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疼痛.忧伤.思考】 凉生我们不忧伤1-5全本

时间:2019-02-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她站在一个词语上活着:疼。”郑小琼这样说,首先,是她自己的呼喊。一个民工,一个从民工队伍中走出来的诗人,一个当代散文诗作家群中最年轻也最}舌跃的女诗人之一的她,写出这样一个字,我们有理由相信出之于自身的“切肤之痛”。然而又不仅于此,她是在为所有的民工,甚至于不只是民工喊疼。青年诗人雷平阳有一句名言叫“为世界喊疼”,肯于并善于为世界喊疼的诗人,理应受到我们格外的尊重和崇敬。
  以民工生活为背景的散文诗,郑小琼写过不少,就我读过的几章而言,有的似距生活太近,素材的提炼略显不足,因而便难免有近于散文的感觉。这一章不同,它有了很精炼的艺术概括,超越于具体细碎的“一一道来”,其表现力便集中而鲜明了。以“断残的拇指”这一中心环节来展开。如何受伤等等细节全略去,仅从“疼”这一肉体和心灵的感受上进行突出地、反复地“显象”,我以为这正是散文诗结构和表现的优越性之发挥。只有略去一些过程性的“交代”。才可能腾出空间说出那些最主要、最关键的东西。
  超越于一只拇指的疼痛,一个女工所疼痛的,是“没有谁会帮她卸下”的这一深沉的“告诉”或者揭示。“机器不会,老板不会,报纸不会,连那本脆弱的《劳动法》也不会……”这样的喊疼早已超越了个人。上升到社会现实的高度,其思想的力度和促人深思的力量是强烈的。什么是散文诗的“思想性”所在。这便是。
  《远方》较之于《疼》,其涵盖面就更大,诗的想象空间就更宽阔了。“远方”这一充满想象的虚拟对象,常被指向未知的领域,而与美好的幻想相联系,因而充满诱惑。郑小琼的“远方”却不同,她指向了“已知”的过去,属于回忆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她完全摒弃了回忆的具体场景与细节,避实就虚,仅仅留下了情绪性的模糊印象。而“暗弱的光线”“忧郁的面孔”,这些似已足够暗示她记忆中的“远方”所涵盖的往事之色彩了。更为出色的是,她将这种抽象的记忆,具象化为“一只鸟”,从它们“嘶哑地叫”的叫声中,提示了“运转的机台”;从它们“抖瑟的身躯”和“叫声中的悲伤”里,暗示了更多的东西。而所有这些,由一只鸟所传达的“远方”的信息,是什么呢?不言自明,不必细细述说,“一一道来”,有一句“悲伤……它们来自远方”,就足够了。
  散文许是抒情的,是情绪性的,是精炼的,从某种角度说,她较近于“空灵”,而不适于纪实。懂得这一文体特征,就不易落入散文式写法的误区中了。
  《蛹》的视野更为辽阔,思路更远,更见深沉。“蛹”,作为一个意象,其指向性在于一种严密禁锏、封锁,层层包裹的状态。显然,她的所指在丁几千年的封建性的闭关锁同,以及那个用汉字组成的历史(史书)的厚厚的壁:“在历史的淤泥间”的“淤泥”是指历史存在的实体,还有后面提到的“落地的浆果”,都是指“史实;”。至于“史书”,则出自“权臣们”的“删改,操纵”,其实也是一只“蛹”。她一再提及的是:“百姓们在史书之外的旷野自枯白荣”,和“百姓们总在苦中沉沦”的感慨。便是她写此诗的初衷吧。“而蛹却生生不息地在复制,涎生”,则有着更深层次的悲哀。年轻的诗人对于历史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是极可贵的:“我们用汉字在蛹壁上凿出窗棂”尤为不易,这章散文诗的价值,或即在此吧。
  感知疼痛,超越忧伤,进入沉思,正是一个真诚诗人成长的必由之路,郑小琼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标签:疼痛 忧伤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