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is缺失动画摆大字 [中国当代动画发展的成长缺失]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年来,国产动画的生产数量持续增长,2003年为4200分钟,到2009年则突破17万分钟,增长了40倍。2009年我国动画片出口79部,共1490个小时,总金额达到305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50%,首次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影视节目。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动画作品中,堪称精品的却寥寥无几,国产动画缺乏精品意识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事实。
  一、表达误区
  表达误区是动画陷入泥潭的主要原因。中国动画的现状是以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为理由,主张采取温情引导的教育方式,认为动画是教化作用的载体就完成了使命,因而忽略了对动画叙事规律的尊重,使鲜活的动画艺术成为了枯燥的宣传品。
  让主人公成长就意味着为故事的情节提供―个行为和思维变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论是来自社会生活领域的事件、文化,还是来自精神领域的抽象观念,都有充分的动态体现空间,从而使艺术作品能够以小见大,使叙事内容既丰富又厚重,同时,也使作品在情节的设置上更加灵活多变,从而具备更多的新奇性和吸引力。但这种主人公的成长在国产动画中处于零成长的状态,这种严重的成长缺失使得国产动画无法走入观众的内心。比如国产动画电影《风云决》,在片中找不到任何心智成长的交代,影片的结尾两位主人公突然表达对于彼此的谅解和生活价值观念,无法接受。这样的问题在国产动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1999年的《宝莲灯》,2009年的《马兰花》,以及诸多的国产动画连续剧,在动画形象的成长缺陷上,频繁留下败笔。
  国产动画中脸谱式的好人与坏人和故事情节红与黑的简单二分法使国产动画的情感一度苍白。观众见不到有血有肉的人物,讲故事的能力缺乏是国产动画又一瓶颈。比如童年时期我们观看动画片会遵循动画片中的教导去努力做一个好孩子。但当我们的经历越多,挫折越多,就会发现我们从动画片中得到的知识原来那么苍白贫乏,需要修正的“经验”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一度置身在一个快乐的误区中。这种误区当我们用成人的成长经验来审视时就会明白,就是缺乏讲故事的能力,我们的故事不够生动,表达方式不够完美,缺乏新鲜的视角。最有代表性的是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其中关于“握手”的一段故事,小头爸爸遇见一个同事,二人握手问好。大头儿子不解地问起关于“握手”的问题,小头爸爸解释说这是一种礼貌和友好的表示,代表相互尊重、相互问候。于是大头儿子高兴地与周围的老人、孩子握手,其乐融融。这种简单的解读和简单模仿毫无故事情节可言,这种讲故事的能力缺失是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首部入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的《梦回金沙城》在国产动画的故事情节上是―个飞跃,通过小主人公一次重回古金沙国的奇幻之旅,将中国精英文化通俗化、人性化,演绎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和谐、博爱、热爱和平的文化底蕴。
  二、情感缺失
  情感缺失是中国动画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浓浓的人情味是中国的特色文化,但在动画片中却很少得到挖掘与体现。正如同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精神》中的分析总结出的那样:“中国人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一种情感或者人类情爱的生活。”直到如今,中国人有着一种其他民族无法取代的文雅,即善解人意或者真正的人类智慧的产物。既然过着这样一种心灵的生活,就有可能也应该将这样一种心灵生活转化为符号化的艺术形式。
  北京其卡通动画连续剧《快乐东西》运用动画技术表现小人物的生活。它反映了现代北京人真实的生活状况。这部动画主要讲述了中国老北京胡同里一对孪生兄妹的家庭生活,塑造了诸如胖女孩小东等多个性格鲜活的动画角色。剧中生活气息浓郁,有很多时尚与传统相碰撞的看点。比如,父亲的精于算计,母亲的善良、热心,都散发着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气息。而小东、小西则更多反映了时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普遍形成的个性。在浓郁的北京四合院的背景下展开一连串有趣、贴近生活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亲情、友情、爱情,人生的追求,梦想与现实,与观众产生共鸣。动画的塑造者往往是通过对动画中形象的构成元素赋予自己的无穷尽的想象以及表现空间。使动画的形象具有无限个性化和生命力。动画形象性格的塑造也就成了动画形象塑造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动画中形象性格的塑造能充分地把作品的意义以及价值呈现出来。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众普遍感觉到巨大的社会压力、强烈的生活不安全感和职业不确定性,价值观念因此发生了改变,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给人们造成生存体验上的变化。在国内网络动画《燕尾蝶》中将社会角色失衡状态体现得很细腻。片中BOBO是只肥肥的熊猫,TOTO是只瘦小的公鸡。粗心的BOBO不小心让TOTO吃了毒果,于是背着TOTO四处寻找解药。乱指方向的无尾熊、自怨自哀沉溺在自己悲伤忽略别人的青蛙姑娘、没有钱可以把病人扔在路边的鲤鱼公车,其实无孔不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冷漠的一面。然而世上还是有好人在,火鸡老爷爷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把自己身上的毛全部拔光,用他的羽毛制作飞行器去寻找解药,这是―部社会氛围很重的中国动画。看过这部动画的人被感动的是一种BOBO和TOTO身上独有的精神力量――承担压力、不畏邪恶,带着爱与梦想生活。这种灌注以社会、人文关怀的动画正是当代动画应该寻求的发展方向。
  接受美学认为未被观赏和体验的作品是“一部本文”,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只有在读者阅读并完整地体验了这一具体的活动之后才能填补空白,继而才能转化为“一部作品”,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所以从“本文”到“作品”的转化,还有待于观众去体验、去创造,去完成。读者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同时也是文艺作品得以真正实现其精神理念的过程。受众此时不单单只是观众或读者,而成了“文本”向“作品”转化的主题和核心。
  观众们习惯或者说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生活中的坎坷与剧中人物的情感艺术紧密地联系和交融到了一起,冀望能达到一种情感体验和寄托理想的客观效果。比如动画电影《虎王归来》就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元素,以“武松打虎”的故事为母体进行了现代版的全新演绎,让观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站在自然的立场看待众生。影片也在观众的情感激发下演变成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和与自然相处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较我们弱势的生物群体相处。
  国产动画过分单一的对美的塑造,已经难以满足观众们对动画形象的丰富性的需求,人们渴望看到更细致的、能够反映社会和人性不同侧面的动画形象。
  笔者认为研究动画形象的塑造是希望动画这一载体能够展现出人性和生活更细微、更多层面的样貌,并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子和副本。只有提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作品的需要,汲取国外优秀的创作理念和经验,合理地把它融入动画电影中,这样创造出丰富的动画形象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标签:缺失 中国当代 成长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