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700字生作文 > 正文

上海 买 辽牌有什么问题 [辽黑两省城镇居民收入问题比较分析]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辽宁、黑龙江两省同属东北地区,两省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然而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上,两省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本文拟就“十一五”期间两省城镇居民收入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辽宁;黑龙江;城镇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劳动者报酬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3
  
  一、辽黑两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十一五”期间,辽、黑两省经济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城镇居民收入亦获得较大增长,但在绝对值上都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两省情况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辽宁省,且呈差距拉大倾向。
  表1列举了近几年辽、黑两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下面通过该表中的数据,对两省城镇居民收入进行比较分析。
  
  表1:2005-2010年辽、黑两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单位: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及《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两省收入比值以黑龙江省为1)
  
   1.两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十一五’期间辽宁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进入了历史最快时期。”① 与2005年相比,2010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05.4元,增幅为94.49%,年均增速14.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为11.4%。同期,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84.49元,增幅为67.51%,年均增速10.9%。
  2.两省之间的收入差距
  “十一五”期间,辽、黑两省在城镇居民收入上呈明显不平衡发展态势。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成为全国同期增长速度和位次提升最快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年均增速比辽宁省慢了3.38个百分点,两省间的收入差距呈逐年递增趋势。“十五”末的2005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辽宁省835元,相当于辽宁省的90.83%。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56元,当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辽宁省的78.23%。两省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辽宁省由第15位升至第9位,进入全国上游行列;黑龙江省却由第24位下降至第28位,2007年还一度跌至倒数第2位,是全国城镇居民收入最低的几个省区之一。
  
  二、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低于辽宁省的原因分析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与辽宁省的差距不断扩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改善人民生活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导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落后于辽宁省的基本因素。辽宁省地处东北沿海,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在经济上呈持续增长态势,“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②,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地处北部边陲的黑龙江省,具体见表2。
  
  表2 2005-2010年辽、黑两省GDP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同表1)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的年均GDP增速12%,低于辽宁省2个百分点,使两省间GDP产值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期黑龙江省的人均GDP由2005年的14440元增加到2010年的26733元,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由第12位下降到第15位,而辽宁省的排名由第8位上升到了第7位。2010年,黑龙江省GDP产值比辽宁省低8043.3亿元,仅相当于辽宁省的56%;人均GDP比辽宁省14807元,仅相当于辽宁省的64.35%。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自然要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2010年,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004.8亿元,黑龙江省为755.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辽宁省为4582.79元,黑龙江省为1972.22元(3831.2224万人),尚不及辽宁省的二分之一。同年,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97%,黑龙江省仅为7.38%。导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不仅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本身的因素,也存在分配体制上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占该省经济总量较大比重的石油行业每形成100元收入要将其中的85%上缴中央财政,仅有15%收入归地方。③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该项省的地方财政收入,且造成地方GDP产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不成比例。
  在有限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的制约之下,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便明显落后于辽宁省。经济实力相对不足,从根本上制约着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
  2.城市经济不发达,省内区域差异大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城市的带动。辽宁省百万以上城市有4个,分属沿海和沈阳两大经济带,富裕程度较高。辽宁省从沿海,到省会城市及周边的城市群,再到辽西北地区,经济上呈递进式辐射,对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特别是东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沈阳和东北航运中心大连这两座特大型城市,对全省乃至整个东北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黑龙江省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哈尔滨和大庆市2个。从总体上看,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大城市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差。两省大城市之间的差距见下表。
  
  表 2010年辽黑两省前2位城市重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元
  
  (资料来源:2010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省最富城市三项指标相比,大连市比哈尔滨市分别高出1492.2亿元、262.7亿元和3736元;次富城市三项指标相比,沈阳市比大庆市分别高出2116.9亿元、369.5亿元和524元。两省大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上相差甚大,其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从区域差距上看,黑龙江省作为拥有大农垦、大油田、大煤矿、大森工的省区,地广人稀,边远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多,与省内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差,收入水平差距也较大。在13个地市中,仅有哈尔滨、大庆、七台河和双鸭山市四个城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其余9个地级市收入都较低,特别是伊春、大兴安岭和绥化等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在万元左右,省内收入最低的绥化市与收入最高的大庆市相差超过万元,严重拉低了全省的收入水平。
  3.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
  东北地区国企职工在就业人员中所占比例较大,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和国企改组转制,在“十五”期间形成了大量下岗职工,成为全国失业最严重的地区。“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辽宁省失业率下降最为明显,失业人员由2005年的60.4万下降到2009年的41.6万,失业率由5.6%下降到3.9%;而黑龙江省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失业人员仍保持在31万人左右,失业率仍高达4.3%。2009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个就业者的负担人口由2005年的2.03人降至的1.95人;④ 而黑龙江省却由2005年的2.1人增至2009年的2.1人⑤ ――查《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要新的数据,并与辽宁省比较。高失业率加大了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难度,造成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4.第三产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拉动作用较小
  第三产业是城镇居民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的主要领域,可以直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产业结构看,“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结构,有所改善。2005~2010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6%,辽宁省年均增长11.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黑龙江省由2005年的33.9增长到2010年的37.5,辽宁省由2005年的40.5下降到2010年的37.1。但从总体上讲,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低于辽宁省,对促进城镇居民就业的积极作用有限。2009年黑龙江省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6.3:20.4:33.3,辽宁省为31.7:25.6:42.7,⑥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在全国居第21位,低于辽宁9.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5.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降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
  黑龙江省劳动者报酬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2003年为47.03%,比辽宁省高2.56个百分点;2005年下降到35.38%,比辽宁省低8.63个百分点。到2009年,辽宁省这一比重上升到49.26%,黑龙江省为40.61%,比辽宁省低8.56个百分点。辽、黑两省劳动者报酬率的变化,反映在城镇居民收入上,表现为近五年来辽宁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黑龙江省。见下表:
  
  表3 2006-2010年辽、黑两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化情况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7~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辽宁经济统计》 2011年第3期、《2010年中国黑龙江省发展报告》)
   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速为14.06%,比黑龙江省高3.34个百分点;两省工资性收入的差距由2005年的583.34元扩大至2010年的2625元,差距扩大了3倍半。2005年黑龙江省工资性收入相当于辽宁省的89.75%,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7.59%。2010年,黑龙江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603元,在全国排名第28位,比排名第12位的辽宁省低5454元。
  造成黑龙江省工资收入低的原因,从机关事业单位在岗职工的角度看,一是地方补贴项目少、数额低,二是增资速度慢,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财政工资投入不足。从企业职工的角度看,由于低收入的传统行业占比重大,多数企业效益较差,企业职工工资低,因而就明显拉低了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提高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状况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实际问题,应采取多方面积极有效的措施,克服影响居民增收的种种障碍,切实解决城镇居民收入长期偏低和增长缓慢的问题,加快该省的富民步伐。
  1.确保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紧紧抓住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全力以赴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本省特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增收创造坚实的基础。
  2.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增加居民收入的关系
  强化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理念,像抓GDP增长那样抓好居民收入的增长。应借鉴其他一些省市的做法,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使城镇居民收入在近几年内能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逐步接近辽宁等较发达省份的水平。
  3.加快发展城市经济
  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进一步强化三大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加强与辽宁省沈阳城市带、沿海经济带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与深度合作,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大城市对全省经济的带动、辐射能力。重点加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植,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全省城市经济实力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
  4.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财政补贴,对扩大再就业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开发就业岗位,规范企业裁员,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失业者的技能培训,为更多的城镇居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与条件。
  5.大力提高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
  完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增发地区附加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规范不同地区工资差别,加大调资补贴额度,逐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滚动的标准,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带动企业提高工资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减轻税负的方法来为企业创造增资空间,合理确定企业高管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建立企业利润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适度挂钩制度,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劳资共决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工资与物价联动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兼职第二职业,确保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6.进一步促进收入构成多元化
  提供工商、税务、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扶植自主创业,促进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提高居民理财意识,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提供收益较为稳定的金融、证券产品,推动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7.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补助和城市低保标准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使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切实得到保障,让多数城镇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注释:
  ①曹晓峰等主编.2011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5.
  ②李向平等.辽宁“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OL]辽宁经济信息网www.lnnet.省略,2010,12.
  ③陈君,吕英斌.黑龙江省: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问题的分析[J].统计与咨询,2010(04).
  ④辽宁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⑤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⑥中国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郭思齐(1985-),男,吉林长春人,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研究。
  

标签:城镇 两省 居民收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