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招生 > 正文

[三点导读]经典导读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美点赏析       《公孙龙见赵文王》为《艾子杂说》第十六篇,大多数人认可《艾子杂说》的作者是苏轼。细细品读《艾子杂说》中的篇章,能让我们读出不同于诗词散文中的苏轼。诗词散文中的苏轼呈现给我们的是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沉稳明达,但在《艾子杂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寓庄于谐的智慧。但其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汪洋恣肆的想象还是一以贯之。
   《艾子杂说》是苏轼的小品文集,集中以寓言为主,内容多不长,都属“讽今”之作,但没有为讽刺而讽刺的,在你窃笑或沉思之后,都能给你一些启示。苏轼历来主张文艺要“有为而作”“托事以讽”,在《艾子杂说》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孙龙见赵文王》的故事很简单。公孙龙去见赵文王,本想拿“大鹏九万里”和“钓连鳌”之事进行炫耀,没想到赵文王一本正经地讲了个更绝的故事:东里、左伯入海抓鹏,渤海之水才及小腿,东里扯左伯头巾来装大鹏,两人争斗起来,东里母亲拉走东里,左伯掷太行山迷了东里母亲一只眼,东里母亲把太行山从眼中用指甲剔出,顺势向西北弹去,中间弹缺部分成为了今天的恒山。公孙龙的浮夸相较于赵文王,可谓小巫见大巫。赵文王之绝,绝在句句都是夸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绝在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公孙龙知难而退。而苏轼之绝在于虽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荒唐之言,但读者在笑过后很快就能明白作者其实是想借这无稽之谈批评那些不切实际,喜欢浮夸的人。
   没有了政论文的严肃端庄,没了抒情散文的澎湃激情,但有的是一样明达的智慧。
  
  难点指津
  
   《公孙龙见赵文王》一文“言不甚深,文不甚俗”,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难度,要能读懂并领会作者的深意,还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文中所涉及的典故“大鹏九万里”和“钓连鳌”。“大鹏九万里”出自庄子的《逍遥游》,语文教材中有这篇文章,故无需赘言。“钓连鳌”来源于列御寇《列子?汤问》中“一钓而连六鳌”之说。具体内容是传说古代渤海东面有五座山,常随波涛浮动,上帝命15只巨鳌用头顶着,山才固定不动。龙伯国有一个人由于出门要经过这五座山,觉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鳌头顶着,就用鱼饵将这鳌钓起,一连钓了六只鳌,于是有两座山立马沉入大海。“大鹏九万里”在庄子笔下只是为了展现他汪洋恣肆的想象,借此来阐明他胸中的“逍遥境界”;“钓连鳌”更像一个神话传说,在列子那里,似乎无所寄托其中,娱人耳目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苏轼在此拿这两个典故,并无批评否定庄子、列子的意思,只是为了引出下文赵文王的故事而已。
   二是文中所展现出的说话的技巧和智慧类似于诸子散文中的记载。苏轼的文风受孟子、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和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风格影响,论辩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在他的小品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文中赵文王明了公孙龙的把戏,不等他来讲,就胡诌了一个更为荒唐的故事,从气势上压倒了对方,没有交战,胜负已出。弟子的“嘻,先生持大说以夸眩人,宜其困也”,把那些喜欢胡夸炫耀者的窘迫形态写了出来,也能看出在这篇小品文中苏轼矛头之所指。
  
  考点训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因为王陈“大鹏九万里”、“钓连鳌”之说。
   ②徒以吾赵地所有之事报子。
   ③顾何以贮也?
   ④先生持大说以夸眩人,宜其困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孙龙见赵文王,将以夸事眩之。
   ②公孙龙逡巡丧气,揖而退。
  
   附:参考答案
   1.①于是给 ②只是、仅仅
  ③回头看 ④窘迫
   2.①公孙龙拜见赵文王,想拿夸张的事来在文王面前炫耀。
   ②公孙龙举止犹疑表情懊丧,作作揖只好退出去了。

标签:三点 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