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认知障碍的训练原则 认知参照点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认知参照点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译者根据汉语的特点翻译出地道的译文。本文从“话题―述题”二分法的角度对译文的连贯性和一些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 认知参照点 翻译实践 “话题―述题”二分法
  
  一、引言
  Langacker指出认知参照点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王寅认为可用认知参照点来分析语篇连贯现象。他认为:“发讯者基于某一视角,确定讲话范围和出发点,围绕这个出发点可以进行一系列论述,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因此,语句中的每个词语都能激活相关信息,成为下句论述的出发点。如果数个语句能围绕一个出发点来论述,就具有连贯性。
  王寅提出“话题―述题”二分法,将“主语―谓语”和“主题―说明”两种分析方法融合起来。话题是就分句和句子层面进行功能分析或语用分析所用的术语。话题是语句的起始点,也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参照点。话题一般是已知信息所处的位置。将话题部分作为认知的起点,拟构出核心句型,有助于翻译的顺利进行。
  二、“话题―述题”与译文连贯的关系
  从复合句层面上看,在翻译实践中,只要找到认知参照点,就可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论述,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在英汉翻译中,英语属形态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分句常须用主语,分句之间多用连接词。汉语属非形态语言,并不注重句法构造形式上的完整,只要语句在意义上连贯,后语可达前言,就可忽视句法结构形式上的完整,句子主语的语法功能并不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的无主句。但作为话题的起语十分重要,在交际中不仅起到提示或提供信息范围?提示主观视角和确认认知域的作用,而且常在语篇上发挥统领功能,控制与之相关的语句,从而使句群具有连贯性。
  人们主要通过主观视角确认语义域和较为凸显的事体。译者一般先在分清英语句法结构,找到主句,分析几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清楚句义的前提下,按照话题统领性原则,找到原文中的话题作为参照点。话题具有统领性功能,控制与之相关的语句。译文采用汉语常用的无主句,充分发挥汉语经济性、表达方便性、句法灵活性等特点。《英汉翻译教程》(上外版)中有一个长句:
  But without Adolf Hitler,who was possessed of a demoniac personality,a granite will,uncanny instincts,a cold ruthlessness, a remarkable intellect,a soaring imagination and ――until toward the end,when drunk with power and success,he overreached himself――an amazing capacity to size up people and situations, there almost certainly would never have been a Third Reich.
  这个句子由一个主句、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一个状语从句组成。全句主要有两层意思。(1)如果没有希特勒,那就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有第三帝国。(2)希特勒在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具有某些特点。第一层意思可看作是话题作为参照点。如果在翻译时使用分句法,则第一层意思可以看做是语篇的论题,以其作为出发点对希特勒展开一个或多个论述,就能够构建具有连贯性的语篇。翻译如下。
  然而,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那就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有第三帝国。因为他性格残暴,意志坚硬,有着不可思议的本能,冷酷无情,智力杰出,还有着深远的想象力,以及对人和局势惊人的判断力。
  三、“话题―述题”二分结构与信息分布
  从微观上看,找到认知参照点,并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的一系列论述未必是通顺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除了表情达意外,还传递信息。在语言信息传递过程中,每个语言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对于听话者来说,有些信息内容是已知的,即已知信息,有些是新信息。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在语言的线性排列中不是任意的,其分布能体现不同的交际价值。在话语和语篇交际中,按照CRP原则,人们传递信息的速度是从已知到未知,已知信息因为信息价值较小,大多放在句子前面,新的信息置于句末的语群核心。句末是信息中心的位置。这就是人们交际中注重的“尾重原则”。语言学家则称之为“无标记焦点”。在话语中,处于末尾的内容往往得到一定的突出或强调,或借助一定的语调唤起读者的某种感情,产生特定的效果。
  在实际翻译中,很多人不注重这个问题,从而使原文与译文的信息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影响了翻译效果。例:
  原文:Gui: What’s that awful noise upstairs?
  Beth: It woke me up at five o’clock in the morning.
  译文:吉儿:楼上是什么声音那么吵啊?
  贝丝:我早上五点钟就被吵醒了。
  解析:在原文中,处于句首的是话题部分,即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已知信息“it(noise)”,而述题部分是新的信息。在译文中,话题作为参照点的已知信息被放到了后面的述题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这与原文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因此,在翻译时最好将信息值最低的已知信息it(noise)放在句子主语的位置,作为话题的出发点。改译如下:
  贝丝:早上五点钟就把我吵醒了。
  四、研究“话题―述题”的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话题―述题”二分结构有助于人们发现说话者的起点是什么,找到认知参照点,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一系列论述,找到说话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哪些内容有关,利用信息价值分布“无标记焦点”原则,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准确无误地把握原作者的语言侧重点,组织通顺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标签:则在 参照 认知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