年12月,海峡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正式启动,两岸交流交往频繁。

(3)“张王会”与“习马会”

2014年2月11日台湾“陆委会主委”(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中考历史热点)王郁琦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举行“张王会”。这是两岸1949年以来两岸首次官方会谈。

海峡两岸人民期望2014年在北京能够成功举行“习马会”。

5.当前左右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的相关因素

不利因素

(1)形形色色的台独分子和台独势力

(2)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扰

有利因素

(1)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一国两制”的提出及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4)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

6.历史上的国共两党关系

(1)关系演变

(1)大革命时期-- 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

(2)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3)抗日战争时期--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4)解放战争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①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②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③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7.美国南北战争与国家统一

(1)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2)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过程:南方挑起叛乱,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扭转战局,赢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经济连为一个整体,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家的和民族的统一得到维护,为其日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关于国家统一的认识

(1)统一的意义

统一是国家发展和富强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2)统一的方式

和平统一和武力战争都是实现统一的方式。中国倡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热点集训】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C.《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D.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台湾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专门设立了直接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4.2014年2月11日下午,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事务负责人王郁琦在南京紫金山庄紫金厅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成立20多年来首次负责人正式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交换意见。这是数十年来,两岸事务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谈,也为两岸政治对话打通平台、奠定互信基础写下新的一页。标志着两岸接触进入“2.5时代”。

在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大陆事务负责人王郁琦见面之后,各界普遍产生了马英九将会出席在大陆举行的APEC会议,并实现习马会的联想和预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回来吧,就缺你了!”

材料二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世界上只

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

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

湾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

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材料三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一位同学为表达盼望祖国统一而绘制的图片,图中的母亲代表什么?两位紧挨母亲的小朋友分别代表什么?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友代表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当前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的主张是什么?

(3)你认为目前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祖国统一能否早日实现?请举一例说明。

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团结合作】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及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2)说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影响。

【争端再起】

(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

【感悟历史】

(4)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面向未来】

(5)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作何努力。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第一次是164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第二次是甲午占争后割让给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旧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问关不忍离。

——郑成功

材料二 施琅于康熙六年上疏康熙帝,提出“顺则抚之,逆则巢之”的抚剿并用方针。??施琅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在战略上,采取先取台湾门户澎湖,“以扼其喉,拊其背,使台湾不战自溃。??台湾人民象当年迎接郑成功一样,壶浆箪食以迎施琅。”

——《施琅将军传》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四 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在完成哪一重大活动后的心情?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此后清政府管理台湾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三、四,回答:丘逢甲《春愁》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危害?

参考答案:1-2:AC 3.(1)祖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台湾。

(2)和平统一。

(3)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外国反华势力的分裂活动和台湾“台独”分子的活动。祖国统一能早日实现。如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打破了两岸敌对的状态,反映了台湾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迫切心情。

4.(1)黄埔军校;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2)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任意两例即可)

(4)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有理即可)

(5)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有理即可)

5.(1)活动: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原因:客观:施琅收复台湾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顺应海峡两岸的民心。主观:战略指挥上、作战时间上、战术运用正确。措施: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意义:台湾府和台湾行省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时间原因:1896年,甲午战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危害:导致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近半个世纪。

标签:热点 中考 历史 2017中考历史热点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