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时间 > 正文

耒阳中考时间

时间:2017-05-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总结命题规律,备战今年中考

总结命题规律,备战今年中考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命题一直都是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方向,与新课程全面接轨,以《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知识为依据,重视基础,强调能力,重在应用,突出创新,发展综合素质,坚持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立意与能力立意相结合,加强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结合全国各地试题,笔者2009年历史中考进行了一番探究,总结出共有的一些命题规律,以更好地应对来年的中考。

感触一:各地中考试题均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对三维目标的渗透。

从适应高一级学校对新生必备文化素质的需求出发,侧重了对中外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考查。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意了试题的层次性、不同题目间的差异性,兼顾到学生间的不同,给学生留出了挖掘潜力、展示才能的空间。由于全国各地教育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容易题、中等题、难度题的设置比例不一,以6:3:1、7:2:1和8:1:1最为多见。

在突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还将三维目标的考查融合在一起进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了发展国家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重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例1】(2009·杭州)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尽管商鞅被杀但其变法最终是成功了,从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故可以排除含④的选项,答案为A。

【启示】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要素。复习时应紧扣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确定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确定的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复习,避免面面俱到。对中外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更要重点关注,并注意多进行纵向综合和横向综合,形成网络化知识,构建起对历史的整体认知。

感触二:各地中考试题均通过提供大量史料,创设问题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突出考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和知识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庞大信息中如何去伪存真,是人们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各地命题者都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都以知识为依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重视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信息阅读、收集、处理能力的考查。

而且历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图片、诗歌、口号标语、歌曲等)的运用,使试题具有了很强的的可读性、趣味性,尽管它们大多数是教材中的原图或者是相类似的材料,但依托这些“旧”材料创造出的是新情景,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动脑筋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加工、整合,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发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1】(2009·苏州)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及其产生的积极意义。图片的出现增加了试题的信息含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A发生在1950—1952年,B与C发生在1958年,D开始于1978年底、1979年初,单从时间上判断就可知选D,再进一步结合其意义就更加确定无疑了。

【例2】(2009·烟台)“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解析】本题巧借对联命制试题,创设了新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对联中可以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有“继”、“张骞”、“班超”,“开”、“哥伦布”、“麦哲伦”,可知这是对外交往的一件大事,而且发生在汉代之后15世纪之前,结合提炼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判定本题答案为C。

【例3】(2009·河南)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本题利用了数轴,既考查学生对这三个时间中发生的事件,又考查学生具体依据有效信息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数轴的使用干净利落,但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三个条约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使中国最终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可锁定答案为B。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加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因此通过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加强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学得积极有趣,复习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感触三:各地中考试题均围绕一个重要学习主题命制试题。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知识的呈现要按学习主题来组织,新教材要按照一定的学习主题来编写。各地中考试题的命题者也注意体现这一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大都按照学习主题来命制,在答题中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也引领教师和学生在以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明确历史线索,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2009·烟台)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在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同时,主要考查比较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关键在于明确四次近代化运动的三个分期:洋务运动属第一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第二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属第三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但不属近代化之列。本题答案为A。

【例2】(2009·耒阳)台湾两次回归祖国,跨越了两部历史,第一部是古代史,第二部是近代史。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问: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对峙的因素有( )

①国民党军退败台湾时得到美国的支持阻止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②国民党军在台湾施行暴政,颁布了“戒严令”③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分裂台湾④岛内民进党大力鼓吹“台独”,岛内领导人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后积极从事“台独”活动⑤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其背后支持台湾,如售卖武器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题是台湾问题。试题将古代史上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史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进行了暗示。“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的含义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必将实现,再依次为背景,考查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不利因素。祖国统一问题既是历史的热点,更是政治方面的热点,学生结合平时老师的分析以及自己对此热点的了解,即可锁定本题答案为A。

【例3】(2009·成都)林肯和罗斯福在任总统期间,分别遭遇了美国历史上的两次“难关”,并领导人民赢得了胜利。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摘自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事情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我们不能只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请回答:

(1)在遭遇美国内战的“难关”时,林肯总统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来争取胜利?说一说他赢得马克思高度评价的理由。

(2)材料二中“当前的危机”指发生的什么事件?

(3)为战胜“当前的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这—举措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美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总统:林肯和罗斯福。二者不仅身份一样,而且任职总统期间都遭遇着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问题设置又都回扣教材,因此不难做答。

(1)颁布《宅地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了奴隶制。赢得马克思高度评价的原因:他是国家统一的杰出捍卫者和黑人奴隶的解放者。(2)1929年始发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危机。(3)采取“新政”。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启示】我们在进行复习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同类事件的相关知识,往往以专题复习的形式对历史知识进行重组,如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中国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等。专题复习其实就是比较法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同类知识的整合,更有利于我们透过现象分析事件背后的实质问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多加注意。

感触四:注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查,历来是命题者常用的一种方法,2009年的各地中考有关这一模式的试题更是层出不穷,选择题中有之,非选择题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在对照和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2009·襄樊)【谋思变法改革】

材料一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其中体现其性质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

(2)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的目的是什么?

(4)不论是变法还是改革,对该国的历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将中日两国历史上同时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放在一起进行考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相互对照即可得出启示,一定程度上又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经济方面的内容。(2)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公车上书。变法图强或救亡图存。

(4)启示:①改革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②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在不断改革中进取;③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事;④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可从明治维新措施的某一方面去谈:如:我们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重视教育、发展科技、科教兴国等。可从戊戌变法的措施或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思想方面去谈。如:维新派通过变法改变中国贫弱(落后)局面,是进步的;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等。(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启示】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将中国与世界史上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复习,如中外的改革、解放战争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俄两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毛泽东与华盛顿、邓小平与林肯以及与罗斯福等,通过比较,需求共性,得出感悟与启迪。

篇二:耒阳绘画欣赏

一、名家名画欣赏

主要画家和美术作品的作品名、作者、类别、基本内容、赏析认识。 1、吴道子:盛唐画家,人物画和山水画造诣很高。被尊为“画圣”,代表作《天王

送子图》

《天王送子图》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因为游丝描的线条圆润挺健,但如铁线一般而无变化。吴道子开创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他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来疏笔水墨画的先声。

该图是全画中最精彩的两部分,第一幅图为原画第一段,描写天王召见送子之神。天王端坐中间,庄严肃穆;第二图为原画的最后一段,表现净饭王抱子谒神,摩耶夫人及其侍从紧随其后,迎面则是仓皇跪迎的天神。

2、石涛: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 3、开国大典

4、青蛙 中国画

画的下部有三只正在名教的大青蛙;上部是一只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正在挣扎求助。画家借助这充满戏剧性的画面,生动的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意趣。 5、星月夜

6、自由引导人民

此画是三角形构图的典范。画中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引导人民的自由女神处在横向黄金分割线处,巷战人群的头部位于纵向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如此人物众多、宏伟而又动荡的战斗场面,被画家组织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画面构图之中。 7、在激流中前进

画面描绘是一批身体健壮的船夫驾着渡船,在黄河的中心与惊涛骇浪进行着搏斗。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饶、英勇奋斗的精神,正是整个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8、格尔尼卡

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作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9、杨柳浴禽图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等。

以八哥为全画视觉中心,采取上虚下实的手法,而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即他自己所说的"阴骘阳受"的处理手法。如下部树干、湖石、土坡中留出三大块空白。上部杨柳枝条迎风摇曳,寥寥数笔,又分割出若干块空间,虽虚而实,有密不透风之感。最后题款和印章与主体八哥成倚角之势,以补虚中之不足。此幅画面笔墨虽简而构图饱满,境界廓大,表现了春风和熙、万物萌动的无限生意,与前幅情调大异其趣。

10、清朝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二、设计创作知识

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概念和知识。

①变体美术字的表现形式(形象化、意象化、装饰化)和变化规则(字形、字义、结构)。

②黑板报版式要素:报头、主标题、栏目标题、正文、分栏、插图、底图。 ③请柬的两种表现形式:平面单面式和立体折叠式。

④书籍封面设计中,书脊的要素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

篇三:总结命题规律,备战今年中考_2

总结命题规律,备战今年中考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命题一直都是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方向,与新课程全面接轨,以《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知识为依据,重视基础,强调能力,重在应用,突出创新,发展综合素质,坚持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立意与能力立意相结合,加强对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结合全国各地试题,笔者2009年历史中考进行了一番探究,总结出共有的一些命题规律,以更好地应对来年的中考。

感触一:各地中考试题均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对三维目标的渗透。

从适应高一级学校对新生必备文化素质的需求出发,侧重了对中外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考查。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意了试题的层次性、不同题目间的差异性,兼顾到学生间的不同,给学生留出了挖掘潜力、展示才能的空间。由于全国各地教育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容易题、中等题、难度题的设置比例不一,以6:3:1、7:2:1和8:1:1最为多见。

在突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还将三维目标的考查融合在一起进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了发展国家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重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例1】(2009·杭州)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尽管商鞅被杀但其变法最终是成功了,从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故可以排除含④的选项,答案为A。

【启示】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要素。复习时应紧扣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确定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确定的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复习,避免面面俱到。对中外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更要重点关注,并注意多进行纵向综合和横向综合,形成网络化知识,构建起对历史的整体认知。

感触二:各地中考试题均通过提供大量史料,创设问题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突出考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和知识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庞大信息中如何去伪存真,是人们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各地命题者都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都以知识为依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重视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信息阅读、收集、处理能力的考查。

而且历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图片、诗歌、口号标语、歌曲等)的运用,使试题具有了很强的的可读性、趣味性,尽管它们大多数是教材中的原图或者是相类似的材料,但依托这些“旧”材料创造出的是新情景,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动脑筋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加工、整合,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发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1】(2009·苏州)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及其产生的积极意义。图片的出现增加了试题的信息含量,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A发生在1950—1952年,B与C发生在1958年,D开始于1978年底、1979年初,单从时间上判断就可知选D,再进一步结合其意义就更加确定无疑了。

【例2】(2009·烟台)“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解析】本题巧借对联命制试题,创设了新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对联中可以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有“继”、“张骞”、“班超”,“开”、“哥伦布”、“麦哲伦”,可知这是对外交往的一件大事,而且发生在汉代之后15世纪之前,结合提炼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判定本题答案为C。

【例3】(2009·河南)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本题利用了数轴,既考查学生对这三个时间中发生的事件,又考查学生具体依据有效信息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数轴的使用干净利落,但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三个条约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使中国最终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可锁定答案为B。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加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因此通过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加强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学得积极有趣,复习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感触三:各地中考试题均围绕一个重要学习主题命制试题。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知识的呈现要按学习主题来组织,新教材要按照一定的学习主题来编写。各地中考试题的命题者也注意体现这一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大都按照学习主题来命制,在答题中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也引领教师和学生在以后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明确历史线索,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2009·烟台)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在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同时,主要考查比较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关键在于明确四次近代化运动的三个分期:洋务运动属第一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第二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属第三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但不属近代化之列。本题答案为A。

【例2】(2009·耒阳)台湾两次回归祖国,跨越了两部历史,第一部是古代史,第二部是近代史。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问: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对峙的因素有( )

①国民党军退败台湾时得到美国的支持阻止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②国民党军在台湾施行暴政,颁布了“戒严令”③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分裂台湾④岛内民进党大力鼓吹“台独”,岛内领导人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后积极从事“台独”活动⑤美国、欧盟等国家在其背后支持台湾,如售卖武器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题是台湾问题。试题将古代史上的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史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进行了暗示。“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的含义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必将实现,再依次为背景,考查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不利因素。祖国统一问题既是历史的热点,更是政治方面的热点,学生结合平时老师的分析以及自己对此热点的了解,即可锁定本题答案为A。

【例3】(2009·成都)林肯和罗斯福在任总统期间,分别遭遇了美国历史上的两次“难关”,并领导人民赢得了胜利。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摘自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事情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我们不能只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请回答:

(1)在遭遇美国内战的“难关”时,林肯总统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来争取胜利?说一说他赢得马克思高度评价的理由。

(2)材料二中“当前的危机”指发生的什么事件?

(3)为战胜“当前的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这—举措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美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总统:林肯和罗斯福。二者不仅身份一样,而且任职总统期间都遭遇着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问题设置又都回扣教材,因此不难做答。

(1)颁布《宅地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了奴隶制。赢得马克思高度评价的原因:他是国家统一的杰出捍卫者和黑人奴隶的解放者。(2)1929年始发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危机。(3)采取“新政”。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启示】我们在进行复习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同类事件的相关知识,往往以专题复习的形式对历史知识进行重组,如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制度创新、中国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中外历

耒阳中考时间

史上的重要改革等。专题复习其实就是比较法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同类知识的整合,更有利于我们透过现象分析事件背后的实质问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多加注意。

感触四:注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查,历来是命题者常用的一种方法,2009年的各地中考有关这一模式的试题更是层出不穷,选择题中有之,非选择题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在对照和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2009·襄樊)【谋思变法改革】

材料一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其中体现其性质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

(2)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的目的是什么?

(4)不论是变法还是改革,对该国的历史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将中日两国历史上同时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放在一起进行考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相互对照即可得出启示,一定程度上又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经济方面的内容。(2)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公车上书。变法图强或救亡图存。(4)

启示:①改革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②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在不断改革中进取;③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事;④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可从明治维新措施的某一方面去谈:如:我们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重视教育、发展科技、科教兴国等。可从戊戌变法的措施或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思想方面去谈。如:维新派通过变法改变中国贫弱(落后)局面,是进步的;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等。(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启示】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将中国与世界史上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复习,如中外的改革、解放战争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俄两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毛泽东与华盛顿、邓小平与林肯以及与罗斯福等,通过比较,需求共性,得出感悟与启迪。

标签:耒阳 中考 时间 中考时间2017湖南耒阳 2016耒阳中考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