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生物 > 正文

[文化强市视野下青岛高校区域文化的引领与发展]视野内有黑色区域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青岛丰富的高校文化资源对提升青岛的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对城市文化建设起支撑作用、驱动作用、引领作用和升华作用。在文化强市战略下,青岛高校应主动融入青岛、服务青岛。青岛高校文化建设应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思路、凝练大学精神,构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平台,发挥高校科研成果的辐射作用,以多种方式参与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以便促进青岛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文化;文化强市;青岛;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028-05
  
  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的战略共识。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全会的方式单独规划文化发展战略,突出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历史时刻。
  文化与城市休戚与共,城市因文化而提升、增辉,文化因城市而传承、创造。21世纪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硬实力的较量,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文化已成为中国新一代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主要内驱力。青岛市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在青岛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提出了“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思想,2011年又提出了“文化青岛”的文化建设蓝图,要求“着眼于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深入推进文化青岛建设”。[1]沐浴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春风,青岛文化强市战略必将进一步提升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国甚至东北亚地区的地位并发挥青岛在该地区的引擎作用。
  一、高校区域文化对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既体现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体现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文化的发展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高度。而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力量与文化支撑点是当地高校文化资源。“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国家意志、历史传统、社会趋势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体,是时代精神的表征,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2]而以“立足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的当代大学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渗透到高校文化中,使高校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文化烙印,推动高校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青岛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就要充分发挥驻青高校优势,使之积极参与到青岛文化强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来。
  青岛是中国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城市,是中国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青岛目前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23所本、专科院校。这些高校虽然办学年代和办学规模不同,学科和专业侧重点不同,但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关心下,通过办学理念的完善和自身结构的调整,23所高校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个学校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服务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青岛文化强市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岛高校区域文化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能够对城市文化建设起支撑作用
  正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中国人民自己探索一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没有具体的范例。因此,在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怎样建设的问题。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性、特殊性,思想文化所内含的传统与现代、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娱乐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以便实现文化建设的真正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是社会的一锅烂粥。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上的文化建设,还是青岛地方层面上的文化建设,都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都有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价值诉求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仅适合于中国,也适合于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发达的国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是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这一论断鲜明地解决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指导文化建设既能繁荣壮大文化,又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培养和造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起来的文化建设者无疑最能保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而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3]“大学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要培养人才;人才的本质是人,有‘才’而无‘人’,就失去了大学的真谛。”[4]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培养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相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相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融的大学生成为新时期各个大学的人才观和教育理念。
  (二)高校文化的现代人力资本观能够对城市文化建设起驱动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M.Poter曾经提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过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的发展历程。要素驱动阶段的内驱力主要体现为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袤的土地;投资驱动阶段的内驱力是传统经济学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要素”,它通过政府大规模的财政预算、大规模投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知识与技术;财富驱动阶段主要以日常生活休闲、享受、娱乐、消遣和人的健康投资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技术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的临界点。技术创新驱动阶段也就是现在公认的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时代。而创意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青岛文化的发展不能采取传统的单纯通过土地的出让、廉价劳动力的剥削、简单资本积累的方式来进行,而应通过教育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才、知识、技术的集约化程度,从而实现青岛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升青岛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华章琳,等:文化强市视野下青岛高校区域文化的引领与发展(三)高校文化的前瞻性与超越性能够对城市文化建设起引领作用
  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还是国家、社会和城市变革的先行者。大学的引领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能够“自觉地以进步的思想、优秀的文化、文明的行为、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知识引领社会,以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来服务社会,使大学成为辐射地方经济社会,令社会向往、敬仰、崇拜甚至效仿的精神家园、文化领地和科学摇篮。”[5]20世纪初,就因为有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青年在民族危机时期体现出来的民族觉醒意识,掀起了“五四运动”,才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因此而有了“没有北大,中国的现代史就有可能重写”的一说;20世纪7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提出并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思想理论的铺垫。此外,剧作家洪深、小说家沈从文、教育家蔡元培、变革家康有为、小说家老舍、文学家闻一多等文化人在20世纪早期都曾经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或附近的中学里任教,这些名人及其文章的影响使青岛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默默无闻变得声名远扬,青岛因此而有了全国独具特色的“大学路”,青岛也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引领文化,推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高校与生俱来的职能。而大学的这种职能内含于大学本身的前瞻性、超越性。大学的前瞻性体现为它不仅为未来培养输送人才,还要为未来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打造新的精神和灵魂。大学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团体意识和气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文化的社会参与性空前加强,它为社会主流文化提供新文化要素,也培育出艰苦创业、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时代文化因素,这些进步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实质成为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主要文化因子。而大学的超越性体现为大学所从事的活动,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学、科研,其实质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理性追求、价值培育、人文关怀的活动。在这种精神活动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够有机地结合,人类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类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因此,高校文化也就有了超越世俗的特点,也就有了一种匡正时弊、扬善惩恶的功能。高校文化的这种超越功能表现为它来源于城市文化又高于城市文化,并反作用于城市文化,它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精神诉求日益迫切的城市提供一种超越羁绊的力量,对急躁、冷漠、世故、低俗的不良社会风气起一种纠偏作用,从而引导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高校文化的开放性能够对城市文化建设起升华作用
  高校文化不但具有前瞻性、超越性的特点,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高校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可以对城市文化发挥辐射作用,升华城市的内涵与气质。高校文化的开放性保证了高校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从而使高校在传承历史、关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把积聚和创造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辐射到整个城市,从而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文化对城市的升华作用主要体现为塑造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特征为社会相关公众所认同的整体印象,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城市精神则是在城市形象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的积淀、提炼、升华,是一种与城市和市民血脉相连的精神力量。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名片、灵魂,是城市市民归属感、自豪感的内在因素,是高端人才集聚的磁石场。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形象塑造和凝聚城市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先进的理念提升城市形象,以其先进的文化、特有的智慧凝聚城市精神,通过专家教授卓越的见解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把脉。如青岛理工大学倡导的学术民主与学术创新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校训,既是青岛理工大学近60年办学历程所凝练的精神的体现,也是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建设历史的生动体现,更是“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的有机组成和内化。在青岛城市精神的讨论过程中,100多位专家发表了意见。专家学者的积极研讨为总结、提炼和培育青岛城市精神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二、发挥高校文化优势,促进青岛文化强市建设
  地方高校是地方高等教育的载体,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青岛高校是实现青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保证。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本身是城市最大的文化教育基地,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品牌形象。因此,在青岛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导下,青岛高校应更主动地融入青岛、服务青岛,努力转变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在升华自己的同时,积极促进青岛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凝练核心价值追求、更新办学理念,培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大学是一个亚社会,大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下,大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是校园变大,许多高校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一个是规模变大,每个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差不多都在两万人左右。许多高校俨然就是一个大学城,大学在城市中,城市在大学中。因此,大学的形象、风貌,大学的精神越来越影响到当地城市的形象、风貌与精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校长梅贻琦就曾说过:“大学之大,并非有大楼也,乃有大师也。”先哲们所说的“大师”既是个体主体存在的标志,更是一种大学精神的倡导。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力量。”面对青岛新一轮的城市转型,面对文化青岛的培育和建设,青岛市的23所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制,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培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从而引领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
  (二)构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平台
  高校是一个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的亚社会,青岛高校应主动地融入到青岛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为青岛城市文化建设服务。为此,青岛高校面对文化青岛建设应具有机遇感、使命感、责任感,应利用其本身的文化资源服务于青岛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构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平台:第一,建设开放型校园,让市民走进大学,感受大学氛围,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开放学校的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操场和体育馆等高校文化设施,为构建学习型城市作贡献;第二,开设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培训社会各层次人员,宣讲先进文化、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等,提升市民素养;第三,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的教育过程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第四,建立网上辅导、网上实习讲座、网上咨询、网上培训的网络服务化体系,为市民提供网络文化服务;第五,利用校地双方各自在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相互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校地双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三)校地合作共建,发挥高校科研成果的辐射作用
  高校在把自身建设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心和创业者摇篮的同时,也要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地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苗圃。为此,青岛高校应加强项目的研究工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成果本身就是大学创新文化的结晶,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文化的凝聚和生成。因此,青岛高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质上也是引领区域文化的重要方式。青岛高校一方面要制定发展目标,逐步建成一个能直接为当地经济文化服务、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学科专业新体系,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营造学术研究自由、民主,治学规范、严谨的氛围,鼓励和支持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积极争取地方开发性和基础性科研项目,如2011年的青岛市“双百”课题和青岛市社科课题都有文化青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等文化类研究项目。高校也可以出台科研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主动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如可以自己发现课题、进行自行研究;也可以面向市场选题,努力创造价值,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青岛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推广,本身就是对青岛经济、文化建设的强有力支持。
  (四)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引领青岛区域文化发展
  “文化强市”的一个关键任务是要以文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产业是振兴地方文化经济的重要保证。文化产业被称为“第四产业”、“朝阳产业”,是名符其实的“知识经济产业”和“低碳经济产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规定: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青岛市新的支柱性产业。“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436?3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7%。”[6]虽然文化产业已成为青岛市新的支柱性产业,但和国内许多城市如深圳、上海、大连、天津、西安、长沙等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的比重是青岛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目标。“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更新的知识、优秀的人才,也需要高等教育生产先进的思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选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为之提供资金和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成果转化,进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此外,两者的良性互动,还可以共同催生出文化体制上的新和谐,这包括政策上的、法规上的、资金投入上的、人力资源上的、成果转化上的等诸多方面。”[7]青岛高校应通过以下途径促进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主动研究青岛文化历史、文化类型、文化特性,毕竟文化、科技、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因素,一个远离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意只能是东施效颦。高校应主动开展民族、民间、民俗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及开展各类大型文艺展演和体育比赛等文化惠民活动。
  二是青岛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设置市场急需的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如文化产业经营、公共文化事业管理、文化规范与传播等;设置灵活多变、面向地方文化市场的课程;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推动文化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青岛目前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全日制院校可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此外,还形成了青岛动漫游戏学院、青岛新未来动画教育培训学校等多所民营培训院校。
  三是青岛高校应通过加强与地方文化企业的合作, 积极向娱乐、影视、旅游、出版等文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 主动向他们转让现代科技文化成果, 加速开发文化产品并推向市场,不断增加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还可整合校地艺术、动漫、影视、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人才和设施资源,创造以青岛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影视、戏剧、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品,建设具有引领和牵动作用的文化大项目,提高地方文化产业在国内甚至国际的竞争力。
  总之,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体现为一种互动关系,城市文化为高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与文化因子,而高校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既能创造出和谐、高雅的城市文化,又能推动高校文化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N].青岛日报,2011\|12\|28(1).
  [2] 韩延明.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10.
  [3] 向仲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51.
  [4] 张岂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如何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10.
  [5]毛东生.大学文化引领与城市软实力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53.
  [6]李志波.青岛文化软实力增强,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千亿[EB/OL].[2011\|10\|20].https://news.省略.
  [7]卜希霆.创意的聚合与辐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研究[J].现代传播,2009(4):105.
  [责任编辑:赵玲]
  
  Lead and Develop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Regional Culture in Vision
  of Strengthening City with Culture
  HUA Zhanglin, CAI 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20, China)
  
  Abstract: Qingdao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ity competitiveness. It functions as supporting role, driving role, leading role and sublimat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ulture. Under the cultural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ity with culture, Qingdao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be actively integrated into Qingdao and serve Qingdao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further clarify their educational ideas, refine university spirit, build the three-dimensional platform for promoting the c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bring into play the radiation role in university scientific fruits and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so a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dao city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strengthening city with culture; Qingdao; city competitiveness

标签:文化 青岛 引领 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