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400字生作文 > 正文

[浅议民俗文化在中学中国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同时又反馈于社会生活中一种文化现象。加深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对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特别是精神文化素质是非常有利的,重视和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 教学 功能
  
  民俗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作为载体世代沿袭下来,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同时又反馈于社会生活中。它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也不同程度地起着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心态的作用,跟法律和道德相比,在性质上,它更近于一般道德规范,但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与深入上,比起一般的道德来实在更进一步。
  
  1 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和内因,也是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民俗教育是学生增强对历史学科兴趣的手段之一,是学生了解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桥梁,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途径。
  民俗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例如“分餐制”,它不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在古代就实行“分餐制”。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开始向“聚餐制”转化,到了唐朝时,“同盘而食”、“同桌而食”之风基本形成。为什么饮食习惯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使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变化无常,一些士人在变化得失中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向传统的儒学礼俗发出挑战,以示不满。“同盘而食”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此时期在政治上形成了门阀土族制度,家族观念得到强化。出于维系家族特权地位的需要,加强家族成员凝聚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同盘而食”、“同桌而食”在此时就成为家庭和睦,兄弟和睦的标志。
  最后,此时期餐桌的形制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八仙桌、圆桌等,为聚餐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这种聚餐制一直延续至今。
  
  2 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让高中生了解民俗是了解我国的民族风情、理解中央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前提。
  了解民族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前提,了解民俗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途径。因为民俗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最鲜明生动的外在表现。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文明的重要贡献。它来源于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又回馈到社会生活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 增强学生的历史与地理结合意识。
  
  古人在解释“宇宙”一词时说“天地四方日宇,古往今来为宙”。也就是说,“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历史与地理是分不开的。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时间与空间因素。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方法。利用教材中的民俗内容是增强学生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民俗从其产生、演变、表现等方面来看都体现出了与地理因素不可分割的特点。
  比如中国古代史教材谈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例如东汉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五胡内迁”和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南宋时期的蒙古族南下等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带来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北方汉族民俗与少数民族民俗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北方民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规模的南迁呢?从地理角度看,是由于这些时期处于我国历史气候相对寒冷期,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区界限南移,游牧业生产受到影响,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高潮。
  
  4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中国民俗是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走出来的,形成的审美意识自然也是这样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许多优秀的意识,如实用意识、集体意识、天人合一意识、家园意识、忧患意识、谦逊礼让意识等等。
  民俗是一个共性极强的产物,民俗的审美意识有一种“群体体验的特质”。所以个体的审美必须符合群体的审美观,个体获得的美感“是在一种群体共同体验前提下获得的”,个体必须首先服从于集体审美意识、消融于集体中去感受美、创造美。利用这一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5 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
  
  民俗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民俗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动荡、朝代更迭。在动荡与更迭中,民俗的内容和形式默默地发生了变化,或革新,或扬弃,或融合,或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俗必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而革新、充实,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变化。所以,民俗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不断变化的。
  民俗的这种渐变性,有时则会发生“突变”(陈华文《论魏晋南北朝风俗演变及趋向》,《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第6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当一种民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革新时,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民族的进步,是人类思想文化不断丰富、完善的反映。
  
  6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华民族能否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传统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伟大工程都是很有益处的。我国的淳风美俗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民俗作为生活方式的传承,其教育功能是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是一种与所有的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切近的特殊行为规范方式。所以历史教师要自觉利用好教材中的民俗内容,使学生把教师的这种“他律”行为转化为“自律”行为,让他们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把了解中国民俗优秀思想道德这种行为内化为自身需要,成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内动力。
  
  7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和任务。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
  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为例,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材全一册解释为“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主要表现为: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的严格限制,闭关政策。由此可见,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代是自上而下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抵制,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去挖掘深层原因。这种抵制与中国农业民俗养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种思想文化角度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而且审视了国人思维方式的弱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纠正不适合当前社会形势的思维习惯都是有好处的。
  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功能还有很多,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在实际教学中,关键是采用何种方法使这些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标签:在中 中国历史 民俗文化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