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介绍 > 正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药物治疗] 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血糖低于好多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而且患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心血管并发症造成人体严重损害,社会医疗负担巨大。本文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问题,并对中西医药物治疗的作用做了简单描述。?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西医治疗;中药物治疗?
  【中国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82-01??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重要原因为其血糖控制不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而目前用于控制血糖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等,由于需要长期实施甚至终生维持,治疗费用高昂,不良反应等原因,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致患者的依从性差,很难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并获得长期疗效,因而最终不能避免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及进一步加重。?
  1、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1.1血糖的监控作用: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是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甚至医生混淆了监控指标与诊断指标。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只是糖尿病的诊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才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患者应该每3-6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监控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必要部分。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的测定,只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且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则不同,它稳定可靠地反映最近数周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更适合作为糖尿病的监控指标。?
  1.2控制血糖的方法:另外,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引发心血管并发症而造成的死亡率有紧密的关联。据英国剑桥医学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率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而且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无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如果仅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水平仍然不正常,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传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先从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开始,然后采取单个药物治疗。若治疗不理想,再添加药物。但是传统的治疗方案过于保守,不能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因而可能耽误最佳控制时机。“强化控制血糖达标”全球项目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
  2.1西医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五大类,即磺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抵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以及苯甲酸衍生物。?
  磺脲类降糖药: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胰岛β细胞对促进分泌物质(如血糖等)的敏感性升高,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作用。还有胰腺外作用,降低胰岛素抵抗。?
  双胍类药物:抑制肠道对葡萄糖、氨基酸、脂肪和水的吸收;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增强组织对糖的利用和摄取;增加糖的无氧酵解。?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使小肠上段不能生成和吸收单个葡萄糖,使葡萄糖吸收面积减少,吸收减少且时间推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长期应用还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降低空腹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称格列酮类)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度选择性及强力的激动剂,PPARγ被激活后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葡萄糖的产生、转运、利用及脂肪代谢的调节增强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降低它们对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肝糖原的分解,改善β细胞功能,改善糖代谢。?
  苯甲酸衍生物:是一种非磺脲类的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属餐时血糖调节剂,其化学结构是氨甲酰甲基苯甲酸(CMBA)家族。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关闭β细胞膜上的钾通道,造成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2.2中医天然药物降糖治疗: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及胰岛β细胞的再生数量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葫芦科属植物绞股蓝提取物环巴比妥苷能使体外大鼠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细胞胰岛素的释放。黄连素可以恢复白介素1-β抑制的体外培养小鼠胰腺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多种黄酮类药物能通过抗氧化机制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阻止并发症发生。其中,水飞蓟素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并且其降血糖活性与抗胰岛脂质过氧化操作有关。黄酮类强抗氧化作用还直接影响有关的辅酶,调节糖代谢的方向和速度。形态学研究还发现有些黄酮醇类抑制溶酶体膜葡萄糖转运、维持渗透压,防止溶酶体膜渗透性破裂,更直接地抵制氧化进攻。?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的异质性代谢紊乱性疾病,是在遗传易感的背景下加之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发病的。在糖尿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采用中西综合控制的方法。因为糖尿病综合症状并发症等危害,所以,应该重视其血糖控制和中西医药物的治疗,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疾患痛苦。??
  参考文献?
  [1] 杨进刚. 中国糖尿病流行步入10.0时代[J]. 中国社区医师. 2009(03) ?
  [2] 吴晓燕,汤旭磊,高林. 2型糖尿病免疫炎症的初步探讨[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7(10) ?
  [3] 效梅,安立龙,窦忠英. 诱导胰腺干细胞再生胰岛治疗糖尿病的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 2007(05) ?
  [4] 张新国,杨学军,徐红,韩承新,贾元利,武金虎,张冶,高宏凯. 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改变的临床研究[J]. 武警医学. 2007(04)
  ?
  作者简介:卞梁.本科,2001-2006 安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2007年至今工作于杭州市下城区石桥卫生服务中心 全科门诊;工作方向主要从事社区常见病诊治及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的长期治疗及管理

标签:血糖 糖尿病患者 药物治疗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