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寓言故事 > 正文

四字寓言故事三个并含道理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寓言故事蕴含的哲学道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

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

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

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也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并未打人。”

[教学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要分析]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寓言典故】吓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着一位老汉,买了一个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来一条看门狗,取名叫“善噬”。从这以后,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来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问过去的朋友。朋友对他说:“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谁还敢到你家去呢?老汉恍然大悟,回去就把这两个名字改了。于是,宾客又往来如故了。”

[教学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简要分析]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把握发展的概念,就必须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但有的人总喜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常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至受骗上当。其实名字和实质并不等同,故事中老汉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实属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虞任也很刘兴,问:“你的儿子几岁了?”艾子回答:“四(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四字寓言故事三个并含道理)岁。”虞任沉下脸来:“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艾子不明他的意思:“为什么呢?”虞任说:“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把小孩的成长如实地看成一个过程,而是看成了几个点:女儿二岁时,艾儿四岁,相差一倍;女儿二十岁时,艾儿应该是四十岁。实际上女儿从二岁到二十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她长了十八岁,同样艾儿也长了十八岁,应该是二十二岁,而不是四十岁。

【寓言典故】腌鸭生腌蛋

甲乙两人头一次吃到腌鸭蛋。甲惊讶地说:“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为什么这种蛋却是咸的?”乙回答说:“我倒是个极明白的人,亏你问着我。告诉你,这咸鸭蛋,就是腌

篇二:北航201303学期大学语文作业1满分答案

201303学期大学语文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侍坐》章以寥寥数语,再现了孔子诸弟子的情态性格。其中性格鲁莽轻率,但雄心勃勃、言语坦诚的是

A、子路

B、冉有

C、公西华

D、曾皙

答案:A

第2题 先秦时期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观点的是

A、儒家

B、农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B

第3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所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是赞美

A、子贡

B、曾子

C、子夏

D、孔子

答案:D

第4题 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

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

B、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普适理念

C、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答案:D

第5题 韩非在《和氏》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指出法术不明乃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文中引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说理,所用的史实不包括

A、和氏献璞玉而被刖

B、吴起变民俗而肢解于楚

C、商鞅行法术而车裂于秦

D、李斯施变革而腰斩于咸阳

答案:D

第6题 《和氏》选自《韩非子》,下列对本文的分析解说不准确的是

A、开篇叙述和氏献璞玉而被刖的故事,引起下文的议论

B、文中引用了吴起、商鞅等变法的历史事实作为议论的佐证

C、法术能禁止群臣士民的不法行为,所以现在的人主对于法术,像需要和氏璧那样急切

D、法术不明,法术之士处境危困,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

答案:C

第7题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作者详写的是

A、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

B、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

C、颍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

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

答案:B

第8题 《燕昭王求士》记述了燕昭王采纳谋士“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仇雪耻的故事。文中重点描写的谋士是

A、郭隗

B、乐毅

C、邹衍

D、剧辛

答案:A

第9题 《秋水》一文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D、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答案:A

第10题 《燕昭王求士》中,郭隗以“五百金市马骨”的寓言故事把道理阐述得生动具体,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下列对此寓言寓意的分析不够准确的是

A、说明了想招致贤才必须尊重贤才的道理

B、说明了“因死得生,相反相成”的抽象道理

C、以此类比,为“贤于隗者”会不远千里而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D、借此故事,郭隗以死马自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答案:A

多项选择题

第11题 《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谈论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下列弟子中,没有参与这场讨论的是

A、子贡

B、冉有

C、曾参

D、曾皙

E、公西华

答案:A|C

第12题 下列《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句中,被孟子批驳的观点有

A、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B、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C、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殄而治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E、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答案:C|E

第13题 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A、庖丁解牛

B、井底之蛙

C、胸有成竹

D、功亏一篑

E、望洋兴叹

答案:B|E

第14题 《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的贪婪狂妄主要表现在

A、“都城过百雉”

B、“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C、“收贰为己邑”

D、“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E、“出奔共”

答案:A|B|C|D

第15题 燕昭王向郭隗求纳贤之策,郭隗举“古服道致士之法”,下列引用有误的是

A、“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B、“人趋己趋,则什己者至”

C、“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若己者至”

D、“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E、“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

答案:B|C

判断题

第16题 《侍坐》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由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和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虽寥寥数语,却传神再现了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师生间融洽、平等的教学氛围。

答案:正确

第17题 《秋水》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河伯和海神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繁复灵活,发人深思,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量。

答案:正确

第18题 《和氏》以玉璞喻法术,以贞士卞和喻法术之士兼以自比,以和氏的遭遇比法术之士所受到的排斥和陷害,又感慨于法术者之前辈吴起、商鞅的不得善终,道尽了韩非内心的

愤懑。

答案:正确

第19题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目前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中期。

答案:错误

第20题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阐述哲理为主的散文著作。诸子对现实政治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主张,在学术流派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重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尤以儒法两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答案:错误

篇三: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

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那山上有很多晶莹的小石子,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子,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那为何不放下呢?背着石子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年轻人一楞,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

其实,原材料结尾还有这样一句话:“其实,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有了这句话作文立意也就显而易见了。 1、要放弃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方法、不好的习惯、错误的做法等等。

2、要放弃心理的包袱,轻装上阵。

3、放弃次要的、局部的不紧要的东西,是为了保全重要的、整体的和眼前紧急的东西 4、放弃需要勇气、胸襟和智慧。

该得则得,该放则放

凡事都有一个度和量,过分追求自己的所得,往往会适得其反,失去更多。该得则得,该放就放,一张一弛乃

人生一大智慧。

人生即哲学,要有所得有所放。有时,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但有时也需要用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

做人该得则得,该放则放,就能更清醒科学地悟透人生的内涵,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极端。

在科学上有一个关于分寸的定论叫黄金分割,德国的科学家刻卜勒则称之为神圣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比例,也就是我们人类的视觉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其实在生活当中,黄金定律几乎无处不在。旗帜的长宽、人体上下部的长短、窗子的大小、一天当中气温冷暖的比差,甚至阳光的强弱,都有一个科学的定律在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人生的分寸。掌握好了进退的分寸,我们才知道什么该得什么该放。什么都不肯放下,不但会劳损自己的筋骨,

还会惹祸上身。

范蠡、文种帮越王勾践复国雪耻灭了吴国,范蠡功成身退,做买卖去了。他曾劝文种离开,可文种还是迷恋于功名,不听范蠡之言,不懂得放下,最后被勾践所杀。 可见,做人还是掌握好得和放的分寸较好。实际上,懂得放下而使人生免灾的例子也实在不少。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曾国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经达到30万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他的私人武装。

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立下绝世功勋的人都没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曾国藩与他们的区别在于他及时地把握好了得和放的分寸。

标签:四字 道理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道理100字 10个寓言故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