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准考证 > 正文

【曾国藩品格与太平天国运动研究】 太平天国运动ppt课件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曾国藩一生最大功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品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论述曾国藩品格主要从三个方面忠君、坚毅,任用贤才,把这三个方面品格放在历史事件中分析,更好突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把他的品格和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品格加以对比,使其品格更加鲜明,更好的分析曾国藩品格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任用贤才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82-02
  在中国历史中对曾国藩评价有正反两个方面,而我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客观历史环境中,不应脱理历史以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加以横量,曾国藩生活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中国的主权遭到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所做出的决定多数考虑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同时对这个人物评价应从历史角度多方面的分析,曾国藩还是是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的品格铸成了他一生的成就,同时正是忠君品格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和天津教案处理导致了后人对他不同的评价。
  一、中国封建儒将勤学仕途
  曾国藩自幼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恩想文化教育,推崇理学。成为一名儒将和他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父亲曾多次考科举,最终中了秀才,他侍亲至孝,积苦力学,柔而能忍,这些品性,都熏陶了曾国藩;曾国藩总是将祖父所教的为人准则转教子弟:“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后来尊为家训的所谓八字诀和三不信均出祖父之口,父辈以家庭教育形式把做人道理、品格等传授给曾国藩。曾国藩进入学堂后,在书院读书时,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形成了理学与经世相结合的传统。倡导经世致用,早期求学的经历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为曾国藩创办军工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顺利,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以后仕途都很顺利,曾国藩进京不久就发生了鸦片战争,这时清政府统治上出现了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和官员开始从义理、辞章研究走出来,开始寻求治国良策,提倡经世之学,力图挽救清王朝统治,不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已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清政府号召各地举办团练。曾国藩于咸丰二年接到寄谕。令其协同巡抚办理湖南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抗。曾国藩在举办团练的基础创办湘军,湘军最终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主力之一。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使得曾国藩从封建士大夫转变成为维护封建清王朝统治的一位将领。
  二、持之以恒的坚毅品格
  曾国藩提出士人读书做学问要做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他也是这样作的,“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仍坚持看书和练字,虽然事务很忙,今天的读书计划不会因昨天的事情耽搁,也不会因明天有事预做。以上表明曾国藩在学术上的“恒”能够以身作则,曾国藩提出读书要专精,但要做到“专”一定要有恒心曾国藩说:“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在军事方面,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战斗中湘军屡败如兵败靖港在这场战役中领导失败在外界的压力下写下遗书,“作遗书折,具陈办理军务不善,并抄檄文进呈御览。”可以说当时的曾国藩心情非常沉重。兵败靖港这只是曾国藩在失败战争中,其中之一,但曾国藩并没因战争失败而放弃,而是在战斗中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军事的恒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
  三、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忠君思想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对皇帝要忠诚,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军的势力不断壮大,他并没有反对清王朝,而是忠于自己的职责,一生勤勤恳恳效忠于清王朝。“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表明曾国藩要通过勤政来报效皇上,表达对皇上的忠心,太平天国运动打破封建的纲常礼教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争取农民阶级的利益,动摇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势必会担当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任。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一生的评价中有重要影响,天津教案的发生虽然有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背景,但最终激发矛盾,引起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却是法国领事丰大业两次当众向中国官员开枪,引起众怒把他打死并且焚烧教堂等,曾国藩处理结果是偏袒洋人,正法和处理了天津教案中的人员,赔偿白银和修复教堂。派崇厚去法国赔礼道歉。正是天津教案处理使他背上“卖国贼”的称号。对一个人物的评价应还原到历史中。曾国藩所处时代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侵略的一个年代,中国在近代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清政府已经沦为外国侵略者的殖民机构。曾国藩在接受天津教案的时候以想到它对自己的利害,“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曾国藩了解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人民的矛盾,处理天津教案本着为国尽忠的想法,去办理,“天津人心汹汹,拿犯之说,势不能行,而非此又不能交卷。崇帅欲余撤道、府、县三官以悦洋人之意,余虽知撤张守即失民心,而不得不勉从以全大局。”表现出以从大局考虑进行处理。为护清王朝的统治防止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多年后曾纪泽和慈禧一段对话,慈禧对曾国藩在天津教案处理上评价是“公忠体国”称誉。这也对曾国藩忠君品格的极大赞同。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和任用贤才
  曾国藩创立湘军后广泛招揽人才。任用人才有自己的见解“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佩。泊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急才为急,其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表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平等相待;虽是自己的亲人没有才能的人也不任用,说明曾国藩任人方面不任人唯亲,这样招来许多的贤能人士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任用贤才方面例举一个曾国藩起用的人物李鸿章“李鸿章兵事之生涯,实与曾国藩相终始,不徙荐主之感而已。不宁惟是,李鸿章曾军数年,砥砺道义,练习兵机,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无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其事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不亦宜乎?”可以分析出曾国藩和李鸿章更可以说是师生关系,并扶植李鸿章创立 淮军成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部队,同时继承曾国藩的思想。也成为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人物。
  曾国藩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就要提到罗泽南学馆和幕府。罗泽南学馆可以称作曾国藩的军校,曾国藩最得力的高级将领大多是罗泽南的得意门生。则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有计划兴办的随军军政学校了。要夺取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才,还要有一批擅长文案,营务人员等。因此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把是否拥有足够质量与数量的人才。作为战争成败的关键。
  以上分析了曾国藩品格几个方面,为了使他的品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的更加鲜明,把他和太平天国运动中一些领导人物品格进行对比。曾国藩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维护封建社会的统制秩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儒将,再看一下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也是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要考取功名,但他就没有曾国藩幸运,曾国藩说过,“余平生科名,极名顺遂。”;而洪秀全在道光八年十六岁的时候,洪秀全曾经数次到广州去应秀才考试,结果屡试不中。科举不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科场的考试腐败,营私舞弊,许多真正的人才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洪秀全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要自己来开科取试”;从此走向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创立拜上帝会,信奉基督教,批判维护封建社会的儒学创始人孔子,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曾国藩的坚毅和忠君品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定都天京后,在胜利面前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侵蚀到革命队伍,革命的进取心也相对减弱,出现腐败现象,作为太平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绣全,在战争期间在天京大兴土木。建筑王宫一改革命前期艰苦朴紊的作风;同时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太平天国领导层为争取最高领导权。发生“天京事变”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和领导力量,政治思想上造成了极大混乱,与清军的军事斗争形势急转直下。自“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由盛转衰。
  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任用了一些政治和军事、科技人才。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失去军事和政治的领导核心。而任用石达开可以加强领导核心,但洪秀全不信任石达开以致加封他的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洪秀全既将军政大权交由洪氏亲族来行使,石达开和洪氏亲族之间不能相互信任,石达开决定离开天京。削弱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力量。
  以上分析了曾国藩的品格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又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对比使其品格更加鲜明,通过曾国藩品格的研究,不仅对曾国藩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同时曾国藩品格如读书要勤勉,行事要恒,今天仍可以做为,为人处世和读书的原则,其实使他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还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历史学者不断的钻研和进取。通过我的文章阐述使对曾国藩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2](5][9](1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陈书凯,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14,26,244,230,24
  [3]曾国藩,汤效纯,等,曾国藩全集(书信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1:993
  [4]梁绍辉,曾国藩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9
  [6][7](8]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401,407,417
  [10]梁启超,李鸿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38
  [12]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金田起义:23[C]//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
  [责任编辑:冯延臣]

标签:太平天国 品格 曾国藩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