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时间 > 正文

让思想品德课“动”起来:思想品德课英语怎么说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价值只有在动态教学中才能实现,教师必须扬弃传统思想品德课的静态教学模式,代之以动态教学模式,建立以“动”为主的多元目标层次结构体系和行为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动态研究,实行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结点化”教学策略,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解决中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促进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为实现我国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动态研究 多元互动 动态教学 行为评价与激励 成长需求 趣味性 实效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品德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利色彩浓厚,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中考或高考的成绩,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采用静态教学模式,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题型的归纳和总结,悖离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难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导致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价值也只有在动态教学中才能实现。通过动态教学,可以更好地捕捉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所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我们必须扬弃传统思想品德课的静态教学模式,代之以动态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全方位开展动态研究,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又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生品德因个性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我校成立了德育信息研究部,主要负责通过网络、电视、各种平面媒体、专题会议,学校各部门全方位收集整理校内、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德育信息,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中的德育因素,动态地研究德育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中的德育需求,及时地追踪各种先进的德育理念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德育方法,为学校政工主管部门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信息支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研究部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大胆探索、实施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实施以“动”为主、三维目标层次推进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制定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案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结构体系,而每一层次中均包括知、情、意、行的分目标及其结合途径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重视“结点化”的动态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应是实践―课堂教学―再实践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结点”。在课堂教学前,不仅需要教师备课,还要求学生动起来,围绕某个或某类主题广泛搜集实践资料或归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可依据教材并结合这些实践材料或问题引导学生剖析现实,体验和感悟所学知识。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践行道德,透过各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必要时,教师可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澄清、升华。
  通过思想品德课这个“结点”,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双向延伸,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更好,做得更积极,悟得更深更透,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四、自主探究、多元互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严重毒害着青少年,教师不可能杜绝所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德育教学中,应坚持生本意识,重视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列举实例、回忆经验、资料演示、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并获取独立的分析、鉴别、体验、评价各种信息的技能技巧,最终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自主生成。
  
  五、实行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动态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材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学生的成长需求却因人因时而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行为记录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事件剖析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根据其所揭示的实质不同分别归类,
  教学时,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辩论、讨论、征文、现场体悟、实例分析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避免了学生因信息的局限性造成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而走向极端。学生原有的品德结构、品德误区、思维方式、真情实感等在互动中得到自然的抒发和暴露,并与教材及其他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发生共鸣和碰撞。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这种共鸣和碰撞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分辨、总结、积累、升华,鼓励学生践行自己总结出的结论,解除成长中的困扰,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六、建立以“动”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养成教育。
  
  持之以恒的行动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是道德内化为品德的必备条件,是知、情、意、行的“融合点”。只有通过道德行动,道德认识才能付诸实践,道德情感才能受到陶冶和深化,道德意志才能得到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水平外,还应建立健全学生的行为评价机制,根据思想政治内容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出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的标准,建立学生行为档案,对学生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它校内外行为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学生行为评价的结果纳入思想品德课成绩(约占总成绩的20%)、操行评语和优秀学生的评选。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刊等宣传阵地公布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成果,对在校内外发生的好人好事及时地鼓励、表扬,激发学生践行道德的兴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让思想品德课“动”起来,用动态教学模式扬弃静态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和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将来更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为学生提供免疫抗体的“良医”,成为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思想超市”。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一定会取得实效,一定会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实现我国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