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 正文

基于学生需要的风范教育思考:学生仪表风范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谈到需要,理论研究者很容易就想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传统教育者的惯性思维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持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者会更多的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入手,去探究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教育。
  生本发展观是从上世纪就一直在不断的被践行和创新的教育观,德育研究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当我们的教育思想,能够转入到从生本需要为出发点来进行教育制度的规划和教育行为的指导评价时,最终获得的教育绩效是长效的,受教育者的个体幸福指数才会真正提升。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有着深厚的学校文化积淀。特别是1980年后开始的以学习伟人周恩来精神风范的实践活动,这不仅使我们收获了全国德育先进校的荣誉,更让我们体验到了开展基于学生需要的风范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素养的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基础性作用。
  提到梅园中学,大家首先容易想到的就是“周恩来班”,近8年还出现了“爱心班”,这样的思维联结已经在师生、家长的脑海中形成,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可以说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梅园中学学校文化的核心。学生的发展更需要这样的指导,学校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研究,这更是学校发展的新契机。我校对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研究的课题脉络:
  九五课题:省级子课题《周恩来精神与风范教育的实践之研究》
  十五课题:省级课题《构建弘扬周恩来精神风范主体育德模式研究》
  十一五课题:省级课题《建构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风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对周恩来精神和风范的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为寻找与时代契合的伟人精神内涵,引领师生的价值认同,激发师生的德性成长。
  一个总的研究路径是:努力提供使学生满足的环境――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愿望的生成――进而转化成为学生自发的积极的行动――并在行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慎督)――最终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
  
  一、 “学生需要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的教育吗?”
  
  “基于学生基本需要的”应该是一种出发点,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构建什么,应该是一种行动:而行动之前却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我们首先以教育研究的态度来回答――“学生需要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的教育吗?”的时候,真的是觉得很难回答,在这个问题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需要。这是个很人本的出发点。教师群体不是学生,所以不能够回答他们的所思所想,但细细想来,从校园内的发生过的景象的思索中却有了不少线索。
  走进梅园中学,随便问一个学生,:“能够说出你们学校的特色吗?”他一定会告诉你“学总理”、或者“周恩来”、又或“周恩来班”,当这样的答案略加思索即说出来的时候,你会看到学生身上涌动着的,是一种自豪、是一种宽慰。
  自豪:学习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明星偶像,而是伟人偶像。每年3月5号校庆和周恩来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校师生集聚在操场,给周恩来铜像献花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个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周恩来这个名字早就深深印刻在梅园人的骨髓中,学校的文化一直感受着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的润泽。
  宽慰:不是普通的而是有特色的,学校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资源,可以站在伟人的身边,感受着如沐春风般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行养成教育。
  对伟人风范教育的认识遵循了由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结论:学生需要伟人精神的引领。
  1.学生需要什么?梅园中学的学生需要什么?范围由大到小,基本的共性的需要不会变,个性化的需要是需要补充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和住)、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社交需求(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或是发挥潜能)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基于学生的基本需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考虑基本需要,应该是属于发展层面的。
  笼统的说学生需要发展,我们建构的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应该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文化。这样学校文化可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使学生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
  罗杰斯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马铃薯的故事”。在小时候在自己家的仓库里,发现了靠近窗口有一袋马铃薯,靠近上面的马铃薯发芽了,而下面的马铃薯则没有发芽,经过原因分析,发现,上面发芽的马铃薯由于接触到了较多的空气和阳光,就呈现出了生长事态。马铃薯生长的故事只是一个反射事件,任何事物都有成长的本能,植物、动物、人、亦或学生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早就发现,如果教师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给他多一点的正向关怀(赞许:你真棒,你很行、振奋性鼓舞:你是怎么做到,太厉害了,你让我大吃一惊。)他会从这样的教育机制中,自主的吸取更多的养份,也就成长的更加快和好。
  适应阳光、雨露、水和温度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就应该是给学生最适合的内容。这样才能够适应和满足他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唤醒和激发,才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并发挥积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有个研究生――刘涛研究〈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合作学习〉,他认为什么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是指当学生感受到需要(合)作带来的利益的时候,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动机,他们便会主动探索获得需要的(合作方式与路经),从而在学生之间形成总体目标结构。虽然不是同意课题的研究,但是研究的相通性带给我们课题研究的启示是:要注意怎么使学生感受到主体育德对个人发展的意义。这有利于形成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回路。
  在仔细的分析了基于学生的需要后,我们需要认真的深思我们的操作平台中的学校文化如何建构?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品德养成成长的需要。
  学生最需要的是爱、平等、鼓励、民主、友谊、、知识、成功……,不同的个体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的需要,一句话:学生需要可以帮助其成长发展的一切元素,因此我们认为,我们要搭建的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平台也必须呈现出多层次、多纬度的。
  我们的基本架构是: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价值观,来建设学校物态的、精神的、行为的、人际关系、师表文化等学校文化方面,而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并以此目标要求从而唤起他的内在的追求。
  2.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的基本方面
  一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周恩来精神的内涵的解读:
  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
  基本层面:求是精神、严细精神。
  中间层面:律己精神、进取精神。
  最高层面:民主精神、创新精神。
  他崇高精神与风范,是教育学生的巨大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针对内涵的层次性,对学生的培养咪表也实施了分层的目标,我们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统一的作到所有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待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推进。
  基本层面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特点联系较密切。
  中间层面这是较高的要求,对部分整体素质较好同学而言,他们应该有更高一些的要求。
  最高层面这是最高层面的要求,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并不一定要在中学期间达到,而是最为自己人生的一个目标,一个自我的追求的方向。
  这其中包含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下就可以够到的苹果是最能够激发个体获得欲和成就感的。
  二是以争创“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团支部”等班级物化载体,在评价和竞争中获得成就需要的满足
  如何理解“周恩来精神”与“周恩来班”创建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我校发展过程中极为至要的课题。我们常常把这称之为校内集体偶像教育。
  青少年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偶像情结”。让歌星、影星占据孩子的心灵,还是用伟人的精神去感染他们,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学习“周恩来精神”,创建“周恩来班”,此举源于办学者的善念,源于教育人的愿景,源于老百姓的期盼,源于孩子们的呼唤,也源于对伟人的怀念。
  谁说只有物质产品可以使用包装,教育产品一样可以进行文化软包装。我觉得这样的理念和行为,使我们的工作变的有深度更有层次。激情从高标准和创新中获得。
  三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布局,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在履行着教育的职责。
  这样的立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正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理念的落实。我们有新的校园十景的规划,其中与周恩来物质文化相关的景点就有四个之多。这些溶精神风范和物态美感为一体的校内景观,把精神风范的教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这也是我们在进行这一子课题研究中想进行的墙壁物态文化的研究内容。
  
  二、 我们的追求是:引领学生主体育德
  
  以伟人精神为引领的主体育德范式:主体育德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成长中,自主的、自觉的、能动的、创新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周恩来精神风范的丰碑,并以此为指导,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是在某些德育理论和德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相应的育德途径、形式、方法、体系,既具有理念性、操作性、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我们的研究路径是:让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主体育德相结合相起来
  校园文化与育德。就字面意思的理解就是培育人的品德。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的德育活动总的来说是以精神性的活动为主,是以改选人的心灵、扩充人的善性的活动。西方不少学者比较倾向于人的德行的先天性,而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倒显现出难得的一致性,一般都认为人的德行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才有育德一说。因此普遍把训练道德行为作为德育的起点和终点,把培养道德自我作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我们就要了解德育的本质。传统德育对其本质的理解是使人驯服的工具,教人学会服从。而今天我们现代德育的本质则更加关怀人的主体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教会人学会选择。今天的德育更加注重对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性的培养,把民主的精神、人本的精神直根其中。
  校园文化与主体。主体教育的提出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哲学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另一个是心理学基础:个性心理发展的集中表现。强调主体性是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为什么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主体,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德育,而德育中强调主体性的激发。德育就是要使个体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成为个体终身化的、不需时时有人提醒的自觉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就要求个体主体的参与。这种主体参与是建立在自尊、自信的健康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应该具有自觉性、合作性、适应性、创新性、选择性等特点,与现在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今天的主体育德模式的研究也要植根于时代之中,把选择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最后想说的:
  建构伟人风范,环境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点要放在满足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上,以伟人精神风范来引领学生,最大范围的激发、唤醒学生主体育德的需要,并且关注过程中对个体德行追求愿望的引导、提示个体关注自我行动方式的反思。
  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迅速改变了以往的封闭系统的操作模式,从生源大战上就突显出,必须主动发展自己、积极发展自己,以高瞻远瞩的教育视野打造自己的未来。无疑,学校文化特色就是学校最好的一块金子招牌,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立足点。从文化建设入手可以很好地统合学校的周恩来精神风范的核心价值观;以质量品牌的提升增强办学的竞争力。但是学校要真正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仅有功利是不够的,目光短浅的,需要的更多的是生本的理念。梅园中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基于学生需要、伟人精神为核心的主体育德范式的研究。
  (王天文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中学 210018)

标签:风范 思考 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