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0字日记 > 正文

[实习是发现问题的机会]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韩伟   实习时间:2011年8月――2011年10月   实习地点:《人民日报(海外版)》学历与学校: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年8月到10月,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做名记者。三个月的实习中,写了14篇稿子,但只有4篇通讯和3篇消息见报,其中有2个头版头条,1个四版要闻头条。而总结起收获,却远非数量可以形容。
  问题一:角度和深度才是新闻鲜活的保证
  从见报的稿件中自然能学到很多,但在未见报的大多数中更见成长的痕迹。
  选题会上接的第一篇稿件是社会问题型――由头是洋快餐、中餐、调味品等食品安全问题迭出。于是拟定了题目《食品安全:何以优秀生也不及格》,想从大品牌老字号也出问题的角度去写。但后来发现这样做很难把握,因为这个“角度”算不上巧妙的切入点,只是说明了食品安全现状的严重程度,而具体的角度还需要深化。加上采访过程中频频受阻又让这个深度进行不下去。
  这篇沉寂的稿件离见报的标准相差很远,学到的也最多:社会问题型稿件写好不容易,关键是把握好角度。很多重要问题一直都值得关注,但要是没有合适的时间点就构不成新闻。一个问题要说明白可以借助于一件事,而这件事如何展开,全靠平时积累和独特的视角。
  第二篇社会问题型稿件是《“流动课桌”进安稳学堂》。为了写好这篇稿我去了3次打工子弟学校,跑了北京教委下属的社会办学研究处,通过微博、邮件和打电话采访了专家……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后到达夜班,但最后也没有见报。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找到帮我改稿的编辑老师请教,通过交流让我明白:写稿要有深度,讲清楚一个问题务必全面不失偏颇,不能留给读者问题。这篇稿子的问题在于,没有交代清楚未去新学校报到的学生的去向。
  而另一篇没有发出的稿子《北京胡同:蔬果飘香低碳风》是在参加了一个民间草根环保组织的活动后,写出来的1000字的小文章。有描写,也生动,但没有发出来的原因是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一切的细节都是依托于一定的背景和一个深刻的主题。
  其实写新闻与写论文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是“旱地拔葱”。也就是说,都要有根有基,有理有据。实习当中未刊发的稿件很多,总结起来学习到的是:好稿子一定是在恰当的角度中切入,并挖掘出深度的采访和写作。
  问题二:学习、积累是发现新闻的眼睛
  新闻是在发酵中的。有时需要抢,有时反而需要等。有些事似乎并不重要,也不构成新闻。但在事情发展中,了解其“来龙”,当“去脉”露头之时才能更快抓住新闻点。报选题是来海外版实习中收获颇丰的经历,所以每周一和周三都能满载而归。
  《城市群力托中部崛起》是印象较深的一篇稿件。当时报题是注意到了新华社的一篇消息:“安徽省8月22日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貌似没什么写头的选题却激起了主任的兴致,这是中国第四个城市群,而这些城市群其实能够把中部的城市联结起来。在这样的点拨之中,一幅中部城市崛起的地图就已经浮现在眼前了。
  还有一次收获来自于和严冰老师及几个同学一起研究陈振凯老师做的焦点关注《新医改快要收宫了》。这篇稿子的难度在于如何出新。因为是关切人民福祉的大事件,有关新医改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说纷纭的报道中“亮”起来?尤其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怎样从老话题中说出“新”意?答案是把握时间点,用好比较思维。
  所谓“比较”就是把中国的医改和美国的医改做比较。而这个时间点就是拜登访华。陈老师抓住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的好时机。8月17日拜登抵达北京,在第二天一早刊发的海外版的“焦点关注”上开篇即是:“2011年,美国和中国共同关注的话题,除了航母,还有医改。……另一半球,奥巴马计划从2010年开始10年内投入9400亿美元,将医保覆盖率从85%提升至95%。医改关系每一个人。不管你关心不关心,医改话题和各种医院就在这里,你早晚会面对。”引人入胜的开篇之后,文章并没有局限于回头看成绩和总结经验,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展望未来。因此提出了“提速”和“攻坚”作为中国新医改“收官”前的两个关键词。就这样,新医改这个重大而老生常谈的话题于比较思维下焕发出别样的新意和活力。
  只要善于积累并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我们都能生出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探寻与发现生活中的选题和新颖的角度。关于积累,也跟陈老师取了经。现在开始每天研究一份报纸、每天坚持写1000字、每天上网1小时阅读、多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互相学习。
  问题三:立场鲜明、坚持原则是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
  “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我在这次实习中才真正领会到了这句名言的深意。
  类似的话钟嘉老师讲过,要在别人夸夸其谈做宣传的时候,反问一句:那么你们就没有遇到困难吗?在采访对象要通过你反映问题而不断诉苦之时,学着追问:条件这么不好,还能做出今天的成绩,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报道是我在海外版第一次主笔,在采访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先采访的是被拆迁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因此得到了很多负面的消息。后来通过追问和审慎的思考,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利益诉求――这个学校的校长其实只是想得到补偿。为了平衡观点,几经周折联系到了教委委托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也采访了不牵涉任何利益在其中的专家学者。
  通过这次采写让我明白,记者不是轻易拿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言论的注脚,一定要做到头脑清楚。换言之,就是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对读者负责、对新闻事实负责。而作为一名海外版的记者,很欣赏钟嘉老师关于“新闻行业是服务业”的言论。能做到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做到上传下达的任务,服务好上下两头,就已经是了不起的记者了。
  实习的这三个月,让我清晰了一件事:哪怕是做新闻综述,也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做的是自己消化之后的再次表达。通过严冰老师的改稿,也看出他在这上面下的功夫。其实,新闻是最通俗的读物,让读者明明白白是记者的首要工作。
  立场鲜明的同时,有胆量也是一个记者的必备素质,拿流行语来说就是hold住场面。这样的勇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案头梳理工作中的付出。以此也可取得与专家学者对话的资格。记者不是专家,但也是对自己的文字和表达负责的人。
  同时记者要懂一些哲学。至少明白一点:任何事情都有两个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好记者做的是沉稳、持重地把问题讲清楚,从积极的角度鼓励并以审慎的眼光看待。在海外版实习,也破除了我之前的刻板成见一一党报就是又红又专,不能发表批评的新闻和言论。“愤青”不是对待问题的好态度,更无法解决问题。不盲从,不跟风,不以激烈的言辞和激进的态度标榜所谓的自由。
  编辑 王清颖

标签:实习 发现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