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福语 > 正文

【心灵与身体的一次洗礼】身体和心灵的洗礼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陈堂春,北京舞蹈学院2009级舞蹈编导,研究方向:舞剧理论创作与研究,导师:肖苏华。   我在读研究生以前,本科期间也学过一些民族民间舞的组合和剧目,但那时学的基本上都是各民族简单的动律组合,是比较基础的入门的素材。对于一些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的一些经典的风格性组合还是知之甚少,因此想通过这门课(民间舞传统组合)一来丰富一下自己浅显的民间舞的风格性语汇,二来想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潘老师从他身上学习一些动作语汇之外的东西,彻底感受一下潘老师的上课方式和风格,也好在我们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加以引用和借鉴。潘志涛老师作为桃李杯舞蹈比赛的发起者之一,他的名字我们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要不是来北京舞蹈学院上学,亲眼见到潘老师恐怕都是幻想,更不用说直接面对面的跟着他上课了。
  光阴似箭,潘志涛老师给我们开设民间舞传统组合课已经半年多了,回头想想感觉就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上课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平时上课有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编舞技法,为什么就只有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记忆这么深刻,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因为他上课有自己的特点和绝招。
  一、态度和蔼可亲,教育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第一次知道潘老师应该追溯到10年前的第一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当时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在电视上看见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对每位选手的点评都是恰到好处,解答了我们很多当时看作品时的不懂的问题。我发现潘老师对选手的点评有一个原则就是:对参赛的选手的评价是总体上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就是还有不足和需要提高的空间,然后再把不足简明扼要的点出,每一句话都说在点上。听一下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一下他那和颜悦色面容,就知道他是真心实意的希望你能进步,而不是抓住选手的不足之处大肆评价以显其道业深厚,这是潘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研究生的课堂比较“杂”,因为同学们不是同一个专业,所以在民间舞素材课上同学们的水平也在所难免的存在参差不齐情况,这样的情况对一个老师上课来说就比较棘手。潘老师自己的研究生不管年级高低,对这些民间舞的素材掌握的都比较好,而我们外系的学生相对说来就有些生疏,潘老师针则不是一味的加大难度只顾“自己人”,而是以我们外系的学生为主,教授大家一些相对基础性、风格性较强的组合。在课堂上,我们的站位方式是女前男后,男孩学的时候肯定会有些不方便,但是潘老师总是让我们几个男孩在第一排体会一把,这做的目的一是照顾到我们男孩在模仿时的动作的规格性,二是给我们男孩也增加了心理压力,要能够独立完成老师教授的每一个组合,不能在第一排没有参照自己跳就不会了。
  每次跳完组合不管是新学的还是复习的潘老师总是大声地说:“好!非常好!太棒了!”。我们大家都知道潘老师见过的好演员都已经不计其数了,我们哪能跳的让潘老师大声叫好,他老人家是在鼓励我们,用“好!非常好!太棒了”这样的形容词来给我们打气,也是在给我们压力,让我们最后呈现在他面前的就应该是这样的。这应该引起许多年轻教师以及我们这些不久的将来就要当老师的学生们的重视,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教师自己的业务能力确实不错,但是就是教学成果却不是很理想。看见学生跳得不好,模仿得不像,就破口大骂,甚至还动手打,每次上课学生都吓得往后退缩。这无形当中就拉开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有毛病和缺点这很正常,一看就会的天才有几个,都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能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潘老师学习一下,为什么所有上过他的课的学生都喜欢他。
  有一次,下了课我跟潘老师一起回家,路上我问潘老师见过的学的最慢、最笨的学生就是我了吧,潘老师说:“你不笨而且非常聪明。慢,一是因为以前对民间舞的东西接触的少,二是肌肉的动力定型和发力习惯,这些都会慢慢地改变。再说,记得慢,就不容易忘”。记得一次上课时我有一个藏族的动作就是顺不过来了,潘老师不但没生气,而且满脸笑容的把我叫到第一排让我亲自做给他看,然后自己亲自示范,教会我后把自己累的一身汗还说辛苦堂春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艺术家是没有架子的。也许正是潘老的这种和蔼可亲的待人方式,才使得他身边的朋友众多、粉丝络绎不绝的诞生。
  二、过硬的专业技术,独特的授课风格
  潘老师给我们教授的民间舞的组合基本上都是各个民族代表的男性组合(男性组合是潘老师最拿手的),每一个民族的组合都能够铭记于心,把握的恰到好处,针对不同的学生还会做出一定的修改。每次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把外套一脱就上“场”,然后大汗淋漓的下“场”。 在场上给我们做示范的时,他那肥大的身躯(现在有点发福)在我们的面前只有潇洒和帅气,透露着潘老师的自信与豪放,让我们看见了西部雪域古朴典雅的藏族风情,新疆地区热情好客、豁达开朗的维族小伙。后来才知道我们学习的很多组合都是潘老师自己编排的,并且自己还亲自为组合作词,跳着跳着就把组合的旋律唱直接出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只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呢。民间舞和其他舞种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风格性,风格性就是在它不断地动律中产生,它不像古典舞、芭蕾舞把一个姿态、造型摆好了然后再规整,民间舞必须在运动过程中寻找动律,停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民间舞的老师一定要有一定的示范能力,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找到韵律,找到感觉。
  在授课的时候潘老师总是把相对难的动作给我们分解示范,有的时候是四肢和躯干的分解,有的时候是上肢和下肢的分解,一点一点地教会了之后在组合在一起,我们学起来感觉既容易记又不容易忘。并且每学一段时间潘老师都会给我们一分钟的时间休息一下,目的有二:一是让我们稍微休息一下,上民间舞课必须要不停的用心去跳每一个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这个舞种的风格,它的动律才会长在你的身体里,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有种感觉就是的心不应手,体力要求很大,潘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我们一个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面对后面的课堂内容,通俗来讲就是砍柴不误磨刀工吧。二是让我们趁热打铁,抓紧时间“消化”一下刚才学的。 民间舞上课学的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尤其是我们研究生的课,如果课堂上解决不了课下很难有时间一起把组合复习复习,因此,每堂课的新内容一定在课上解决掉。但是也有的老师上课只顾推新内容,把复习的工作给同学们留到课下自己做,只管进度不管质量,这样学生学的快忘得也快。
  三、坚守上课原则,思想教育、艺术传授同步进行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我觉着一个人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做事做人的原则。潘老师再给我们上课的半年多以来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凌晨四点去机场接朋友,回来收拾收拾就跑来给我们上课,一进教室我们就能看出他的身体很是疲惫,但是一上课这些疲惫早已不见,面对我们的只有激情。但是我们同学时不时地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像老师请假,还有迟到、旷课,看见潘老师这样对待工作我们那还有脸面对这堂课。潘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老师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和他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最缺的就是潘老师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相反的总是为自己找一些偷懒的理由,在心里自己原谅自己,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潘老师上课最突出的特点我觉应该是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他教育我们搞研究是一辈子的事,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要浮躁,这样才能做出点成绩来,因为我们的肩上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将舞蹈事业的发扬光大,我们要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潘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学习学的是一种方法、学的是一种思想、学的是一种文化,掌握其中的规律学会了如何学习比单纯的记住这几个组合要强得多(潘老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潘老师经常作为老师首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只教好跳舞就行了吗?不是,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跳舞。只有所教之人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够上实现北京舞蹈学院一直提倡的德艺双馨、文舞相融。但是现在随着各种现代意识的冲击,有太多的人把道德丢的远远的,不再关心社会、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要从自己做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是老师们所期盼的,他们唯一不希望的就是培养了一批批的“舞匠”。
  自从跟着潘老师学习民间舞以来我觉着自己都有点“民味”了(哈哈,有点不要脸了),但是我觉着最大的收获不单是学会了几个代表性的民间舞组合,更重要的是从这位老朋友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成事以及做人、成事的方法和原则。一学期的课下来感觉自己不仅对民间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还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用一个好的方法学习,如何用一个好的方法上课,更重要的是结识了潘老师这样一位年轻的“老”朋友。
  潘志涛教授作为老师,他做到了传道、授业和解惑;作为兄长,他做到了体贴、关心和照顾;作为朋友,他做到了帮助、理解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在这得掂量一下了。潘老师对我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好老师、好兄长、好朋友,这一定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所以我们要珍惜。祝潘老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当我们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时,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发现身边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认真的学习,珍惜我们在北京舞蹈学院度过的这三年,日后我们定会收获颇丰。

标签:洗礼 身体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