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增长极视角下福建纺织业竞争力的培育】 香港纺织业竞争力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增长极理论主张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地区和产业,把他们培育成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发展;纺织业是福建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影响效应明显,但其核心竞争力不足;福建纺织业要通过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拓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品牌贡献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增长极;纺织业;竞争力;福建
  
   一、福建纺织业的“增长极”拉动态势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管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增长极主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极化效应指在极点上,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建设,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把周围地区乃至外区外省的生产要素吸引到极点上来。
   增长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佩鲁指出,增长极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增长极所在区域不仅要聚集一定数量的企业、部门,而且这些企业和部门还必须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二是必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佩鲁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的。原因在于:某些主导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集聚和优先发展,从而形成恰似“磁场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动中心,亦即增长极。三是需要有适当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时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增长极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努力。它可以分为具有物质形态的“硬环境”和没有物质形态的“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生产经营中必须具备的种种条件。而投资的软环境,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无形的要素,如引资方的政策法律、管理体制、思想观念、服务水平、政府机构行政效率等等。
   纺织工业是福建省传统优势产业,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13%。2010年福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579家,职工70.11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639.65亿元,经济总量多年保持全国第5位(仅次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依托化纤、纺织、服装三大产业支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主要龙头企业有:翔鹭、众和、海天、凤竹、金纶高纤、力恒、长源、锦江科技、福建经纬、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利?、劲霸等。获“中国驰名”商标45项(其中国家工商局认定15项),“福建名牌”137项,“福建著名商标”169项。全省纺织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达到35家左右,其中翔鹭纺纤等5家企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众和、凤竹、海天、冠宏、华源、东龙等20多家企业被授予中国纺织各专业的技术开发中心或开发基地。全省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有:晋江、长乐、永安三个中国纺织基地市。纺织工业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影响效应明显,是福建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符合增长极产生的要求。
   二、缺乏竞争力是福建纺织业的“硬伤”
   福建纺织业虽然产能快速拓展,但其发展还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低成本加工,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增加加工量为主的经营形式,产业创新、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企业研发设计能力不足,自主开发滞后,导致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缺乏竞争力。
   一是产能增长较快,常规产品比例较大。化纤、棉纺、服装等产能增长较快,而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发展滞后。“十一五”后期衣着、装饰(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大约在70:17:13左右,这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35:35:30以及国内的50:31:19相差较远。
   二是产品结构调整较为缓慢。化纤、纱线、面料等常规产品较多,产品附加值较低。化纤规模已居国内第三位,但新技术、功能性纤维等的比重较低,差别化比例还不足50%;精梳、多种纤维混纺等棉纺纱线比例较低;舒适性、功能性面料、服装以及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深加工水平较低;高档面料织造后加工能力不足,面料自给率较低。
   三是技术装备、节能减排水平发展不平衡。染整环节一直是我省高档服装面料加工的瓶颈,中高档服装中近60%面料依赖外省和进口,存在染整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后整理水平低等问题,面料处理缺乏特色、档次低、功能差,节能减排降耗压力较大。
   四是产业链延伸配套不紧密。上游化纤材料和新型纤维开发与下游纺织品深加工结合需求不够密切;化纤差别化和特殊功能纤维的创新还不能满足后道纺纱、织造、染整以及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深加工需求、行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较低。
   五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用于技术开发资金与销售总值的比例仅在1%左右,企业面临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流动资金更加短缺;纺织科技研发力量较为薄弱,总体开发创新能力较低。纺织服装研究机构、技术开发基地以及院校纺织学科院系、研究机构等数量很少,技术力量单薄;行业科技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数量很少,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行业分布不平衡。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普遍匮乏,创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企业间的产品加工低水平跟风现象较为严重,中低档的重复产品较多,附加值不高。
   从国内市场看,中低档产品生产过剩导致残酷的价格战,引起无序竞争,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高档市场需求日渐旺盛。从国际市场看,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升级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制造环节的双重竞争。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和供应链整合优势仍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纺织品、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领域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提升福建纺织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面对日益复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省纺织业要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和提升产品附加值,政府要加大对纺织行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1、打造技术创新主体
   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应致力于发展创新型企业。纺织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相应的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境外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加强人员交流等。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快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新技术的转化。
   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保证企业研发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和支持企业将每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拿来用作研发经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参与企业风险投资;加大对企业孵化平台、创新基础设施平台等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扶持,创建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微观主体和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引导企业研发向上下游衍生产品转移,引导更多的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构造配套产品链。
   2、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是经济增长极的“发动机”。福建纺织业要发挥增长极作用,必须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益和扩张能力,形成发达的“造血极”。
   一要巩固和发展晋江、长乐两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充分发挥晋江以及周边城镇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最完整的化纤――织造――染整――服装等产业链优势,以及长乐化纤、纱线纤维原料形成的产业优势,在全省形成核心带动和更强大辐射作用。
   二要进一步增强纺织产业梯度转移力度,促进全省内陆地区纺织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加大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建设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形成多个以产业用纺织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地区和城镇,力促纺织新兴科技园区的建设。
   三要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如,永安市要以发展化纤差别化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纺织品为主线,尤溪县要加大传统革基布产业改造,推进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拓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自主开发,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纺织高新技术建设项目,促进行业竞争水平提升。
   一是化纤及新纤维材料。增强生物质纤维材料、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材料及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重点开发竹浆、竹原、竹炭纤维及其应用等项目。
   二是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新型高效水刺、针刺、纺粘、融喷等工艺以及交叉工艺非织造布,经特殊整理加工的产业用纺织品等项目。着力发展医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土工布材料、特殊装饰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农业用纺织品等六大领域。
   三是棉纺织。突破新型精梳联及配套高效生产线技术、新型紧密纺、赛络纺织纺纱技术、新型、功能性纤维面料开发技术等,促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异化、功能化纤混纺、交织织物的生产,开发多功能高档纺织面料。
   四是针织。开发新型针织面料和服装,拓展经编产品应用领域,提升高阶绒类布料、弹性布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成衣、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布料及花边等产品,拓宽针织产业用产品的应用领域。
   五是染整清洁生产。突破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冷转移印花技术、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印染在线监测及数字化技术、新型纤维及组分纤维面料染整关键技术等,开发新型印染助剂和染料,发展颜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字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
   4、提高品牌贡献率
   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已经对纺织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纺织“增长极”应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走精品和高端发展之路。
   要以化纤、棉纺新型材料和纱线,终端产业用纺织品、纺织面料、服装、家纺以及纺织机械等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扶持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增强全省纺织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选择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自主品牌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推进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形成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品牌,大幅提升我省纺织服装品牌贡献率;鼓励纺织各行业、重点区域创建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品牌。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销售网络等。
   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纺织业要成为“增长极”,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一方面要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策配套环境,对纺织业“增长极”的发展给予支持。
   一是加快推进税制改革。重点推进增值税改革,解决棉纺企业“高征低扣”税负不公问题;尽快取消进口棉花滑准税,取消棉花进口配额,放开棉花市场,尽快使棉花价格、质量标准、营销方式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保持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确保及时足额退税,适时减免纺织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加快推进纺织服装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专业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二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进一步统筹省直有关部门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产学研联合开发专项资金、科技经费等专项资金,支持纺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产学研结合;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的建立,为纺织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
   三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创新开发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质量检测、产品设计开发、社会责任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建立产学研联合长效平台,加大纺织服装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法]弗朗索瓦?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 9).
  [2] 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2010-08-23.
  [3] 端小平.解读“十二五”化纤业发展重点[N].纺织服装周刊2011-08-31.

标签:纺织业 福建 视角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