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招生 > 正文

手机即时通讯的演变_手机即时通讯软件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手机即时通讯经历了从短信到飞信的演变轨迹,每一次通讯技术上的革新都会引起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点,本文将对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论述。
  关键词:短信;飞信;即时通讯
  中图分类号:TN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分为网络即时通讯和手机即时通讯。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即时通信活跃用户占到网民的,有73.4%的用户认为即时通信工具已经对其他通讯方式产生了冲击,超过4成的用户认为即时通信是“最主要的联系方式”。手机即时通讯的方式就是短信。
  (一)纯短信时代
  1、短信的产生和短信业务量的增长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从而宣布手机短信诞生。至于中国的第一条短信诞生于何时何地已无从知晓,但据考证,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只是那时有手机的人根本不需要它罢了。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
  随着手机通讯技术的进步,短信传播方式已经不拘泥于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超文本大大丰富了短信的内容。于是从1998年至今,十多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已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短信的优点
  短信的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就是它本身所具备的优势。首先,它具有便利性和及时性:方便携带,无需纸笔,动动手指就可以编辑发送信息。其次,短信具有私密性和去现场性:手机和手机号码都是私人所属,与个体紧密联系,短信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完全私密的沟通方式;交流双方的不在场,减轻了人际关系的压力和束缚,回避了面部表情、声音等体态、视觉或听觉的尴尬。
  3、短信的局限性
  与传统的信件相比,短信的这些内在特性似乎更能满足人们对于交流的渴望,似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交流失败带来的无力感,但是这是否就真的意味着通过短信这种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安全可靠、确保成功的呢?
  一条手机短信的发送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发送人发出信息→信息中心→收信人收到信息。所谓信息中心,是运营商提供的平台,每个信息中心有一个号码,发出的信息要先到达信息中心之后,由信息中心发送到收信号码。绝大多数手机自带短信发送报告功能,但是发送报告提供的只是告知发信人其短信是否到达信息中心这个短信集散地,而并非是否到达目标号码。如果我们把整个发生过程看作由三个站点――发送人、信息中心与收信人构成的两个阶段――“发送人发出信息→信息中心”和“信息中心→收信人收到信息”,那么发送报告向发信人回报的只是第一个阶段的情况,至于第二个阶段是否完成,除非发信人收到收信人的回复信息,他是无法跟踪和确定其信息的去向的。
  (二)飞信时代
   1、飞信的诞生与意义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增强和GPRS技术的普遍应用,用户对手机即时通讯的需求日益增长。飞信被视作是电信运营商进入IM领域的开始,其投入使用也被看作是PC即时通讯向手机客户端转移的标志。
  2、飞信的优势
  飞信作为短信业务在计算机和手机网络应用的革新产物,除了短信原有的优点之外,确实还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功能,这些功能就成为了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飞信的广泛应用使短信首发更加经济省钱。通过飞信向好友发送信息只收取GPRS流量费,好友如不在线,信息将以短信的形式自动转发到对方手机上。相比之下,一条飞信耗费流量所需的费用远低于每条短信一毛钱的传统计费标准。
  第二,飞信支持多人在线语音聊天,将网络即时通讯的功能移植到手机终端,这是传统短信所无法匹敌的。
  第三,计算机终端登陆飞信无需手机号码,可通过下载飞信PC客户端软件申请飞信号码,从而实现与移动用户的短信对发。而且,PC端向手机端发送信息免费。
  3、飞信的局限性
  首先,飞信并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短信那种可能成为“死信”的缺点。飞信首发端口的多样化和其相互转换功能,反而增加了通信环节中的偶然性。
  其次,虽然发送信息一方的运营商网络不受局限,但是接受信息一方尤其是手机客户端用户,必须是中国移动用户。目前的手机通讯市场虽然由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巨头垄断,但是后两者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由移动公司一家研发的飞信,并不能覆盖整个通讯运营市场。
  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中》把死信比作“没有灵魂的信件,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体,仅仅是尸体而已”,“死信之所以令人惋惜,并不是因为头脑未能共享符号,而是因为生命的有限的人联系不上。这里出现的交流的问题,并非人的联系被切断,而是信没有送达,这不是心智的问题,而是爱欲的问题”。
  圣奥古斯丁和洛克的观点――“凭借某种媒介让两位各在一方的人接触,开启了新的危险和新的误解,尤其是在丢失信件的时候”,可以来表述对于传统纸质信件投递失败的焦虑,这种焦虑同样适用于电子媒介时代短信发送失败。我们为了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而不断更新联系手段,结果是面临更多联系不上目标的可能性。短信技术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保证这种交流形式成功的因素却是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导致信息收发双方交流渴望的破灭。
  短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数字手机的专利,其业务形态和网络要素都在不断变化,出现了飞信、微信等与网络终端联合的新形式。这些方兴未艾的通讯软件广泛使用的背后,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通过这些媒介传播的每一串符号、每一段语音、每一张图片都存在着沦为死信的风险。它们负载的意义一旦离开了发送者的终端就有可能成为四处游荡、居无定所的幽灵,但愿不经常上演彼得斯描绘的那种“发信人不知道信已丢失,收信人又不知道信是否真的寄出”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史蓉蓉.虚假的“面对面”――即时通讯对人际交流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7期
  [2]靖鸣,刘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一[J].新闻知识,2008年06期
  [3]徐玮.即时通讯媒介的传播特点浅析[J].才智,2008年10期
  [4]闫隽.试论手机传播的特征[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3月
  [5]约翰?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 华夏出版社,2003年

标签:即时通讯 演变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