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启事 > 正文

安徽征婚启事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民国

章太炎 封面

【民国·人物】先哲精神 后生楷范——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肖像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出生于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初名学乘,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其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等,著述甚丰。

此公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是民国早期政坛上呼风唤雨的大将,同时又是学界的一代宗师;当然更重要的是,章太炎号称“民国祢衡”,亦被人称作“章疯子”,桀骜狂放,素以百无顾忌地褒贬人物为快事。清朝末年,就曾因苏报案坐过牢,一时名满天下。一部中华民国史,如果少了这个人物,不知会减色多少。

狂傲: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囯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

1936年,章门弟子于章太炎追悼会合影,右二钱玄同、右三周作人、右四许寿裳、右五马裕藻、右七沈兼士。

章太炎登台讲学,声势浩大。他名满天下,前来听讲者甚众,所以主办者干脆安排一次大课满足听者所需。章太炎每次来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等,都是一时俊杰,声名在外。章太炎国语不好,便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章太炎讲课,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大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之架势,却丝毫不影响他备受众人敬仰的状况。可能是太炎先生狂得有资本的缘故。

婚姻:娶妻当药用

章太炎与夫人汤国梨的西式婚礼在那个时代很前卫

章太炎是中国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有人问他择偶的条件,他说:“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后经过蔡元培介绍,与汤国黎女士结为夫妇,婚礼当天,皮鞋左右颠倒,一时大窘。

趣闻:一笔墨宝发大财

在上海同福里居住不久,章太炎竟发了一笔大财。说是“一笔”,确实由“笔”而发。一天,一位革命元老来访,请他写两件东西:一件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宣言”;另一件是“讨袁世凯檄”。这两件原稿,本是章太炎手撰的,他又被要求亲笔再各写一件,成为“历史文献”。当时获赠润笔墨银20圆大洋。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宣言

不料这件事,报纸上竟大登特登。许多人慕名而来,纷纷求章太炎再写这两件原文,共有五六十份,有的送墨银40圆,有的送墨银200圆。章太炎抱定宗旨“口不言钱”,经常由夫人或弟子应付。章太炎写到10件以上就恼怒了,再也不肯动笔。经夫人横劝直劝,他只是不出声。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原来他平日吸的都是金鼠牌香烟,有一次人家送他一罐茄力克香烟,章太炎称它为“外国金鼠”,时常吵着要吸。为维持家计,章夫人就允许他每写一件,买一罐给他,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风骨:勋章作扇坠,大闹总统府

民国初年,章太炎曾经上过袁世凯的当,等袁如愿地当上了正式大总统,不再需要国会这个选举机器了,开始把国会晾在一边。章太炎如梦方醒,及至宋教仁遇刺后,他更是追悔莫及,在《民立报》等报纸上发布宣言反袁,对袁世凯恨得直欲寝皮食骨。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和各国使节的合影

《民立报》 与附赠的《民立画报》揭露袁世凯的野心

1914年1月7日上午,当时新婚不久章太炎,就到北京找袁世凯摊牌来了。章太炎摇着用勋章做扇坠的折扇,径闯总统府,以示对袁世凯的反对和蔑视,大有弥衡击鼓骂曹的气概。他临行前曾对妻子汤国梨说:“当年无奈,出走日本,今天光复了,再避居国外,岂不为外人讪笑,我当入京面数袁世凯祸国之心!”他还做了一首七绝以壮行色:“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谁道江南徐骑省,不容卧榻有人鼾。”

据说,当时承宣官推说总统正在接见熊总理;章太炎等了半天仍无下文,于是又要见袁的秘书。秘书们推三阻四,谁都不愿出来见这个刺头。章太炎终于爆发了,他大跳大闹,手脚并用,将招待室的器物尽数损毁。这一下终于惊动了袁世凯,命人备车马将他骗出了总统府,然后送至总统府附近的军事教练处好生“招待”。

发现上当了的章太炎,满腔怒气耿耿难消,一路上,他指名道姓骂袁世凯为“包藏祸心”的“独夫民贼”,势必“身败名裂”;这一路骂得痛快淋漓,押解他的卫兵却不堪其虐,个个掩耳而行。后来章太炎的学生鲁迅,就曾描绘过老师在民国初年的这生动一幕。

品格:七捕三狱, 不屈不挠

太炎先生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个革命家,在两个领域表现都是那么出色,为了革命,他曾七次被逮捕,三次入狱,虽是这样但是他的革命斗志从未消减,而是越挫越勇。

章太炎“三入牢狱”的大致情况是:第一次入狱是因为1903年的“苏报案”。章太炎应蔡元培之邀到上海推进教育会活动,并变《苏报》为江南喉舌。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论,章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作序。这种言论引起清廷的震动和愤怒。清政府遂向租界提出控告,租界工部局(警察局)于1903年6月30日上午到报社捕人。章太炎器宇轩昂,明言相告:“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太炎先生为此付出三年牢狱之苦。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第二次入狱是因为1908年的“民报案”。章太炎出狱后即被孙中山迎至日本,由孙中山主盟,加入了同盟会,接任《民报》主编。在章太炎的主持下,《民报》成为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抨击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阵地,“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引起清廷的恐慌和仇视。清政府派唐绍仪与日本政府交涉,日本政府出面封禁了《民报》,将章太炎传入警署。太炎先生二入牢狱,时在1908年10月20日。11月26日,东京地方法院裁判厅开庭审讯,章太炎据理辩驳,无懈可击;裁判长张口结舌、理屈词穷。但是,东京地方法院对章太炎仍作出罚金150元或服役150天的判决。鲁迅、许寿裳等人代交了罚金,太炎先生获释。

中国同盟会成立合影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第三次入狱是指章太炎被袁世凯在北京禁锢三年。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刺死于上海。章太炎怒不可遏,先在上海发表反袁文章,后又只身赴京当面讨袁。“虽经友人力阻,而先生则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于八月冒险入京。”袁世凯先将太炎先生拘于共和党本部,继又囚于龙泉寺,最后则禁于钱粮胡同。1916年3月,袁世凯忧惧而死,太炎先生才获自由,又是三年牢狱之苦。

爱国:为抗日奔走呼告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三省垂危,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今日之势使我辈处之,唯有一战,明知必败,然败亦不过失东三省耳,战败而失之,与拱手而授之,有人格与无人格之异,则国家根本之兴废亦异也”。可是,中国守军不战而退,使章太炎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他不顾年迈体衰,一如既往地用他的良知和勇气为宣传团结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他通电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国家危急至此,犹不奋力向前以图恢复,平日整兵治戎,所为何事?应即督促前进,自谋靖献。如犹逍遥河上,坐视沦胥,此真自绝于国人,甘心于奴隶者矣!”

章太炎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与十九路军致章太炎函

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炮火到北平拜见张学良、吴佩孚等,劝其不计个人名位、利益得失,积极抗战;他亲自为抗日将士作《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为抗日烈士题写碑文,鼓舞抗日士气。1936年临终前,章太炎致书蒋介石,劝其联共抗日,并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一宣言》和团结抗日的主张。拳拳爱国心,着实令人钦佩!

遗嘱: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1935年,章太炎先生66岁,即他去世的前一年,立下遗嘱。遗嘱不长,约六七百字,文字也平实,如叙家常。从内容来看,遗嘱分为两个部分,可圈可点的是第一部分,这是向儿辈交代做人的原则:“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但有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矜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子也。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

章太炎遗嘱

章太炎先生虽重学问,但并不以学问为第一,而是以立身为第一,也就是以立德为先。他倡导“知耻、重厚、耿介、必信”,并认真去实践。纵观太炎一生,刚直不阿、少有媚骨。鲁迅是这样评价太炎先生的:“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逮捕,三入监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 张元济称更是赞道“:问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几辈?”

篇二:安徽省安庆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 新人教版

安庆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

安徽征婚启事

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2.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3. 一艘明代沉船在南澳岛海域被揭开封尘数百年的面纱。该船满载珍贵瓷器,这是继“南海Ⅰ号”后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沉船,有关方面将其命名为“南海Ⅱ号”。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南海Ⅱ号”上发现的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珐琅彩

4. 马克思曾说,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出一个双头人容易”。中国能改变马克思这一断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北宋 B.元朝 C.明朝D.清朝

5.某班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摘录了部分文字,请将这些文字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A.④①②③B.④②③① C.④①③②D.②③④①

6. 热播的电视剧《新安家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闽商和晋商 B.浙商和徽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7.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信仰基督教

8.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蒸汽机的发明

C.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9.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10. 19世纪上半期,一个政论家曾经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已经

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位政论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12.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工业文明的崛起

②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促使石油产量大增

③火车、汽船等新的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有利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大陆的完善、扩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13.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14.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D.继昌隆缫丝厂

15.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C.自然经济迅速崩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6.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的政策自由

C.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D.民族工业寻求靠山

17. 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甲午战争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压的孟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下列哪项符合题意

A.甲午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冲击更为强烈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外国商品的强烈冲击

C.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在抗击外国商品的冲击中不断发展

D.向外国学习器物制造,使中国人完全归附于外国

18. 小明的曾祖父在解放前是个资本家,他经常给小明讲解放前的创业经历,下列经历可能

的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战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

19.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大炼钢铁 B.实行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20. 王红在旧书摊上找到一张北京市公私

合营企业私股股东领息凭证(见右图),该

凭证反映了

A.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B.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

C.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1.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恩来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的通俗注解

A.“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2.“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①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③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③

2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下列城市最早对外开放的是

A.海南 B.珠海 C.秦皇岛 D.上海浦东

24. 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 )

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5. “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27.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政府形象

C.改善劳资关系

28.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调整工业生产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节农业生产 D.整顿财政金融

D.缓和社会矛盾

30. 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4分)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五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②③

材料二 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 ‘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三 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 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 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 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五 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对应的曲线。(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4分)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

(4)材料四中,荣氏企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4分)为什么20年代荣氏企业发展受阻?(4分)

篇三: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定位】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三年高考】

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表2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社会习俗的演变的复杂性。辛亥革命后,虽然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绝前清老爷、大人等有尊卑等级的称呼,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政府官员依然对旧的称呼习以为常,足见封建等级观念的顽固性,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

4.(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9)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

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答案】:

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答案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解析】:

民国初年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期,而女权的解放就这是一社会变迁的反映。按材料一,妇女不仅要求男女地位平等,掌握一定技能,更要求享有政治权利。而材料二的守旧言论正是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冲突的反映。

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

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

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登高D.放风筝 赛龙舟 赛跑 登高 【答案】:A

【解析】: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对应搭配相应的民俗娱乐活动。

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答案】:C

【解析】:A项错在“只有全国粮票”;B项错在“木刻手法”;D项错在“粮票是货币”。

4.(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答案】:C

【解析】: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5.(2011年浙江省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理性。

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上海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B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答案】:B

【解析】:A是1882年,C项是1926—1927年,D项是1918年,C项符合1913年(辛亥革命后)的情形。

2.(2010年福建卷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D.轮船航运业

标签:安徽 启事 征婚 青岛征婚启事 征婚启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