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招生 > 正文

[《洛阳诗韵》的思想内涵与结构微瑕]内涵段子为什么封了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折射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耀眼光芒,而洛阳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曾在此建都,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素称“六朝九都”。正是洛阳这种特殊的“况味”,使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语文》第一册的《洛阳诗韵》即是此类文章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家叶文玲以其在洛阳工作多年的特殊机缘和亲情,深切地感悟洛阳,痴情地迷恋洛阳,由衷地赞美洛阳。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家在文章的开篇,便以深情的话语摄人心魄,引领读者不得不循着作家预设的思路去思考:洛阳何以让人如此感动?洛阳的文化积淀到底有多深?接着,作家以丰富的史料来印证洛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沉积的厚重。原来洛阳有如此的古、如此的美、如此的绝、如此的奇!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它古得“真切实在”,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站。“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有道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且如今,牡丹是洛阳的市花,作为洛阳名片的牡丹明媚娇艳,花会引得域外海内游人如织,足见影响广泛而深远;“洛阳绝,他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用赭、白、绿色铅油烧制的唐三彩名扬天下。”这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谁不叫绝,谁能不叫绝;“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到洛阳游龙门……你将会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朝九代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洛阳的古、美、绝、奇无不闪耀着华夏文化的璀璨光芒。洛阳是黄河岸边的明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洛阳诗韵所承载的历史与现实之意蕴非同凡响,无怪乎作家“一次比一次深地”为其所感动。
  以“诗韵”盛赞有着古老文明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牡丹之城恰如其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便是美,美便是诗,因为诗在中国有着特定的美学内涵。文学大家郭沫若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更有人把历史比作光辉的史诗,这些都是明证。以《洛阳诗韵》作为抒情散文的题目,既昭示了洛阳文化――中华文明的浓浓诗情,悠悠韵味,又透视了散文的重重画境,层层意涵。既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纵观全文,作家以诗意之笔写洛阳,洋溢之情赞文明,用独特的视角观照厚重典雅的洛阳文化,借此盛赞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言近旨远,不失为一篇难得的抒情佳作。
  从结构上看《洛阳诗韵》,通篇构思所采用的是“因果倒装”的手法,即先写“我”如何“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诚的崇拜”,然后转为顺叙,道出如此这般的缘由。这一构思不但无可挑剔,相反倒颇值得称道;内容上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思想上层层推进,感人至深。然而,作家在叙述如此这般缘由即洛阳古、美、奇、绝的时候,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上未能保持前后一致,难避紊乱之嫌。
  请看原文:
  “24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24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显然,“24年前”是一个过渡段,其中,“古美、奇绝”是对下文的开启和引领,与下文的古、美、绝、奇当是总提分述的美系。原文恰恰是在总提与分述中出现了混乱,逻辑思维脱节,叙述条理错杂。这不仅在逻辑意义上不足取,而且在文章表达需要和叙述结构上也无可行的理由。特别是作为教材来讲,如此的文章结构安排,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此看来,这一问题不可小视,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多年前教过的一篇叫做《漓江山水》的课文。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方法与《洛阳诗韵》的后半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采用了由总到分的结构方法,所不同的是《漓江山水》分述之中又有分述。《漓江山水》先总写漓江山水,尔后分别写漓江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净、清、绿。但无论是大的分述抑或是小的分述,都是条理分明,井然有序。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除了思想的深刻,材料的翔实,文字的清丽之外,其结构的严谨与条理的清晰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对入选教材的作品,必须严之又严,因为选文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化价值,其综合示范意义远远超出文本自身。像《洛阳诗韵》这样的文章,编者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完全可以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或将“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中“古美和奇绝”改成“古美和绝奇”,或保持该句原貌而调整分述中“奇”、“绝”两个层次的先后顺序,这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瑕不掩瑜,尽管《洛阳诗韵》结构上存在些许问题,但她作为抒情散文在整体上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力作。
  
  (作者单位:廊坊市教育局)

标签:诗韵 洛阳 内涵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