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荐书 > 正文

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与对策思考|2017超星心理健康答案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前,国家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担当学生“心理医生”的角色。
  体育教师既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行为的强化者,其人格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起着诱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体育教师更要勇于面对新形势下新课改的挑战,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运动经历、个性特点,在教学中贯穿心理教育内容,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教学相长”,使自身心理素质水平得以提高,达成普遍意义上生活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体育“心灵”与“躯体”本质功能互为一体的教育与养成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素构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的身心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体育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运用体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达到“强学生之体魄,健学生之心理”的目的。
  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整体较高,体格健壮,心肺功能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劳损、伤病的困扰也日趋明显。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呈一般状态。体育教师自信心、独力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较高,这可能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联。但是,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国内正常人群的得分相比,除人际关系因子,其他各项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也就是说,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方面,差异性显著,较突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足,高水平教师的比例只占20.4%。这与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局限性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说,在整体上,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较低状态。这一结果应引起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外在影响因素:⑴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一视同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不高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专业形成差距,心理上产生不平与失落感,久而久之,就产生抑郁、自卑心理,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挫折;⑵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深化,在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等等,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使得教师们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检查。体育教师职业被学校和社会漠视,高校职务评聘主要是以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作为条件,这些要求忽视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特点,人为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和恐惧。
  就个人因素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⑴高校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错误认为体育在高校中是“豆芽科”、“小儿科”,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动力不足,教学和科研积极性偏低;⑵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体力活动多,每天要承受大量的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身心易疲惫。有些体育教师原先是从事竞技运动的,且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运动损伤,诸如背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不适等,这些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教学热情。
  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如下:
  1.注意结合体育教师的实际。学校要关心体育教师的成长,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如教学工作量的设置、时间的安排、职称的评定等)。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理解、关爱、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把有效维护与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来抓。
  2.制定适应新课改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指导和相关的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调动教学工作积极性,使其有成就感、满足感。学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特长,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以激活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制定各种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高校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必须在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师工作外在条件以及物质待遇的同时,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心情舒畅、安心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4.在管理和评价中要按照体育学科的规律来进行管理和评价。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杰出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个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个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我们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尽量减少行政管理偏见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压力源,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内动力,减少甚至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5.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尽力使自己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掌握心理辅导的实用技能,了解有关的医学基本常识,拥有社会学的视野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心理训练得以提高。所谓教师心理训练是指用心理学的专门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教师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训练主要包括教师的感知训练、表象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意志训练、注意训练、个性训练等。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有身心逆转、心象诱导、良性心理环境、心理卫生调节、心理暗示、心理恢复等方式。教师的心理训练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其中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类:他人训练(心理学专家运用心理训练手段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和自我训练(教师自己学会心理调节技术,在他人监护下,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达到控制自如的程度);有形训练(采用具体直观的手段)和无形训练(通过多种活动和交往训练);专门性训练(脱产)和非专门性训练(在职)。广大在职教师应在掌握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性训练。
  体育教师要学会自我接受,理解和宽容别人,依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此外,体育教师还必须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状态的方法,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善于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自我宣泄等方式释放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护身心的和谐。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全感。教师的职业是对社会、对家长、对下一代成长高度负责的职业。因此,除了强调学校内部要切实尊重、爱护体育教师以外,还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保护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使其有充沛的体力来支撑传道、授业、解惑的艰辛工作,有健康的心理来承担经师、人师、社会文明推动者的神圣使命。

标签:心理健康 对策 体育教师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