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物理 > 正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维度:主体\机制和路径研究_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为什么人”、“为人的什么”和“怎样为人”三个问题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的密切相关的三个环节。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掌握高校青年群体,高校青年群体又如何认识、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武装自己的过程。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机制和路径问题,对于切实有效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维度――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维度,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实践和施动主体,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继承者,也是贯彻者、践行者,更是传播者和推动者,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
  改革开放已过30年,作为高校中不同层次的青年主体也呈现出相应的变迁特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和当代西方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青年人模糊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年人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校园教育制度和模式的弊端、思想教育方式的陈旧和形式主义,也使得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隐患重重。日益激烈的大学竞争、日益残酷的就业压力、日益冲突的人际关系、日益泛滥的自我中心主义等等现实,为高校带来日益严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挑战。
  针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特点,我们的培育重点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客观定位评价标准。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青年,辩证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其次,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觉恬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侧重于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信仰的主旋律。再次,针对价值取向倾向利益化、道德失范及约束力下降,高校应注重加强荣辱教育,积极引导和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价值观,抵制社会腐朽思想并能倡导和实践正确的荣辱观。复次,针对网络等媒体负面影响较大问题,高校应合理建构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倡导积极的网络观。最后,针对生活目标和理想模糊化,高校应采取多渠道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加快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帮助树立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维度――实现取向与诉求的统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维度,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取向、宗旨及保障大众化实效的问题,就是回答了“为人的什么”的问题。当前,建立健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维护机制要紧密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取向和理念,逐步构建起“四个子系统”,具体而言:
  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青年引导和管理系统,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青年活力,最大限度引导青年向主流价值信仰靠近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具体可行的办法是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由校、院分工负责、分层管理、分类培养。培养对象的选拔坚持扩大基础、逐级推荐、分层实施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课程体系、评价考核等机制。从整体上提高青年管理机制的科学化制定,完善党委领导、学校机关部门负责,教师协同,大学生参与的青年引导和管理格局。
  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实行制度激励。将大学生骨干的考核激励纳入到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优表彰活动中。在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优秀大学生骨干更多的政策倾斜。其次,要推行积极举荐体制。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
  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协调机制。应当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牵头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的协调体制。具体可建立起由校党委主抓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校党委学工部、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应成立相应的各二级学院的组织机构,以负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项具体工作和事务的具体实施。基本形成一个全员共建、合力共筑的良性环境和氛围,以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新形势下高校新的主题任务进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考核机制。根据目前已有的部分高校实施的工程考核机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各级培养对象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综合评价提供有效保证。另方面,对培养对象进行理论考试、课题评价、社会实践考评、志愿服务鉴定、综合素质评议等五个方面考核。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维度――实现自在与自为的统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维度,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被大众掌握的问题,就是回答了“怎样为人”的问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需要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实现自在与白为的统。
  第一,构建理论培训体系,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根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前提要打牢理论根基,构建青年学生的理论培训体系。首先要做到依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学习、借鉴和吸收其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最新成果,系统培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入培训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纲,要特别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重点培训。其次可以通过举办校院二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课题申报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党课、交流、征文、辩论、演讲、参与教材制定与编写、实地考察等,利用多种形式活化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培养和武装工作。
  第二,利用时代崭新媒体,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应当体现网络时代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首先要打造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网站”。其次可以在教师授课多媒体课件中结合网络的现代技术,网罗当下新闻热点和社会事实,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和及时反应大学生思想现状。再次可以举办网络理论知识竞赛、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讨论平台,实现与各种类型的理论网站的链接。最后倡导、支持学高、德高,深受学生喜爱的专家学者创办博客,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媒体环境。
  第三,创新教育宣传载体,营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舆论环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需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坚持特色,通过创新教育宣传载体,构建起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软环境。首先可以通过发展和培育大学生红色社团,围绕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其次优化校园文化软环境,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性。最后要注重师德师风等隐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四,优化教育主体队伍,提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需要健全教育的主体队伍。首先,要以校党团组织指导功能的发挥为核心。其次,要以中青年理论家科研团队的造就为带动。再次,要以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为主干。复次,要以专兼辅导员体系机制的完善为依托。最后,要以高质理论宣讲团的组建为拓展。
  第五,深化思政课改革,突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显性路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其次,在教育理念上,要追求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和谐统。再次,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与学的多重实现渠道,尝试考试制度改革体系,实现多角度立体化教学。最后,在德育目标上,要融入新时代的科学荣辱观教育。
  第六,区分不同层次教育客体,体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要体现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首先,要切实保障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骨干群体的主体作用。其次,要积极加强共青团干部群体的辅助作用。再次,要鼓励引导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推动作用。最后,要正确对待普通学生群众群体的基础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不同层次的青年学生凝聚在个神圣的舞台上,有待于教育者们的精心呵护,重点栽培,整体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育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维度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