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乳品国标 [乳品新国标为何不升反降]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最近,卫生部颁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引发了舆论热议,争议的焦点是有关“生乳安全标准”的两项指标――蛋白质含量与微生物限量:1986年“国标”中,规定蛋白质最低值为2.95%,而“新国标”却降为2.8%;而微生物限量由每毫升50万个增至200万个――国外尤其是欧洲的该项标准是在50万以下,这一标准让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退回25年前。对此,卫生部官员称:“这是尊重现在国内养殖现实,符合我国生乳生产实际。”
  生乳标准不升反降,一下子倒退了25年,标准的制订者却头头是道,以“实事求是”“符合国情”来为历史性倒退辩护。估计没有人会说这样的标准是“进步”的,只会有人心中窃喜,从此少添加甚至不添加“三聚氰胺”蛋白质含量也能达标了,收购生乳的半径也可以大大扩展了,因为散户多存放几天多点微生物也能过关了。
  显然,这是一个妥协的标准,至于向谁妥协,看一看标准制订的过程就能知其一二。原“卫生部全国乳与乳制品定标组”副组长曾寿瀛回忆,一直到去年8月底,所有专家委员会成员都没有人再对沿用原来的蛋白质标准提出异议,但到今年4月“新国标”正式网上公布时,标准已悄然变为2.8%。连一个制订参与者,都没有裁决权,甚至没有一点知情权,这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人在静悄悄地修改,又是在为谁修改呢?
  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最大的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夏天时蛋白质含量基本都达不到2.95%,个别情况下甚至低至2.26%。据说还有企业提供反馈意见,希望将细菌含量放宽至每毫升1000万个,标准制定者是不是过多考虑到了企业的要求,把企业的利益体现在了新国标中了呢?可是,消费者的利益体现在哪里呢,国标究竟是为谁而定的呢?
  在乳品新国标起草的背后,不断闪现的正是利益集团的影子。谁都知道食品行业中原材料之于产品的重要性,否则那么多乳制品企业也不致于打广告时总拿大草原和一堆健壮的奶牛当卖点了。降低生乳标准又要提高成品的质量,靠什么,是我们的技术高于国际标准了,还是靠我们比国际上松泛得多了的添加剂管理和标准?
  中国主要奶牛品种为荷斯坦奶牛,在国际奶牛养殖界,通常认定这种奶牛的蛋白质最低值为3.18%,可为何一到中国就连2.95%也达不到了呢?牛还是那种牛,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低成本,这就是某些官员口中所说的“事实”,但高利润,他们却要用“低标准”为其保驾护航,这样的“实事求是”完全把消费者的利益抛在了脑后。
  说新国标下调符合国情。国情到底是什么?中国奶业协会的人士说了许多国情,有的说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有的说超过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这样的国情也许是现实,可存在并不等于合理,我国的乳品安全标准,不该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而应以更安全的标准逼着企业改变生产方式,用更好的饮料,从而提高生乳蛋白质含量。
  说降低标准不影响牛奶品质,这在常识上似乎难以理解。如果不影响奶粉和鲜奶品质,为什么欧盟和发达国家会把这方面的标准尽可能地往上提?从质量监测的科学上讲,设置某个指标并细分标准,就是为了评估质量,如果标准高低对质量没有影响,指标就没必要存在了。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的观点更符合常识: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质,那么要达到乳制品出厂时的含量标准,就要再添加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这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显然会有不同。需要提及的是,三聚氰胺就是黑心商人为了让乳品中的蛋白质检测达标而添加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振华认为,放松标准,体现了主管部门为广大奶农生计考虑所饱含的善意和深切的同情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但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则也是明显的。如此一来,中国的奶制品将坐实“质量不高”至少是“质量不完美”的名声,国际市场对中国奶制品的评价,不免迅速降低。尽管主管部门基于善意的动机,希望放松标准来维护广大奶农利益和行业的发展,但当标准降低后,整个行业的产品将集体陷入低水平的困境,遑论行业的转型升级?长期来看,这对行业的发展是好是坏,自不待言。我想经济能力稍微过得去的消费者,从此不会再购买国产奶粉。因为,它让全体消费者对中国的乳业失去信心,转而舍近求远,去买进口乳品。如此以来,失去市场的中国乳业,岂不从此遭受重创而一蹶不振?
  生乳品安全国标是事关乳制品质量沏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安全门,一个国家的乳业振兴,不可能靠降低标准扶持,只有高标准才能提升竞争力。FIC

标签:乳品 国标 为何不 升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