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新闻 > 正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研究】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置从最开始的兼职到专兼结合,到现在的专职为主,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本文从职业共同体的角度,讨论辅导员职业发展愿景,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推动辅导员共同体的建立,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辅导员;共同体;职业发展愿景;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于1953年。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置从最开始的兼职到专兼结合,到现在的专职为主,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辅导员制度进入到另一个发展阶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虽然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因此,本文从职业共同体的角度,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推动辅导员共同体的建立,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措施。
  一、职业共同体与职业化发展
  (一)职业共同体研究
  德国学者腾尼斯和英国学者鲍曼对“共同体”概念和内涵进行早期的研究,从而引起了社会学界对“共同体”与“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并为以后社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维范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共同生活的区域限制正在逐步消失,初级的共同体中人们的结合方式开始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步走向解体。正如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第二版序言《对职业群体的几点评论》中说到:“面对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职业共同体不仅是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更在于它对道德的形成、发展和确立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职业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对社会整合必不可少,重建职业共同体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1]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共同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应运而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是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习惯或思想的共同记忆,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2]
  由此,我们发现职业共同体是一种组织形态和团结的基础,同时也是职业道德规范实现的基础。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相同的职业和相似人群的结合,更加强调的是价值观和归属感,能够提供明确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套成员分享的信念、规范、价值以及其他群体资源,是一个象征安全和谐的有机体。[3]
  综上所述,职业共同体产生于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交往、关系和从事的事业中,脱离血缘关系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一种社会的纽带。人们彼此分享各项资源、经验、情感和价值,是一种通过价值、规范、情感来维系的群体。
  (二)职业共同体与职业化发展的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职业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用以谋生的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对职业的解释是“职业是随着社会分 工而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 的工作方式”。职业不能等同于工作,一般具有专业性、稳定性、物质性、价值性等特征。
  在前文对职业共同体概念和内涵的阐述中,我们了解到一个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下与人们的生活、学习、意识、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因此,职业共同体对于职业化的影响主要涉及几个方面。首先,职业共同体中的教育和培训背景,会有效提高人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程度,有效带动整个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其次,职业共同体的规范性能有效保障人们履行相应的义务,是整体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职业化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再次,职业共同体的同质性能增加个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形成良好职业共同信仰。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内涵及共同的职业发展愿景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内涵
  由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各高校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内涵的表述也呈现多样化的情况,很多学者都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学者陈石研认为:“辅导员职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岗人员应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的基本要求;二是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要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形成维护队伍存在、发展、壮大需要的稳定性机制;三是规范辅导员的继续学习与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淘汰。”[4]
  学者冯刚认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一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有专门的工作领域;三是要强调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四是要有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培养的设施;五是要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六是要有过硬的专业团队。”[5]
  将前文关于职业化以及职业共同体的理论阐述与不同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解读,针对高校辅导员制度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我们可以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理解为:终身化、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意味着辅导员不仅是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是一种行业生存的方式。让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具有共同的身份感,共同的话语体系,共同的价值观。
  (二)高校辅导员共同的职业发展愿景
  高校辅导员逐步向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从上文职业共同体对职业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职业共同体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安身立命的长期职业
  它是能够为之奋斗的事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在该职业中感受到归属感。
  2.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
  职业组织体系维护辅导员权益,有序开展行业建设。
  3.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感
  对该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来自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两方面的认同。
  4.共同的职业信仰和理念
  形成相同的职业情感,能够遵守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
  5.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拥有专业知识,扩大职业发展空间。
  6.不断自我学习,进行队伍建设
  辅导员要有机会参加各项专业和基础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7.有效制度保障
  包括工作保障、福利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
  三、共同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按照前文关于职业共同体的描述,职业共同体是相同职业的群体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职业责任,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相互联系和互动而形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一个群体聚合,建立在职业共性之上。而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
  职业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辅导员缺乏对自身职业的价值认同感,缺乏连续和独立的发展标准,因此从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要求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认同看,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缺乏共同信仰和情感、社会声望低。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看,辅导员专业教育培训不完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组织架构缺失。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高校辅导员的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辅导员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责任大、工作负荷重、缺乏工作成就感。
  一方面,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学生有需要,辅导员就没有下班时间,工作量大,付出多;另一方面,辅导员的付出和辛苦与收入和成就感不相符合,在工作上容易产生职业尴尬和倦怠。
  四、探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高校辅导员有其自身的群体特点、成长规律及发展逻辑。从前文的分析来看,辅导员虽然是一种社会职业,但是职业化程度还不高,专业性还不强,再加上职业组织的缺失,自身群体内和社会上的认同度还不高,这一群体显然还不能构成一个职业共同体。目前的发展现状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探索一条适合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非常重要。
  (一)加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建设,增强社会认同感
  1.提升辅导员职业的美誉度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以及辅导员职业自身的特点,辅导员职业的知名度高,但是美誉度并不是很高,还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因此在构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的美誉度,政府和高校需要采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潜移默化的推广辅导员职业,提升职业美誉度,通过示范、宣传,树立典型人物等方式,是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带有自发性色彩,从而减少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建构的阻力。
  2.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有力推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切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政策研究,提高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3.高校辅导员自身积极树立职业化观念
  不断加强学习,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明确自我价值。
  (二)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定位清晰
  温斯顿(Winston)等认为,为了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指导、服务的功能,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发挥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专业人员必须将这些作用充分整合以满足学生及其所在学校的需要,即专职学生事务管理者(辅导员)要成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个角色的成功整合。[6]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助于辅导员在工作中把握方向,增强其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健全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保障,以及制度建设。一方面,对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已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要积极贯彻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从辅导员职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激励制度,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同时要建立辅导员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制度。辅导员自身队伍建设是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引入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一系列规划,创造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参考文献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第二版序言《对职业群体的几点评论》.
  [2]菲迪南•腾尼斯著,林容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郭台辉.共同体:一种想象出来的安全感[J].现代哲学,2007(05):105-110.
  [4]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13):22-24.
  [5]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3-15.
  [6]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作者简介:
  经晓峰(1969―),法学硕士 ,讲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研究方向:学生思政。
  陈勇(1976―),哲学硕士,讲师,现供职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学生思政。

标签:共同体 辅导员 高校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