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未来之路――轻资产化业务_银行轻资产轻资本业务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通过比较美国、香港上市银行业发展的路径,同时考虑到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宏观环境,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非利息收入业务将迎来快速发展,规模增长推动利润的时代即将过去,资本集约型业务驱动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关键词:银行业 非息收入 ROA 盈利模式 商贷通
   盈利模式简单来讲就是“How do banks make money?”的问题,找到银行业绩增长的动因。银行业的收入一般划分为净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净利息收入主要是受净息差与生息资产规模的影响,这部分业务占用银行绝大部分的资本金。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80%,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
  本文第一部分考察了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香港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提升的原因,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在提高
  随着中间业务扩张,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开始逐步提升。招行从05年的8.61%上升到2010年的16.56%,工行从05年的6.65%上升到2010年的19.34%。
  银行非息收入主要是指那些不需要大量生息资本就可以完成的业务。这些业务的特点是依靠银行作为金融枢纽地位,资金融通的特殊地位来完成的。
  国内非息收入主要是手续费收入及佣金收入:
  1.银行卡手续费:信用卡POS业务,一卡通
  2.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国际贸易结汇业务,公司业务往来结算业务
  3.代理服务手续费:代理保险、代理发行债券、代理基金收入、代理证券交易收入
  4.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委托贷款手续费、环信贷额度
  5.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托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保险公司、托管企业年金、托管合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
  6.投资银行业务:债券、融券的发行
  国外银行业的非息收入:除了传统的上面业务外,还有资产证券化服务的收入,资产管理的咨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兼并重组业务。
  经过分析招行和工行的财务报表,发现从中间业务分项占比看,招行的银行卡业务(30%)、代理服务(25%)占比较大;工行的理财业务(20%)、投行业务(16%)、资金清算业务(19%)占比较大。从各个非息收入业务的增速来看,招行的银行卡业务、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增速较快;工行的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资产托管增速较快。
   二、美国、香港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提升的原因
  美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从1980年的80%逐步下降到1999年的57%,非息收入占比从20%逐步上升到1999年的43%。原因有三:
  1.在净息差保持在3%-4%之间的前提下,美国银行业的生息资产增速从原来的15%下降到10%以下
  2.美国银行业在29-33年经济危机后被实行了分业经营,每个洲不能跨区经营的严厉管制。但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到来,银行业的监管开始放松,1999年的Gramm-Leach-Bliley(GLB) Act打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设立投资银行,经营证券经纪业务。美国银行业的投行收入,证券经纪收入,保险业务收入,兼并收购等新兴业务得到了大幅提升。
  3.美国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资产证券化,带来了从赚取贷款利息收入到赚取资产证券化手续费收入的重大转变,这会进一步提升非利息收入的占比。
  香港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从2003年的75%逐步下滑到2007年的56%,非息收入占比从2003年的25%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44%。
  香港上市银行在2003年其他营业利润增速150%,佣金及其手续费交易收入增长18%。对其他营业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是保险承保业务和商业理财业务,例如恒生银行此块业务增速达90.1%。香港银行业的净息差是逐步从2.29%下滑到1.84%,而生息资产的维持在10%-15%的水平上,导致净利息收入的占比不断下滑。
   三、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1.从理论上讲,提高资产收益率
  银行利润=资产*平均资产收益率=股权(E)*平均资产收益率(ROA)*财务杠杆(A/E)。股权资本既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限制了可运用的最大杠杆倍数(A/E),进而限制了A 的扩张速度,所以ROA 决定了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
  例如,如果有两家银行A和B,ROA=1%,在资产规模增长10%的情况下,如果A公司的ROA提升10BP,即ROA=1.1%,那么可实现净利润增长21%,远高于10%的增长。
  提高ROA的途径:
  1)提高生息资产的周转速度
  2)发展不占用资本的非息收入
  中国银行业的ROAA是远低于美国和香港。与香港银行业相比,虽然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NIM)较高,但是具有显著偏低的非利息收入,最终使ROAA处于低水平。与美国银行业相比,虽然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NIM)较低,但是美国银行业的-高收益、高风险决定了其成本较高,最终导致ROAA才高45到50个BP。
  2.依靠规模模式走到尽头,小微贷款享受长尾效应
  依靠银行业资产快速增长来获取盈利的模式会随着外因(资本监管)、内因(经济增长、融资方式)的双重作用而走到尽头。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金融监管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改革,改革的宗旨是进一步提升银行的安全,提高银行资本质量与资本数量。无论是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还是系统性银行追加1%的资本要求,或者是逆经济周期的缓冲资本,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银行业资本要求提高,资本需求会限制银行业生息资产的扩张。
  通过借鉴日本,台湾,香港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能够看到中国潜在GDP增速的下滑,或许会到8%-9%的程度。经济潜在增速的下降,信贷增速也会相应下降。这会导致银行业生息资产增速的相应下滑。
  2010年底政府提出“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指标,要求2011年M2增速16%,但是并没有给出全年信贷增速具体是多少,而是由社会融资总量来代替。这一做法本身暗含着银行信贷融资以外的其他方式取得了较快发展。
  虽然贷款总量增速会放缓,但是具体的细分领域依然会有较高速增长。最有可能的是民生商贷通业务。小微企业贷款属于一片蓝海,办理商贷通业务的企业70%没有获得过贷款。同时,小微企业贷款收益率也要高于中大型企业贷款。
  3.非息收入占比继续提升,上限低于40%
  目前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处于20%左右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财产品、银行卡中的信用卡业务会成为非息收入增长的动力。
  而我国银行业与香港、美国相比,最大特点是分业经营。银行业不能经营投行业务,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兼并重组业务等。因此,在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很难达到40%的水平。
  (1)银行理财产品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2011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占非息收入的比例达到10%。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规模达到了8.25万亿。在2007年银行业理财产品才不到0.9万亿。
  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井喷式的增长主要原因:
  1)当前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储蓄资金选择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2)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即使当前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集中在3-5%,考虑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储蓄资金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的理财产于CPI来讲还是处于负利率的情况
  3)缓解银行存贷比考核压力
  4)银行占据了较大的客户优势与渠道优势
  短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增速会有所回落。2011年6月24日银监会规范了银行理财产品中有关融资类的产品,因为融资类产品的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吸引力会有下降。随着未来通货膨胀见顶,货币政策由偏紧转向观察期,负利率会逐渐好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设立存款利率上限保护银行过度竞争的初衷已不复存在,显然银行能够承担高于存款利率的存款成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加快进度。
  长期来看,银行的理财产品需要摆脱目前种类单一(几乎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模式,以客户的收益和风险特征为前提,设计出符合客户自身利益的丰富理财产品。提高自身管理运营能力和加深对客户分析力度是取得理财产品市场的根本出路。
  (2)信用卡领域需精耕细作
  从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历看,主要是存在两种盈利模式:
  1)美国美信银行(MBNA)模式:
  以利差收益为主――即从未偿还信贷余额的利息收入上赚钱。将目标客户锁定为具有较高信用素质和消费潜力的专业化人士,并通过刺激持卡人增加单卡的透支额来赚取利差收益,属于传统经营模式。
  2)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模式:
  通过向商家收取回佣(返点)的创新盈利模式成功实现了银行轻资产运营和规模化扩张。其核心是刺激消费者购买(而不是贷款),然后通过规模化的发卡量和收集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家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渠道,进而赚取返点收益。这种模式会形成网络效应,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从长尾效应来看,市场容量会更大;较少的占用银行资本金,更多的利用银行营销渠道与市场地位。
  2003年是中国信用卡元年。据统计显示,2003年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仅有300万张。然后各家银行开始了“跑马圈地”的规模扩张。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2.42亿张,同比增长25.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增速有些放缓。
  现阶段中国消费还是以量入为出为主流,借贷消费增速会处于低水平。从未来3-5年来看,“80”后的收入明显增加,“90”后逐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来,而这两代人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依赖性要强于“70”后的那一代人。我们觉得,在前面叙述的两种信用卡盈利模式中,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模式会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一方面中国居民使用信贷消费的习惯没有养成,那么通过赚取利差的方式就不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在于经过前期的规模扩张,各家银行有了规模效应。如果能够与商家合作,以扩大持卡人的消费额度赚取更多回佣为目标,这样不仅利用了规模效应,而且还能较少的占用表内资本。
  未来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关键点在于盈利点与活卡率,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累积发卡量。
  参考文献:
  [1] Rober De Young and Tara Rice.“How do banks make money?”.2004/4Q.Economic Perspective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2006/08.复旦大学出版社
  [3]张国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战略.2003/08.金融研究
  [4]熊克强,辛煜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2004/01.金融与经济
  (责任编辑:杨 辉)

标签:之路 资产 未来 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