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思考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应库和科技支撑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之所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在彰显办学特色、拓展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能力 对策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1JK0308)。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如何以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真正“有所为、有所位”,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现实问题。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支撑
  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设在地级市,最容易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需求,可以通过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最快地响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社会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人才保障。
  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聚集了大量的、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如果能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研究环境和有力的经费保障,就能有效引导这些技术人才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和技术开发,从而形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人才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大科研创新方面无法与老牌高校竞争,只有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在办学定位上充分体现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区域的特点,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度和认同度,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赢得区域社会的认同和肯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财政和就业支持
  首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水平。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越充裕,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经费增长。
  其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状况。就业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的。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演进保持着紧密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大批具有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地方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才需求就越多,也就越能够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策探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项主要职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的目标追求。
  1.强化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中要立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科技需求,调整学校的办学定位并突出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学校拓宽发展空间,以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地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2.立足地方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基础,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因为求高、求大、求全的办学思想而脱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地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状况,根据地方社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人才的新要求。
  (2)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基础推动课程建设
  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的培养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协调好每一个专业所需要的课程的衔接关系,既要避免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又不要出现课程之间内容的空白断档。随着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政策变化,课程所涉及的政策内容也要不断更新,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另外,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首先,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完善科研转化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要加强与企业、地方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支持学校研发人员与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功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应建立适应地方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支撑保障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支持。
  4.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保障机制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的高效快捷的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结合学校条件和地方实际需要,着力打造三种机制。一是制订和完善校内服务动力机制,通过制度引导和利益驱动,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地方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二是运行协调机制,即成立协调机构、建立协作制度,通过制度、人员和经费保障制度,打破管理体制和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及时掌握地方急需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保证服务的持续健康和及时有效,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建立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姻”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推进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发挥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源”和“助推器”的功能,帮助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使学校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科研高地。
  5.搭建灵活多样的服务平台
  机制灵活、功能多样的服务平台是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的重要载体。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搭建好三个服务平台。
  一是人才输出平台。学校要想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地,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培育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适应度,促进区域社会从人口资源大市向人才资源强市的转化。
  二是产学研结合平台。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企业可以将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建在校内,吸纳学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学校可将实验、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车间和实验室,缓解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际困难。以产学研为抓手,积极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和有机互动,实现学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文化交流平台。学校要依托地方文化资源禀赋,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内涵,通过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培育企业文化等手段,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坚持走特色办学、服务地方的道路,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更广泛的科技支撑,一定会实现地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陕西安康

标签: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 新建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