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对策有哪些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现状,系统分析了对高职生就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的以“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212万,比前一年增长了46%,而到2010年已达到630万,比2003年又翻了几番。在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也日益凸显。 和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高职生的学历和能力的认可度方面都要远远低于本科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生的就业更加令人担忧。高职生刚出校门时更多的停留在没有任何技术要求的流水线岗位上,工作的辛苦和没有发展的空间,让他们频繁的更换着工作,难就业、就业层次低和不稳定性是应届高职生就业的特点。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环境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国家所能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是有限的,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而处于劣势的高职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业更是有一定的难度。
  结构性就业矛盾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东中西部区域性就业矛盾、城乡就业矛盾、客观需求与现实编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使毕业生更多的集中在岗位有限的东部和大中城市,集中在需求人数日益减少的相对较为稳定的企事业单位岗位上,而有着巨大就业潜力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却很难吸引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毕业生,人才缺乏的问题难以解决。
  就业市场的管理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职生的顺利就业。一些招聘会的组织者受利益驱动,秩序混乱,毕业生的择业效益不高。部分用人单位盲目的追求高学历人才,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
  2、课程体系及内容、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重点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时间比较长,部分课程内容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严重滞后,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企业急需招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专业功底薄弱。
  有些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采取“因师资设置专业”,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设置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就业市场的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高等教育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这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是偏离了人才培养的定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的基础、能力、态度、兴趣都相对较差。部分教师缺乏教育的热情和责任心,授课时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只是单方面完成自己的讲授任务,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关注。
  3、高职生自身的就业力和就业心态的影响
  就业力是指个人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就业所必须的基本就业力。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的自律性较差,如果所在院校本身又管理松散的话,高职生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学生几乎处于完全不学而是混日子的状态,在就业过程中即使遇到相对较好的工作,学生也会因为自知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不敢应聘。除了客观环境的影响外,高职生基本就业力的缺乏是高职生就业难非常关键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高职生在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也不够重视,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对外界事物表现的非常漠然,不关心、不参与各类学生活动,人际交往淡薄,生活在一个较为封闭自我的状态中,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和锻炼后,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需求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当今社会,既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较为突出的综合能力,这样的高职生就业谈何容易。
  高职生就业观念的不明确和不准确也是导致高职生就业难的因素。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大多都是有着较强依赖性的“90后”了,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学业和职业的详尽规划。毕业时,更多的是焦虑和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之相矛盾的是,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却居高不下,他们希望毕业后能选择一个岗位稳定、待遇丰厚、工作强度不大的单位,这又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学生的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在当今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尽可能的顺利就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在学生临近就业时做突击性的指导,要分阶段的进行。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可以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为其下一步的职业规划进行宏观的指导。大二阶段,则要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同时多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大三阶段属于实践阶段,在学生进行实习阶段前和找工作之前,要加强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指导,为学生成功迈出第一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拓宽就业途径,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2、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的安排等人才培养机制,应积极应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合理调适专业,增强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在专业教学中,指导学生面向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群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实践,在知识结构方面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基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行“多证制”,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多项技术等级证书、上岗证书。
  拓宽师资培养选拔的渠道,鼓励教师到社会机构、企业兼职,增强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经验。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教育和关爱学生。
  3、调动高职生自我就业能力提升的能动性。
  学生个人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主体,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自我促进的意识,在努力学好基础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搜寻、熟悉市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职业需求的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自我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己拥有豁达的心胸、完善的人格、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过程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云 浅谈目前高职院校就业难问题与对策 [J] 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2)
  [2]孟令勇 帮助大学生克服挫折心理的教育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标签:对策 现状分析 就业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