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英语 > 正文

【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探究理论的应用心得】 生物八年级上册新课程探究丛书答案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探索适应学生探索性学习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课堂结构;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80-02
  
  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此次生物课程标准的构建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那就是把生物学科置于国际科学教育的大框架下,在理科教育的范畴里进行改革,重新确定了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明确生物学科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1.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此次生物课程标准的构建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那就是把生物学科置于国际科学教育的大框架下,在理科教育的范畴里进行改革,重新确定了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明确生物学科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把《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1.1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公正评价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1.2 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1.3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1.4 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2.实施探究学习的具体方法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没个人都要积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单纯的传授者,变成一个引导者,因为教师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从而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优化教学过程,使目标尽可能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以明确教学的努力方面,确保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探索适应学生探索性学习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例如,采用提出问题,知识提取,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引申发展,并同时注重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课堂教学结构。下面我们来逐步探讨:
  2.1 提出问题-知识提取: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学习的开始,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问题的提出,不能太过于紧逼,提一些学生们只有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缩小学生的思想范围,以至于学生门渐渐的就会消失回答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老师的这些问题已经没必要回答了,老师的答案恐怕在问题问出来之前已经出来了,何必再去回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参与。但也不能漫无目的,因为我们毕竟是课堂,不是完全的业余活动,所以一定要把握分寸,作到适中性,技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要把握课堂教学,这就提高了我们教师自身的要求。我认为教师的问题要能够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便与操作和回答,同时还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补充利用。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可以研究研究!”“哦,这个问题可以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究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知识提取,是我结合内地一些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建议。知识提取,是指的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然这个回顾是指的跟前边那些问题有关的知识,比如,如果提出一些关于呼吸作用的问题,那么呼吸作用实验中要验证二氧化碳的生成时,必须要用到石灰水,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个试剂,并简单说明一下石灰水的用途。其实知识提取的过程也就是在为后边的提出假设和指定计划做准备。同时如果这些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学生的确没见过的东西,而且一定要用,可以在这个环节里提出来。例如,观察水分的吸收中出现半透膜,这个东西学生是没见过的,如果,不提出来,恐怕学生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个东西,除非提前预习。
  2.2 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开始提出假设,和制定计划了。这时,摆在学生面前就是一个个待于解决的问题。例如呼吸作用里,我们就可以跟学生一起指定计划,来探究究竟呼吸作用里有什么作用?制定一个实验来验证呼吸作用是否产生氧气,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否产生水,是否产生能量等,又学生和老师共同指定探究计划。
  2.3 解决问题-引申发展。实验做了,问题也该要解决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实验中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融会贯通,使之学之有效。并用一些其他的例子来巩固这个环节,避免死记硬背。但避免记硬背并不是意味着学生知道,理解就可以了,很多知识还是要达到认知的要求,如呼吸作用反应过程、遗传的三大规律、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然后就是引申发展了,知识的引申发展在教学过程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师生间的教与学,不仅要保证知识的理解性、深刻性和牢固性,而且要保证知识的实效性,即能够把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践。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运用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进行的,并且是直接地由掌握知识的逻辑决定的。它不仅能强化理解和巩固的质量,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要积极反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们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都要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不断适应新的要求,这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
  [1] 《生物学课程标准》?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 《学与教的历史轨迹》?
  作者简介?
  李明芳 1985年10月24日出生,女,河南开封人,现在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工作,中学二级教师,生物教师。
  (上接177页)
  
  
  由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请你写出
  人体有氧呼吸公式: 。人体的各系统能协调进行,主要是在 的调节下完成的。
  【课内巩固作业】
  
  (1)如图为脑组织细胞处血液流动及物质交换模式图,请据图回答:①血管a、c中流的血液分别为。②组织细胞从b内血液中获得。③a中血液首先来自心脏的 。
  (2)下图表示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一部分,血液从心脏出发一次流经血管A、血管B和血管C后,又回到心脏。图中标明了血液流动过程中血压和血液中O2 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血管A是血管,请说明支持你结论的2点理由:②血管C中的血液将进入心脏的;③请陈述血管A和血管C中血液,除含O2量不同外其他2点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第一题为基础题,本题为了达成基础性目标而设计,是课堂复习内容的简单再现,第二题是基础提高题,对学生有适当能力要求。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根据所授内容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是针对班级中等档次学生而设计的。既有对物质交换的理解运用,又有对识图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充分的展示发挥。
  【实践效果】
  传统生物复习多注重知识罗列,建立知识网络,以填空试卷的形式发给学生背诵,记忆为主。而近几年中考生物试题注重考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原来一些方法已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无法体现对能力的培养,而经过实验班教学实践表明,以建立的模型为突破口,串接知识间可能的合理联系,使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使技能逐步向能力转化。学生一致认为对物质交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激素调节等各方面认识达到综合提高,重视和掌握在答题过程中科学的表达。课堂里同学们跃跃欲试,争相答题,意外生成丰富,通过自评,互评中训练科学表达能力。问题四的模型建立整章知识网络,学生顺利完成后续的巩固作业,证明经过这样一堂复习课学生是有收获的。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切忌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回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萌发出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究方法。它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反思
  4.1 复习课教学中要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自评互评,增加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复习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4.2 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钻研,特别是对《杭州市中考实施细则》研究,课前要吃透这节课的知识点,明确中考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复习课实效性。
  4.3 教师要重视复习课教学教法的研究,关注学生兴趣,关注社会热点,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提高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复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案,不要盲目追求模式的统一。
  4.4 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分析》应增加对复习课教学教法的指导,多提供一些科学复习课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月 ?
  [2] 《论创造性教学模式》 唐松林 外国教育研究 2001版?
  [3]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案例设计》 廖伯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法》王继新 杨九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

标签:新课程 探究 心得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