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时间 > 正文

【雨果:法兰西的灵魂】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1885年6月1日,全法兰西降下半旗,大街小巷中一片寂然,长长的送葬队伍像黑色的、沉默的海浪,无声无息地漫过了整个巴黎。送葬队伍当中,不知是否有人蓦然记起,4年前的一个略有些寒冷的日子,巴黎一座寓所前挤满了前来一睹文豪风采的仰慕者,神采奕奕的80岁寿星从窗子里冲着他们微笑并挥手致意。当时,仰慕者的热情把巴黎、把法兰西从冬天一下子推到了火热的夏季。如今,那个有着无穷魅力的,那个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的老人正静静地躺在棺木之中。他将长眠于先贤祠,与法兰西历朝历代的俊杰一同安息。
  斯人已逝,然而他所留下的皇皇巨著,却依旧流传于世。从名满京华的少年才子,到流亡他乡的倔强文人,再到享受国葬的文学巨匠,法国人维克多?雨果用厚厚的作品集,封存了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向后人证明着自己的价值。于是,再也没有人能够忘记他的名字。
  
  人物小传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父亲是追随拿破仑的一个将军,主张共和,母亲则拥护波旁王朝。幼年受母亲影响,倾向保王党。12岁开始创作,15岁获得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17岁在“百花诗赛”折桂,名重一世,世称神童。后思想转变,倾向自由主义,创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欧那尼》,公开挑战古典主义,大力倡导浪漫主义,《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因参加反对拿破仑三世政变的起义,被迫流亡国外19年,流亡期间创作多部小说,如《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劳工》等。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回国。1885年5月22日病逝,法国政府为之举行国葬。
  
  不幸造就了“万幸”
  动荡时代的一个平凡的夜晚,在一片寒冷的黑暗中,法国贝桑松城里的一座宅子里传来婴儿微弱的啼哭声,将军莱奥波德?雨果和结婚五年的妻子索菲?特雷布歇正迎来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然而初生的婴儿孱弱不堪,在场的人纷纷摇头:“这孩子,恐怕是活不到天亮了。”
  雨果的人生就在这样一个悲观的预言中开始,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母对他的降生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欣喜了。但这个瘦弱苍白的孩子像一根弯弯曲曲的芦苇,看似脆弱,却坚韧地活了下来。第二天天亮时分,那个婴儿正沉沉地睡着,气息均匀,脸色似乎也红润了些。
  支持共和的雨果将军和保王党妻子的矛盾并未随着小儿子的到来而烟消云散,反倒愈演愈烈。虽然出身算得上显赫,但由于父母政见不同、个性不和,加之各自另结新欢,雨果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笼罩在深沉的阴云之下。父母争抢着孩子的爱,争相向孩子灌输自己的观念,父亲讲革命,母亲谈神权,家庭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让幼小的雨果无所适从。出人意料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着的小雨果竟天资聪颖,年未弱冠之时,便以一支生花的妙笔,赢得了名重一时的文人夏多布里昂的赏识,更在十七岁那年摘取了“百花诗赛”的桂冠。
  在那个看似显赫辉煌的家庭中,年少的雨果却很难体会到多少安全与温情。跟许多人相比,雨果的家庭是不幸的,却也正是这个家庭,造就了他的敏锐、早熟和才华。他将伤痕装饰成了美丽的刺青,而没有选择顾影自怜。透过如水的时光,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在生活的诸多不完美中,开启着自己的似锦前途。
  
  欧那尼战役
  1930年2月25日,法兰西剧院人声鼎沸。整个巴黎都在期待着这场奇异的戏剧开场,而在开场之前,各种伪造的剧本已经悄悄地流传开来。一群穿着色彩缤纷的奇装异服的人挤进了剧场,旁若无人地谈笑风生。这群人整整一个下午占据着偌大的剧院,没有一丝疲惫。为首的一个更是不修边幅,尖尖的三角脸,披着长长的、浓密的头发,一件大红的背心罩在身上,一双眼睛目光灼灼,似乎要点燃整个剧场。他就是诗人戈蒂耶。“不许演出!”剧场外面传来隐隐的抗议声。戈蒂耶与身旁的青年对视一笑。
  序幕拉开了,演员们开始表演惊心动魄的故事。气度非凡的贵族欧那尼为了履行诺言,不惜放弃生命和刚刚得到的幸福,而向欧那尼索命的公爵也最终选择了自尽。没有古典主义戏剧的清规戒律,舞台上的人物在肆意张扬着自我与个性。一阵阵欢呼,那群激情澎湃的怪人们正起立鼓掌;一阵阵嘘声,那些道貌岸然、衣着整齐的观众们此时也放弃了自己高贵身份与翩翩的风度,企图以这样的方式给台上台下的狂欢者狠狠地泼一盆冷水。有的反对者甚至开始向狂欢的人们扔起了垃圾。然而,欢呼声与演员那充满热情的台词终究盖过了一切声音,帷幕落下时是震耳欲聋的掌声,响彻巴黎上空。
  剧场门外,剧作家雨果望了望高远的天空,轻轻地舒出一口气,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欧那尼战役”,在古典主义戏剧早已走到穷途末路却还要一展余威之时,那个名叫雨果的年轻人,以这部名为《欧那尼》的戏,将浪漫主义推向历史的舞台。一场热闹的演出宣告了浪漫主义的胜利,也向世人展示了雨果的非凡。
  
  一生苦难
  雨果最爱的是大女儿莱奥波特蒂娜,女儿如同天使,守护着他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1843年初,雨果将大女儿嫁给了年轻的船主夏尔?瓦克里,当他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中时,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新婚夫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接受着人们最美好的祝福,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父亲淡淡的失落之情。
  为了排遣痛苦,雨果选择了出门旅行。那年秋天,正当他徜徉在一个岛上心旷神怡之时,报纸上的一个消息却将他轻而易举地推向精神崩溃的边缘。“上帝,我做错了什么?”他放下报纸,在咖啡馆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着。那是莱奥波特蒂娜的死讯。报上说,那个年轻的新娘在塞纳河上泛舟时,不幸溺水,新婚的丈夫也在这场意外中身亡。这本该是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当丈夫发现自己已无力救援妻子,便毅然选择了相同的路,两个相爱的人生死相随。然而这件事对于父亲而言,却是个无法弥合、难以面对的伤痕,没有丝毫的安慰。“我生命的一半,我心的一半,已经死了。”他在给老朋友的信中写道。
  雨果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然而厄运没有就此放过他,到了晚年,妻子去世,儿子病故,孙子夭折,小女儿阿黛尔又因为追求无法得到的爱情而进了疯人院。当人生的不幸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活着无疑需要比死亡更大的勇气。他含着泪水,独自舔舐着伤口,和着血泪吞下了命运给予他的所有不幸。
  雨果的一生很少有真正平顺的时候,深不可测的上帝时不时用各种不幸考验着他。伟人不是幸运儿,他们往往要经受加倍的不幸,如同蚌壳,用自己的血肉将丑陋的沙子磨成光彩夺目的珍珠,在人类的历史上熠熠生辉。雨果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世上没有所谓的极限,是坠入黑暗,还是继续向光明跋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与恶斗争到底
  巴黎的夏季,一个16岁的少年正匆匆路过一个广场。接近正午,明晃晃的阳光令少年轻轻恍惚了一下,这时,他忽然听见许多人的喧哗。循声望去,是一群人正在围观着什么。少年忍不住走上前去观看,只见重重叠叠的人群中央,有一个木桩子,木桩子上锁着一个年轻女子。女子闭着眼睛,不知因为阳光太耀眼还是为了逃避,手紧紧地攥着,嘴唇发灰。
  正午的钟声敲响,16岁的少年雨果看到了令他一生都为之惨然的画面: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手脚麻利地举起女子脚下炭火盆里烧得发红的烙铁,熟练地掂起,炫耀似的向围观的众人晃了晃,便狠狠地按到了女子赤裸着的肩头上。女子的惨叫声将正午明媚的阳光划出了尖利的缺口,烙铁和她的肩头都被一阵惨白的烟雾笼罩着,皮肉的焦味刺激着人的嗅觉。雨果向旁边的人打听,才知道那个女子犯的是所谓的“仆役盗窃罪”,人人觉得她罪有应得。
  巴黎人熟悉的残忍场景刺痛了雨果少年的内心,他就此下了决心,“要永远和法律的恶劣行为做斗争”。这个少年,从此以笔为剑行侠仗义,拷问着世人的良知。他写下一部又一部反对恶法的小说,从早期的《克洛德?格》到后来赫赫有名的《悲惨世界》,始终以一个人最根本的良知审视着世界的种种罪恶。
  当罪恶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时,反对罪恶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不论是当年人群中16岁的少年,还是多年后目光慈爱的白发老者,雨果始终拒绝与恶同流合污,坚持着自己的良知与同情心。
  
  流亡外国19年
  “必须体面地穿过一条狭窄的隘路,也许很快走完,但也许路很长。”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抱着这样的信念,带着一本假护照,匆匆进入了比利时。此时,这个名满天下的文豪已然两鬓斑白,面色憔悴。背井离乡从来都是件凄凉的事情,但雨果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他是自己选择了流亡,一走就是19个年头。离开,不是因为漠然,而是因为太爱。
  “别了,祖国!”他在诗中写道。那时的法兰西是拿破仑三世的天下,那个志大才疏的皇帝正企图模仿自己的叔父建立帝国。1859年,拿破仑三世的一道大赦令传来,宽宏大量地表示不计前嫌。他的心一阵阵悸动,在外数年,祖国的一举一动又何尝不牵动着他的心。心底埋藏着深深的渴望:归去!归去!但是,民主的战士如何能回到一个处于专制中的国家?在当年的演说中,他曾大声地宣布:“路易波拿巴是个叛徒!他撕毁了宪法!他背弃了誓言!”如今若是妥协,不就是与叛徒同流合污了?他最终用一丝嘲讽的微笑作为回应,大笔如椽,书写着自己与之抗争到底的决心:“如果仅有一个人,我就是最后一名!”
  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1870年秋天,头发已花白的雨果来到了火车站,颤抖着接过了去巴黎的火车票。当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刚刚宣布成立。火车缓缓停稳,他猛然听见巴黎的月台上,数千人的声音朗诵着自己的诗句,这是专属于他的欢迎仪式,倾尽了整个法兰西的激情。两行热泪在皱纹中蜿蜒地流淌着,所有的艰辛,都在这融化一切的热情中得到了补偿。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雨果将尊严与骨气看得比世俗的幸福重得多,他用自己的高尚无私,诠释了“伟大”二字的真正内涵。
  
  泣血圆明园
  1860年,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列强叩开了国门,天朝的迷梦再也无力抵抗近在眼前的坚船利炮,英法联军冲进皇家园林圆明园,烧、抢、打、砸,肆意掠夺,还沾沾自喜。英国上尉巴特勒致信雨果,希望大文豪能为他们的“功绩”美言几句。正在流亡途中的雨果看完信,当即找来纸笔,写下回复。
  “我们欧洲人一向自认为是文明人,把中国人当成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愤怒的笔力透纸背,墨水泼洒出来,像是被掠夺者的斑斑血迹。雨果越写越悲愤,心随笔动,他的目光穿过万里的距离,到达了东方古国,望见了那曾经美丽的园林。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竞技场、巴黎圣母院,还有东方的圆明园。那个充满了奇迹的园林,承载着东方厚重的文化,却在这场洗劫中灰飞烟灭。想到这里,他便心如刀绞。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最后,他毫不客气地写道。
  这封回信震惊了法兰西,锋利的言辞直指侵略者的内心深处,使他们不敢抬头。“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是上帝……”他在遗嘱里这样写道。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名人名言,而是他一生所身体力行的。雨果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不论国内还是国际皆战争频发,英雄的功业建立在普通人的血肉之躯上,强者的光荣践踏着弱者的眼泪。
  
  雨果语录
  1.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2.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3.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4.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5.人们能够抵御武装的入侵,却阻挡不住思想的渗透。
  6.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标签:雨果 法兰西 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