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0字日记 > 正文

【让语文素养“读”出来】语文核心素养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培养语感,激发情感,深化理解,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确保读的时间,落实读的训练,让语文素养“读”出来。
  一、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深入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后,多为学生范读,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模仿教师朗读的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的实践中丰富体验,从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训练更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每篇文章都有独到的情感基调。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读中深化理解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和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品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支玉恒老师执教《太阳》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将原文去掉关联词、打乱顺序让学生读。接下来,支老师引导学生回归整体,发现和归纳课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把文章不同的层次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来代替,形象而生动;他领着孩子们有滋有味地从第一段一直读到最后一段。这中间,有语感的训练,也有方法的指导;有性情的陶冶,也有能力的培养;更是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也都是通过“读”来品味、感悟的。 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这个过程中,支老师时时用自己形象的范读甚至于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虽然说明文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在支老师的指挥下,学生入情入境得将课文读得淋漓尽致。太阳的特点是读出来的,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读出来,文章的篇章结构是读出来的,文章的表达方法是读出来的。
  三、默读中发展思维
  书声琅琅是读,潜心涵咏也是读。好的课堂既要学生动得起来,也要学生静得下来,因为知识的内化,不是表面的热闹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学生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在书上批注、勾画,需要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一句话,需要学生走进文本,把课文读懂。
  《黄果树瀑布》一课中有这样三句话:“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教学时,让学生默读比较,想想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仔细研读,发现这三个都是比喻句,都是写瀑布的声音,但比喻却不尽相同。那是因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瀑布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学生通过默读静思,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同时,指导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思考,进行思维训练,还须讲究方法,把握好训练点。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从(所写的事例,关注的词、句,我的体会,细节描写)四个方面深入思考。先找出所写事的语段,再找关键词、句,想想透过这些词句,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再抓关键字词,如写刘老师的“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究“笑”的含义。只有这样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养成乐读善思的习惯,在看似平静的学习中,思维得到有深度的训练与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读的训练,给学生读的机会,还学生读的时间,不断提高读的水平,真正让语文素养“读”出来。
  (责编 张亚莎)

标签:素养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