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政治 > 正文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需注意的几种倾向_语文课可以搞哪些活动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动态中展现着课堂的魅力。语文动态课堂离不开真实的、自然的课堂生态环境,这是师生情感、思想、思维成果的自然流露。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课例不真实、不自然,人为的、虚假的、雕饰的痕迹太重,看似美丽,却不实在,只能炫人眼目,而无实际意义。
  
  一、看似动态,实际死板、僵化
  
  这表现在:许多情况下,学生活动不是学生思考活动的成果,而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之话。于是,有些观摩课、展示课就成了课前老师写台词、课上学生背台词、师生合演一台戏的过程,尽管学生的活动是滴水不漏,有的甚至是妙语联珠,脱口而出,但因缺少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撞击,总让人感到“活动”不是思考的结果,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教读《春》,当时真佩服得五体投地,师生通过美读感受春天的气息,通过品味领悟语言的内涵,教师精彩的导言和结语,学生在互动中整散结合的诗化的语言,再配合多媒体录像,营造了充满多种审美意象的课堂氛围,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但是对学生不假思索、对答如流的“回答”总觉的有些怀疑。后来我翻阅杂志,读到《〈春〉教学设计》一文,才发现那位老师的讲课全是以此文作为剧本导演而成,学生的“精彩回答”就是原文写在“明确”语段中的台词,完全是精彩预设一字不漏的翻版。这种事先分配给学生的语言材料并不能表达学生的真实思想,只是让学生充当了一个服贴的道具而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之中,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更多的情况是,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之前,对于课堂动态活动设计反复排练,以致于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假思索,对答如流,或者是按老师课前的安排进行,假思考,假讨论,这成了堂应付听课者的假课,听课者还煞有介事地组织评课评奖,试问,这样的假课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其实,一个高效的动态课堂,应该是自然灵动,真情流动的课堂,让我们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去掉虚夸与浮躁,还学生一个袒露心声、放飞真情的课堂原生态世界吧。
  
  二、过分强调动态,背离了课堂生成的基本要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课前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课堂上运动思维的生成,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创造力和发展,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我们否定旧的教学观、强调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性时,有人却把二者对立起来,片面夸大课堂动态生成的作用,认为“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把动态生成视为课堂精彩的关键,于是正常的备课、写教案也受到了质疑。例如,某刊策划的“现在还要不要写教案”的讨论,主张“不写教案或只要写简案”的一方就把“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作为其理论依据。于是,课堂教学可以不以文本为依托,可以偏离教材的实际,进行“无中生有”的生成和创造。比如学习《阿Q正传》,可以无中生有地生成出阿Q告状的情节,给阿Q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穿上现代人的服装走进法庭,居然能把官司打赢。而我们从小说中见到的只是一个苟活着的、备受欺凌、毫无尊严、窝囊到极点的阿Q形象,丝毫没有告状以及胜诉的任何可能性,这种完全脱离了教学主题的生成有何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互动生成,想方设法促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生成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学生的生成并不都是有用的,也不是学生生成什么,教师就必须肯定什么。对于学生的生成,我们有时要适当延时,有时要果断搁置,有时要因势利导。比如,当学生提出让阿Q打官司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就其可能性展开讨论,以进一步了解其性格特征,理解科举制度对生命的扼杀和伤害,可教师却离开文本自身的客观性,让学生作些不着边际的猜想,还美其名曰“创造性阅读”。这就背离了课堂生成的基本要求: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教师仅有互动生成的意识是不够的,学生的生成也不等于就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学生作为互动生成的主体,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往往会迷失目标,疏于思考,而真正有效的生成,应是明确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时刻受到预设目标的一定约束,受到发展目标的引导作用。
  
  三、课堂动态生成存在随意性,使语文课堂失去应有价值
  
  新课改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互动的过程,但不是漫散无序的,而是有预设、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的。但在许多情况下却被误解为断线的风筝,可以不顾方向地任意翱翔。
  其一,片面否定预设的作用,将教学预设看为可以随意更改、可有可无的“临时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变更教学环节或随意升降教学要求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应该将教学禁锢在死的教案上,要随着变动的教学流程灵活调整预案,随机处置,但也不能像某些老师那样在课堂上仅凭学生的一知半解或肤浅回答就改变把阅读和思考引向深人的预案,而使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其二,无指导性的提问促进着无目标的生成,使教学变得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是哪儿,混乱而随意。在阅读教学中,无论读到哪一课或哪一段,都要千篇一律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你感悟到了什么”或“你读懂了什么”。于是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感悟”,教师就一个劲地点头,对学生的回答既不作梳理,也不作提升,一堂课就这样反复进行,直至终结。不顾课本的特点和内涵,泛泛地提问,泛泛地生成,那么课堂生成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注意避免这几种不良倾向,那么语文动态课堂必将能回到灵动的原生态世界,必将能闪烁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张保华 江苏省丰县实验中学 221700)

标签:几种 需注意 倾向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