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鉴定 > 正文

【“90后”价值观成因的心理学初探及对策分析】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因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造成民众价值观的巨大变迁,“90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90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思想更活跃和自由,价值观也就显得多元化。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加强“90后”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90后” 价值观 教育对策
  
  一、“90后”价值观取向特征
  (一)“90后”定义。
  本文所谈的“90后”特指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出生的中国公民。这一代人出生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各方面飞速发展。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和教育体系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90后”价值观取向特征。
  无论在什么社会时代或是什么国家,只要是有人生存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价值观。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而今,“90后”的价值观代表着这个群体的特定的价值体系,也是一定社会背景条件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一定阶段的价值导向。“90后”的价值观与国家的改革、稳定和发展,乃至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1.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价值评判、选择、追求时候的一种态度和看法。随着社会的变化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个体利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和认可,“90后”的价值观不再是以某种单一的价值观为核心,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兼容并蓄并日益发展。
  “90后”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且传统的道德理念还没有在其身上形成规范体系的同时,也受西方资本主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价值选择存在一些矛盾和困惑,主体性与功利性并存,消极与积极并存。
  “90后”对主流价值观很少表现出盲目认同,一般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价值认同。他们不太喜欢形而上的东西,不喜欢谈论空泛而高远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贴近现实和具体。这也导致部分“90后”价值取向实用化、直观表面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凸显,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标榜个性,追求目标的异化。部分“90后”集体感不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荣誉,不参加集体活动,我行我素。部分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权力、享受等,在很大程度上把物质或金钱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强调回报而轻视贡献,认为“金钱至上”。
  除了价值目标上的“功利主义”倾向,“90后”在道德选择上也呈现出矛盾性和困惑感。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严重脱节,往往崇尚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自身却很难实现高尚,道德选择和道德理想之间存在差距,更多的是在现实中选择有利于个人的利益的行为方式,违背自身最初的道德判断,所以他们中有很多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和困惑,面对它们往往又力不从心、不知所措。
  2.个性化的人生观
  “90后”价值实现方式有了更多的参照,实现的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自主性不断增强。他们的生存意识、利益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拓展精神。他们崇尚自由,我的世界我做主,追求独立的空间,反对学校和家庭的干预。在学习方面,他们强调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对人生价值的实现,“90后”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对于和自己甚至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想法和观点能更理性地看待,并不是盲目从众或攻击。但也有少数“90后”为了实现自我目的,投机取巧,甘愿抛弃自我尊严,做出违背伦理和道德法律的行为。
  二、“90后”价值观成因的心理学初探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环境等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两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这一过程包括婴儿期(出生至三岁)、幼儿期(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六七岁到十二岁)、少年期(十二岁到十五岁)、青年初期(十五岁到十八岁)五个阶段。基于各年龄阶段的一般特征,人在婴儿期主要受家庭的影响;幼儿期开始接触同伴团体的影响;学龄初期是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也是社会化进程中一次重大的质的转变期;少年期则由于大脑发育基本健全,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而进入青年初期,心理、生理逐渐成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少年除了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外,还开始接触到一部分社会,受社会行为的影响和熏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逐渐形成中,个性发展基本定型。
  “90后”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阶段,其心理特性的发展受到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同于任何一代人。这既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又是因为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首先,根据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认为:“人格就是个体一切动作的总和,是个体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具体地说,某一个体在某一年龄时段的人格就是该年龄时段各种习惯系统或动作流的横切面部分。”他认为,人在出生到成熟的漫长时间里,会逐步形成许多独立的习惯系统,在他看来,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从对“90后”所处的家庭、社会等客观环境的特点上分析来看,“90后”的成长阶段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治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思想、文化的转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中西方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并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由于“90后”的人格系统是在全新的环境中养成的,因此他们在行为和心理上的特征也是全新的而非传统的。
  从社会学习理论对观察学习的强调来看,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观察学习是主要途径之一。如班杜拉强调:“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人通过观察到榜样从事的行为,再经过“注意”的心理过程,对榜样行为进行编码予以保持,通过自身认知学习得到编码,确定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后实施行为的过程,既强调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又注重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中国社会在进入信息时代前,由于媒体不发达,信息往往局限在某一群体或地域范围内,个人的社会学习过程也仅仅体现在家庭观察模仿父母亲人,在学校观察模仿同辈和师长,在社会上观察模仿其他人。现代技术给“90后”认识和掌握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国际上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个宣传都能借助现代传媒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受众。“90后”一方面借助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着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以及事件,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思想和心理的局限,缺乏成熟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往往易走极端,偏听、偏信,而受到负面影响。他们中有的呈现出现实和虚拟反差极大的双面性格,重视虚拟而忽视现实,还有的成为“宅男宅女”,过分依赖网络,无论沟通交流还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络对“90后”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重视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充分认识网络这一强大的信息平台对青少年社会学习过程的影响,重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90后”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90后”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我们应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加强“90后”价值观教育。只有多方面采取措施形成卓有成效的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
  (一)毫不松懈地加强理想信念的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不论思想观念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扛起这面旗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坚决不能动摇的。“90后”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的核心主义价值观不仅要从学校着手,而且要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渗透其中,使得核心主义价值观成为“90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方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其次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最后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给“90后”的健康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价值观的引导。
  (二)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典型事例的宣传。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场所。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学校范围内,由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及其他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使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力加强对校园典型人物与事例的宣传,既要宣传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又要宣传可敬、可亲、可学的优秀学生典型,用他们的成长经历影响和激励广大“90后”全面成才。
  (三)重视家庭教育,多交流与沟通。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孩子最初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家庭长期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将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孩子在上学之前,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可以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父母是最了解孩子品性习惯的人。家长应与孩子多多联系、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并给出相应的指导。但是,对于“90后”应该采取“理”而不是“管”的方式,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充分发挥亲情相染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给“90后”以理解和宽容。
  (四)培养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内在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些外在力量是不够的。有效帮助“90后”树立正确价值观关键还是要靠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者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把握规律的同时相应提高各种能力。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必须通过一定的行动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作用,这种内化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自我修养是每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立大志者所应具备的。自我修养不但是必要的,还是可能的。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思想品德的修养是最重要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具有很高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的生后中修炼得来的。“90后”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组织和他人的教育引导来帮助自己认识社会和应付环境,“90后”一定要立足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身修养。
  (五)重视网络的作用,充分开发好网络教育的引导平台。
  上网是“90后”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网络空间给“90后”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对“90后”进行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网络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传媒,人在这样一种传媒制造的“人工环境”和“信息环境”里,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对于整日沉迷于其中的人,网络就是他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正确引导其对于网络的认识,面对感染力极强、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环境,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是我们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环节。因此,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网络环境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力度,采取必要的行政、法律和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严加监控和管理。学校应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比如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素质成才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网站,发行校园手机报,开通短信服务交流平台、服务信箱,等等。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违法活动,对大学生做好网络普法宣传和教育工作。
  总之,“90后”的个人价值观独特,追求平等和个性的张扬、自我的表现,因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这是现代人的标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90后”的价值观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其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精神,让他们自己判断是非,正确地明辨价值,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合理而冷静地去看待。
  
  参考文献:
  [1]施春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5).
  [2]王莉媛.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3]陈莹,贵永霞.论个人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法制与社会,2009,(19).
  [4]郭鹏,郑华萍.论“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其实现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5]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5.
  [6]闫利香.90后大学生个性新特征与教育方法探析.心理学专业论文.2009.
  [7]林良盛.“90后”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陈蕾.“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

标签:成因 初探 价值观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