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周记 > 正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_农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训练、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等途径,进行农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农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59-02
  Research and Fulfillment on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Major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Zhang Keping, Wang Fene
  Abstract Training mode is the key of cultivating talent.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pla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level, optimizing content of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training,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cooperative mode, applied for research and fulfillment on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Key words major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Engineering,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730070
  
  1 引言
  拥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和根本[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农业机械化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以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为主的科研特色,在小麦收获技术与机具、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种子加工技术与机械、牧草收获加工机械、甘肃特色作物生产机械技术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和鲜明的特色。近年来,该专业以特色求发展,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明显的成效,学生的职业发展实力得到加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高校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传统专业[2]。本科专业的人才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3-4]。长期以来,各高校为我国的农业及其他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农机人才,为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专业萎缩,报考生源锐减等现象,在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不同程度存在。如何培养新形势下能够迎接新的挑战的农机科技人才,是摆在该专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原有农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甘肃农业大学农机专业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2.1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对农机人才的新需求,教学团队多次研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订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案。新制定的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色:1)低年级学生重点培养农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2)专业理论课教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程模式要向综合性发展;3)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并了解国内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将相关学科资源及时融合到本专业学科中来,扩充本专业学科,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一步扩展知识面,从不同方向去培养兴趣爱好,在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加强培养自学能力。
  2.2 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1)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上课方式、考核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采用交互式、讨论式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动手能力。在考核方式的转变方面,学生的成绩中加强了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重,试卷命题内容要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又能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起到课程考核成绩的鉴定、强化、控制和调节的作用。2)加强课程建设,通过对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近年来,农机专业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重点课程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厅级奖1项。
  2.3 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优化课程内容是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前沿知识不够等问题,教学团队对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力求新的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易于应用的教育思想。1)减少并完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减少或删除虚而空洞的管理性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生产企业的需求。2)扩充专业边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创新性,让学生及时获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把握农业机械化变革的进程,掌握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使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跟得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2.4 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训练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尽早投入生产、科研、社会实际中去,近年来,在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不断扩大与校外有关单位的合作,已建设一批校企联合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外生产实习,学生了解到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增强了服务农机化事业的决心。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可进行为期4周的实习,主要实训项目有车工、铣工、钳工、磨工、焊接、数控加工技术、数控铣、数控车、电火花线切割。通过示教、示范、实际加工和综合创新制作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以及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加大课程实验环节学时比重,增加了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2.5 探索学研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学研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力求教学科研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科研能力的不断进步。1)利用科研提升办学条件。2002年以来,学科点共通过省级鉴定科研项目2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种子加工机械、小型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新型高速收割机、小型牧草收割机,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3)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4)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3 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校办学思路的整体转移和拓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高吭.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171-173.
  [2]牛盾.把握重点,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J].中国农机化,2000(2):2-3.
  [3]徐凤英,区颖刚,马瑞峻,等.高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3(1):227-228.
  [4]张桃林.农机化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提高[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1):7-9.

标签:农机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