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自2001年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以来,全国陆续出现了十多种语文教材,这使得环境不同的地区有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教材的可能。纵览这些教材,基本能够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开放性,各种教材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领域的方面做出了努力,无论是阅读、习作还是口语交际,都努力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选择性,教材的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是多样化的,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此外,对于教材呈现的趣味性,对于传统母语教育经验的继承等,各教材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新。
  但在近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材的编写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或者说还有改进之处。因此,“修订版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动,但一些细微之处的调整,也折射出了其中的强调、坚持与发展。
  一、进一步强调了教材的价值引领作用
  “修订版课标”要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新增了要“关注现实”,要注意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这意味着语文教材是一种对国家意志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其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由此,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并非是从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恰恰是语文教材的重任所在。
  首先,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展个性的过程,而是一种个体/社会的张力结构。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的中心在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徘徊,所有制度化的教育概莫能外,尤其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语文课程;其次,当一个国家政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时,国家意志往往就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身。比如当今社会倡导的“科学发展”“小康社会”“爱祖国、爱人民”“孝敬父母”等等,无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可见,一个政治开明的时代,体现国家意志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三,语言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特质,因此,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的实现过程,就蕴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之中,语文教育必然肩负着这一国家民族的重任。
  二、进一步提高了教材选文的整体要求
  对于教材的选文,“修订版课标”提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其中“各种类别配置适当”与“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是“修订版课标”的新要求。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每篇选文自身要是高质量的,二是选文的集合体也需要有合理的配置。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是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文本。小语教材编选课文首先要求的是高质量、高品位的文本,即所谓“名家的手笔”,也就是说作者并非必须是名家,但是文本语言当质量过硬,因此在编选课文时应不唯也不拒名家名篇。同时注意从课程的角度、教学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加以充分审视。
  二是要有编者的发现与创造。小学语文教材不能是完全的“拿来”,而应当是编创和遴选相结合。创编类课文包括原创课文与有所依据的改写篇目,这类课文体现了编者的匠心,名家名篇类课文的选入体现的是编者的眼光。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同时,应重视首选(即首次将该文选入教材),强调编者的发现,才能在教材的整体风格上丰富多样。此外,还需要为儿童量身定做一批课文,这些原创篇目是编者的创造。这样,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新课文”。
  三是注重选文的文化构成。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民族优秀文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化结构上,要有着整体的考量。比如,爱国、仁爱、亲孝、谦虚、勤俭、助人等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还应注意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兼顾时空分布的丰富与侧重,以多样文化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四是注意文体的丰富均衡。尽管(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作用巨大,但从工具性与实践性的角度来说,丰富多样的文体可以给孩子呈现更加完整的语文世界,也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语文素养。应用文、小议论文、剧本、说明文等应用型文体,都应当有所兼顾。
  三、进一步突出了教材设计的学科特点
  “修订版课标”提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这一要求是与整体提高“语文素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一脉相承的。但相较于“实验稿”中要求“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而言,“修订稿”更突出了教材活动设计的“语文特点”。这是有所针对的,比如一些教材中设计的专题过于宽泛,甚至放到其他学科中也无不可,这就淡化了语文的学科特性。
  笔者以为,语文教材中设计的体验性活动与研究性专题当然应当首先考虑最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项目,比如读书、诗歌、演讲、创作等等,但也应当向学生的生活有所延伸与拓展,因此似乎还可以换一个视角:我们的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需不需要查阅资料?需不需要与人交流沟通?需不需要对调查研究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条理化的语言表达?最后需不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报告?如果这一切都需要,那么我们能说这不是“语文的”学习吗?恐怕不能。但为了更具有“语文特点”,我们还可以有“语文的改进”。
  比如,某一专题的设计可以是基于对某篇课文学习的拓展,如课内学习了一篇小的调查报告或者是说明性的文章,专题设计就可以是写一份关于某个问题的调查报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诸如简洁明快、表达准确、言简意赅等),也更有利于课内语文知识的内化。再比如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调查的设计、访谈的准备到最后研究报告的形成,这些具有特殊情境要求的语言,教材需要加以关注与指导,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如果在这几点上可以把握好,就应该很容易与“数学的改进”(比如注重数据的来源、统计分析)、“社会的改进”(比如注重道德观念的内化)相区别了。
  (作者单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标签:活力 开放 语文教材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