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巧妙绝伦【语文教学中巧妙的动态生成】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课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课堂应该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具有激情的,具有智慧的。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处理课堂中预料不到的事情,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性的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实现生命的发展。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可以巧用学生的疑问,也可以活用学生的联想。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促使“偏差”成为课堂的亮点,完成了一次次教学中精彩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错误 疑问 联想 生成
  
  课改的春风早已吹遍整个漳浦,激起课堂教学的再一次改革。新课程教学课堂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师生的激情和智慧。在教学课堂中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事情,教师应及时发现,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性的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实现生命的发展。
  一、利用学生的错误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身为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纠正过来,才能化“错”为“对”,既教育这位学生,也教育其他学生,使学生不会再发生同样的错误。同时激活了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创造,走向成功,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另一道风景线。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读第2小节,一生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许多学生迅速举手要纠正,我并没有因此批评该生,我笑着说:“同学们,为了不再出现这样的事,请你们细心读课文。”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认真思考文中的“一句一句”究竟能不能换成“一句句”。学生立即潜心读文,不一会儿,便有许多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生1:“不能换。因为‘一句句’表示的阅读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浏览。而事实上,周总理是在审阅,他‘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一边看一边在思考,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从中看出周总理是治学严谨的人,逐句推敲,丝毫没有半点马虎。”生2:“周总理辛苦工作了一天,连夜加班到天快亮也没有急着休息,一心想把稿子改好。因此不能用‘一句句’。”生3:“‘一句句’显得有些仓促、心急,而‘一句一句’体现周总理精心修改稿子,没有半点含糊。”
  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但给课堂教学注入一份生机,教学中常出现类似的错误,我没有批评斥责,没有直接加以纠正,也没有敷衍了事,而且及时利用这一即时教学资源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和运用,使课堂教学实现动态生成。
  二、巧用学生的疑问
  “生成”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扬大胆质疑的学生,以个别带动全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他总是迫切找到答案,自然而然,他就会进入到文本中,与文本对话。因此,课堂教学应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并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动态生成。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我按惯例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大胆质疑,一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老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认为‘焦急而又耐心’用在这里不恰当。因为‘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是不是意思矛盾?将‘焦急’和‘耐心’去掉一个就行了。”有几位学生也赞成,对于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己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以这个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细读后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生1:“‘焦急’一词不能去,当时天灰蒙蒙,又阴又冷,老奶奶已满头银发,双手还拄着拐杖,她‘焦急’并不是她禁受不住寒冷,身子吃不消,而是她盼望早一点见到总理的灵车,她想最后一次送送周总理。由此可以看出,老奶奶对周总理无限的爱戴之情。”生2:“老师,我认为‘焦急而又耐心’用在这里不矛盾。因为这是最后一次在长安街上送总理了,老奶奶‘焦急’,是因为她多么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呀!但是无论等多久,她都会‘耐心’地等下去,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
  教师利用学生的疑问这一“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生成”。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一次次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语言感悟、表达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中,我尝到了教学的甜头,因此,我希望其他的教师也能试一试。
  三、活用学生的联想
  课堂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联想,由课本知识联想到历史与现实,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只把语文书本当教科书,而要把历史和整个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整个世界对话。让学生回顾历史,丰富知识,面对现实,学会思考。
  如教学《回乡偶书》第三四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对古诗进行解释:写的是一位漂泊他乡五十多年蓦然回归故里落叶归根的老人,看到久别的故乡亲人时,情不自禁地吟咏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我讲到这里时,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生1:“老师,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会吟咏这句诗。”生2:“他8岁离开家乡西安,今年69岁的他终于又回到久违的故乡祭祖,这时他最想吟咏这句诗。”生3:“连战先生这次到中国,不但祭拜了黄帝陵,参观了南京中山陵,还在北大做了演讲。”生4:“我还知道连战先生是因为对乡土的情感才回归故里的。”生5:“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也回到阔别六十年的故乡,睹物思人,他一定也会吟咏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教师把整个世界都当成学生的教科书,让他们在诗意盎然和浸润着人文关怀的氛围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这样,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和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

标签:巧妙 生成 语文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