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浅谈中学队员和教练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足球队员教练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学队员与教练之间存在交往有障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主要有闭锁心理、失望心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羞怯心理、自满心理、惧怕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抵触心理十种心理。为解决这十种心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队员教练问题对策
  
  一、研究目的
  教练,曾经是队员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在刚进队时,教练就是权威,那时队员觉得他们是那么博学,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真理。渐渐地,队员长大了,队员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问题了,忽然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队员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教练不再高大、遥不可及,甚至还发现了有些教练的某些不足。这时有些队员想不开了,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向教练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不再与教练主动接触,甚至与教练常接触的人似乎怕有“拍马屁”之嫌;或者对教练的话置若罔闻,甚至你这么说我偏要那么干;或者觉得教练缺点实在太多,捡一两件来做笑谈也无妨……结果与教练的距离越来越远,可能有些教练彻底失望了,把这些队员不幸地划入“差生”的行列,“束之高阁”;也可能有些教练还想挽回,却又不幸地遭到了这些队员的拒绝……此时极端的例子就是,全队队员“联合抗战”,就像笑话中的那些队员,齐刷刷地将矛头指向了教练。这属于“与教练交往有障碍”。为什么本来要朝夕相处的人却会变得如此遥远陌生?主要是这些原因:
  二、产生原因
  第一,闭锁心理。“我已经成为一名中学队员,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思想、看法,不愿再像小孩一样整天叽叽喳喳地围着教练转。”这些队员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宁肯记在日记里,或者找队员、朋友商量,也不愿告诉教练,担心教练不能理解或者小题大做。所以,将自己的内心套上一层保护膜,将自己封闭起来,而与教练越来越疏远。
  第二,失望心理。教练是蜡烛,教练是园丁,教练是神圣的,他就该十全十美。可是事实上,教练也是凡人,他们做不到十全十美、尽如人意。所以,有的队员失望了:“教练与我的希望实在相去甚远。”
  第三,逆反心理。“我长大了,我要表现自己的想法”,或者“那件事明明是你错了,你不配再来指挥我”,所以,“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有时这些队员与教练对着干,未必是真的与教练有什么实际矛盾,只不过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独特性,让别人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第四,怨恨心理。有些队员可能是被教练误解过,且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被教练严厉地批评或惩罚过;或者只是因为管束太严,对教练怀恨在心,因而觉得教练是在有意与自己过不去,把教练视为仇敌。
  第五,羞怯心理。有些队员,尤其是性格内向的队员,胆子小,面子薄,从不愿与别人主动接触,对教练多少有些敬畏,就更不愿意去主动接触了,见到教练躲着走,实在躲不开,一两句话应付了事,多了觉得无话可说,甚至会局促不安,手足无措。
  第六,自满心理。有些训练成绩较好,又有一些特长的队员往往容易形成自满情绪。觉得自己读的书已经很多,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尤其是再遇到一些能力稍差的教练,就对教练百般挑剔,拿自己的长处与教练的短处比,拿教练的缺点当笑料,有一种不屑与教练交往的傲气。
  第七,惧怕心理。有一部分队员,特别是队员干部,害怕接近教练被别人说成是“拍马屁”,“讨好教练”,怕被别人嫉妒,怕被队员们孤立。
  第八,嫉妒心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是人的天性。但是有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需要,当他看到有的队员与教练关系密切,交往多时,他就嫉妒,同时在背地里说风凉话,以显示自己的清高。
  第九,猜疑心理。有的队员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对教练有了成见,便疑虑重重,总觉得教练会和自己过不去。教练评论某种不良现象,他会认为那是故意说给自己听的。
  第十,抵触心理。有的时候某位教练工作有疏漏之处,或者身边有的教练确实存在问题,有一些队员便对这些教练产生抵触情绪,有时还会波及到其他教练身上,造成与所有的教练疏远。
  三、采取对策
  1.变换角色,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互相间的相似性是增强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相似性,即个体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它包括:兴趣、爱好上的相似;态度、观点上的相似;理想、目标上的相似等。古语说:志同道合能结为知己。志不同、道不合,谈何友好?当然,人与人之间并非都能相似的,只能求大同、存小异。同时,教练与队员相似,也并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要努力寻求互相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发展共同点。倘若有分歧,也应在遵守共同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自己主动放弃某种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非原则东西;另一方面也可说服他人改变原有态度,以原则为准绳达到相似,切忌斤斤计较和强求他人。
  2.学会理解。理解是双方的,现在许多教练都抱怨队员不理解自己,那么请你先问问自己:“我理解队员?”当队员运动成绩下降的时候,是否为队员找到了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在许多方面,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兴趣、爱好都和你不一致时,你不要让队员理解自己,你应该能够理解他们。人人都渴望被关怀,个个都希望理解。
  人人都渴望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队员需要教练的理解,教练也需要队员的理解,因为理解能带给我们快乐。可是许多教练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队员训练时间越长,相互沟通越来越难,教练与队员之间很多东西也难达成一致,许多想和队员说又不愿说的话只能憋在心里。正像黄磊在《我想我是海》那首歌中所唱的那样,“人越成长,彼此想了解似乎越难。”所以,“理解万岁”也自然就成了我们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如何才能让队员理解我们呢?其实一点都不难。
  3.主动交流。要清楚对于一件事情与队员的看法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队员听,让大家了解你的想法;同时也主动问问队员是怎么想的。学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心桥”,休息时主动与队员聊聊天。理解是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有了交流,你就会发现彼此理解并不难!
  教练努力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对于做好工作和履行职责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同队员积极交往,及时了解全班队员的心态,使各种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其次,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威信,增强领导过程中的影响力,使工作更具有效益性;此外,也便于团结全体队员,使全队拧成一股绳。通过观察所有先进教练的事迹,凡工作成绩突出,都与教练的人际吸引力强有关。因此,教练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怎样增强呢?
  4.接近队员。接近性是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另一原则。接近性包括:距离的远近,交往的次数多少,交往的内容是否贴近等。这些都需要互相间的接触。俗话说的“近则亲、远则疏”这话充满了辩证法。它揭示了:“近”与“亲”、“远”与“疏”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影响的。没有接近也就难以建立感情,由于“身远”、“心远”才造成彼此分离和隔阂。所以,平时教练只有多接触队员,贴近队员,双方才能增进互相了解,沟通感情。如果教练拉着架子或板着脸,不愿同队员交往,队员可以“惹不起、躲得起”。特别是人员高度分散的队,教练更应该寻求一切机会去与队员见面,多与他们谈心聊天,这都可以提高吸引力。
  5.关爱宽容
  多一分宽容,少一分烦恼。宽容是一剂良药,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在下课时,队员不小心撞倒你了,你应该理解队员不是故意的,可能是队员跑得太急所致,冲他笑一笑,你会带给他一天的好心情!带给他心灵的慰藉。理解他人,多一分宽容,你的内心就会多一分开心,少一分烦恼。
  6.善于互补。当双方交往需要的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实际表明,教练与队员的交往,不能只企求得到什么,而应时刻想到给予什么,这才能互相吸引。互补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性格品质上的互补。例如,一个能力弱、胆小怕事的队员,总希望自己的教练能力强而且胆大心细。有这样的教练,他跟着训练心里踏实,成功感强。二是双方需要满足的互补。彼此间越能满足相互的需要,吸引力愈强。如队员迫切需要掌握运动技能,教练则能耐心传授,显然,教练在队员心目中吸引力就强。
  7.良好个性。人的良好个性品质是人际吸引力的核心因素。不少研究证明,具备尊重人、关心人、热情、开朗、坦率、大度、正直、实在等个性品质的人,吸引力很强。而有傲慢、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不一、欺下媚上、嫉贤妒能、斤斤计较等品质的人,是最不受人欢迎的。所以,教练加强良好个性品质修养,对于增强吸引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8.抑制情绪
  善于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情感。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抑制无益的情绪,是教练最基本的职业修养。教练在带训过程中,不能让队员情绪左右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传染给队员。如果教练经常带着怒气、烦恼和忧愁等不良情绪与队员交往,就会给队员心灵上罩上阴影,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不利于对他们施以积极的影响。所以,教练应驾驭住自己的情绪,有时教练适当地合乎时机地发点脾气,队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让队员体验到自己的愤怒和怨恨中蕴藏着爱的实质。
  9.自我修养
  教练要具有坚持自我修养的习惯。古人曾子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意即每天要自我反省多次。凡是想在事业上有所进取、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养成坚持自我反省、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强化的习惯。教练素质的提高,无疑也离不开这个良好的习惯。
  10.熟悉情况
  熟悉每个队员的情况。教练要想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队员的异常现象,不仅要掌握每个队员的家庭情况、思想情况、个人生活习惯等,还要熟知每个人的脾气、性格、能力、爱好、知识基础和身体状况等,并充分估计到每个队员在工作、学习及训练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或会出现什么困难。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对象了如指掌,方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某队员平时爱说好动,近时却沉默寡言,教练应立即“盯住”他,再如某队员学习训练时爱“分神”,教练应注意提醒他。一个对队员一知半解的教练,在众多刺激物面前,往往对任何信息都会感到新异,在这种情形下,谈何分配注意?因此,只有平时多了解队员,真正熟悉队员,才能在各种活动中恰到好处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第三,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注意的分配能力并非单纯地受到知识技能和熟悉情况程度的制约,还受个人情绪状态的制约。一个处于情绪浮躁或悲伤状态下的人,是不可能有高度的、注意分配能力的。因此,一个教练要提高自己的注意分配力,还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果教练在工作中精神饱满,情绪镇定,大脑皮层处于正常的兴奋水平,就能使各方面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注意力也处于活跃状态。如果没精打采,或带着厌烦、压抑等不良情绪工作,智力活动就会受到阻碍,注意力就会涣散。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将注意进行分配的。例如,有些新上任的教练,一站在大家的面前,就情绪紧张,想好的话说不出来,已经熟练的动作,做不顺当,还谈得上注意的分配吗?
  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教练,将成为竞赛场上取胜的法宝。
  有位哲人曾告诫人们: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出炽热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希望教练能从中获得力量。
  理解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我们没理由苛求队员理解自己,可为什么不试一试去理解他人呢?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标签:浅谈 对策 队员 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