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正文

[艺术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新思路] 职业院校学生,大学语文怎么上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职类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从课程定位、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手段、考试模式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化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09-02
  
  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学生常年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专业课程上,致使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体现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学生无论日后成为艺术家,还是合格的基层艺术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相应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势必要承担起这项重任。
  目前,全国多所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与进行情况参差不齐,大部分院校的情况令人担忧:有的院校认为学生不喜欢,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有的院校把大学语文课程从必修改成了选修,还有的院校大量缩减大学语文课课时。市面上大学语文的教材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令人眼花缭乱,各个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与不足。各校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教师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大学语文课程要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其重要性,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更要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塑造其审美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己任。那么,面对现实情况,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就势在必行。我院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从设想到规划再到落实,历时两年时间。下面笔者谈谈这次课改的心得体会。
  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建国前已在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建国后一度中断,直至1981年才重新开设,随后大学语文被列为大学本、专科必修及各类自学考试必考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程有双重性质: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大学语文绝不是简单地罗列介绍文学名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深厚的思想内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构建其新的世界观。
  文学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类学生今后大多从事与表演相关的工作,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特色对他们的艺术演绎至关重要。试问如果不深刻理解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阐发的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想象不出该诗如梦幻般空?的景色,体会不出游子与思妇的思恋之情,又如何将该古曲演奏得淋漓尽致呢?所以,在高职阶段大学语文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我们也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定位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思路的大胆创新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无外乎是介绍文学名篇,历时一学年,教学的顺序要么以文学史为主,要么以专题为主。这种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足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这与中学语文并无差别,戏称为“高四语文”。再者,既然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那么仅靠介绍数量有限的文学名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大学生信仰缺失、责任感淡漠,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学生自杀、道德沦丧的现象,如果在校期间能够很好地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相信上述现象只会成为个案。大学语文教学如果是成功的,应该使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并使每个人的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都达到和谐状态。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院把大学语文教学分为四个模块,两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各不相同,这四个子模块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大的系统,每学期侧重提高学生的某方面素质,最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逐步深化的。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新设计
  根据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专业特色,我们把大学语文的四个模块分别设置为:国学经典导读、唐诗宋词鉴赏、中国古代文化介绍、中外现当代名篇赏析。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中国艺术的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源流、掌握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呼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背后隐藏的却是精神文化的日益荒芜,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仪修养、重视道德自律、重视集体大众利益、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四书五经的书目学生如数家珍,可真要是涉及核心内容,学生又是不知其所以然。国学的内容浩瀚如海,篇目众多,我们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周易》、《论语》、《庄子》、《老子》。在具体教学时不是仅仅选择其中个别篇目,而是采取导读式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著作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地位,其次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之从中受益,再次让学生在课后有选择地阅读原文。以《周易》为例,我们在教学中涉及10个问题:(1)《周易》的性质;(2)《周易》的成书和编撰;(3)《周易》题解;(4)《周易》的一般概念和常识;(5)《周易》的内容;(6)《周易》的占筮方法;(7)卦的用处,解读乾卦、坤卦;(8)《周易》中的哲理浅析;(9)破解命运、超越凶吉;(10)《周易》之名言选录。
  唐诗宋词鉴赏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诗词鉴赏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通过此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触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记忆古诗词,最后赏析古诗词的情趣与意境,欣赏古诗词的美。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既是名诗,也是名曲,同时也是经典舞蹈,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教师通过讲解赏析此诗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结合他们各自的专业,让舞美系的学生画出心中的春江花月夜,让音乐系的学生用乐器演奏,舞蹈系的学生用肢体演绎。这样一来,结合了他们各自的专业,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了双赢的教学效果。唐诗宋词的篇目繁多,我们不求全但求精,选择各大流派中著名诗人的经典篇目,再结合艺术学生的需求,重点放在美育的教学目的上。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中国古代文化介绍课程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历程,继承弘扬文化传统精华,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了10个专题:中国古代的礼仪、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书法艺术、书籍制度、礼器、日用器物、交通工具、传统节日、职官与科举及饮食文化。
  在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在第四模块为学生开设了中外现当代名篇欣赏课程。此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所读名篇时兼顾到中国和外国的比例,选择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课堂上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析,课后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学习本课程,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赏析文学名篇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自学阅读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意识到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稍差,学习持久性也有待加强,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不能预期太高。我们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师重新编写教材,降低难度。教材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学生,每堂课的教学讲义现教现发,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在讲义中留有大量空白,让学生记录笔记和学习心得。每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将一学期的讲义装订成册,封底要写上该学期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
  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对学生而言,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漫游。应针对不同的模块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学生如果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师讲得就要稍微多一些;现代文、外国文学名篇,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就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以点拨为主。
  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音乐、图片、朗诵等多种形式,形声并茂,音画同步,给学生以美感和新鲜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同步的Flash诗文音乐作品。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诗歌与音乐在情感上的交融共同性,将诗、画、乐、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将诗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状态。此外,还可以走出课堂。如2010年冬天适逢北京大雪,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在讲解文意的基础之上,教师带领学生亲临陶然亭大雪的美景之中,事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热情高涨。
  把讲座、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入课堂也是一种新思路,尤其是研讨式和演讲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讲授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前,为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我们专门请历史教师做了相关讲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去赏析诗圣的作品,得到了学生的共鸣与呼应。我们在课堂上还就杜甫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学生反映热烈。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更难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在这次课改中重在把握学习过程本身,加重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形式,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为所学的诗词谱曲吟唱,舞美系的学生可以画出作品所表达的画面,舞蹈系的学生可以为作品配舞。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设置教学网站,把课堂上没时间讲的相关知识介绍到网站上,要求学生课后以跟帖的形式阅读、提问、写心得体会,最后确定学生的期末成绩。
  加强课外延伸工作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学语文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仅靠课堂教育恐怕很难十全十美,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的选修课课程建设,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联系。比如,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四个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开设一些诸如“明清小说选读”、“文学名篇赏析”、“西方文明史”、“文学名著与人生成长”、“影视艺术鉴赏”、“语言交际美学”等选修课,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并有针对性、计划性地长期开展系列讲座,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平台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我院的大学语文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反映良好。我院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人文性来明确课程定位,并从社会需要、生活体验及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兼顾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步高,何二元.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洪,李瑞山.母语?文章?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庆元,温儒敏.中国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柯晓扬.悦纳与超越:高职院校学生人格陶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卜红艳(1978―),女,江苏淮安人,汉语言文学硕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及相关课程教学。

标签:课程改革 艺术类 新思路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