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 正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昌航空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科研创新训练”教学环节的实施与管理模式探索。该教学环节采用分散进行的方式,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用TRIZ(萃智)创新理论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组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通过探索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运行模式,保证了该实践性训练环节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研创新;TRIZ(萃智)理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6-02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已经有数千名学生参加,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2]在我国,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清华大学早在1996年就正式实施了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3]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南昌航空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2006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科研创新训练”教学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和系统的活动计划、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创新训练更加科学规范;通过实行学分制,使原来松散的、只有少数同学参加的科研创新活动,变成一种具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全体同学都参与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况
  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新入学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如果这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起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所能提供的创新环境有限,创新气氛也较缺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急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科研创新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创新训练的实施与管理模式探索
  1.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传统的科技类学生社团大都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往往盲目性较大,没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同时,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得不到保障,如活动经费、场地及时间,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大多学生刚开始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找不到具体的适合自己的研究目标,或是在创新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渐渐地对创新失去了信心和热情。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安排在二至七学期分散进行。通过系统科学的创新实践计划项目设计,将学生松散的课外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纳入到本科教学中,使其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延伸。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而且正常开展活动的基础条件也可以通过学校统筹安排解决,同时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后,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可以取得学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安排在二至七学期分散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灵感”和“创意”,随时提出和实施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样在科研活动规范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构建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尽量将属于同一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集中起来,整合成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构建成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如我们将光学类课程的实验整合为独立开设的“光学实验”,将光电信息类课程的实验整合为“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这样既避免了原来附属在专业理论课中实验内容的重复,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组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学生不受任何模式、任何框架的约束,多视角、多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科研团队,相互讨论,互相撞击,才能迸出创新火花。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突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的限制,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组建项目组,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机制。
  4.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模式。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和修改,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科研创新训练”管理运行模式,制订了“科研创新训练管理办法”、“科研创新训练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强调自主、激发兴趣、重在过程,突出创新”的原则,学生以3~5人为一个项目组,自由组队,自主拟题,填写项目申请表,系部审批后即可立项,学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自我设计、独立实施研究方案。系部每学期对不同年级的立项学生集中进行一次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中期检查时,努力做好部分项目的成果跟踪和提升工作,对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各类竞赛等。每位学生必需按项目申请书中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并进行课题总结,写出课题设计报告,参加项目结题答辩。为鼓励学生出成果,对于已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竟赛奖的项目,可免去结题答辩,并在评分标准上有明确体现。结题答辩每学期组织一次,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汇报,并要求有实物样机或计算机程序的现场演示实验。对没有达到申报书中预期目标的项目,不能通过结题答辩,要求继续完成任务后,参加下次的结题答辩。在评定成绩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为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实验中心,将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推进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系部设立了3个层次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类、综合实验类及创新训练类。建立自主、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采取自由组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的教学模式,答辩式实验考核;建立了仿真实验、演示实验、虚拟实验等实验教学系统。在改善校内实验室条件、完善实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我系先后建立了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接受各种实践技能训练及进行校外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条件保障。此外,学校为系部实施科研创新训练提供了专项资金,保证了我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顺利进行。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和重要的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宽的知识领域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才能肩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几年的实践证明,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采用分散进行的方式,是挖掘本科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3%以上,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屈波,刘拓,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6):21-25
  [2]路楠.通过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7-128
  [3]刘欣,唐庆蜂.科研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新导刊,2008,(11):83-86
  [4]钱国英,朱秋华,等.重构教学内容?摇改革教学方法?摇训练创新思维?摇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6):36-3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标签: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实践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