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700字生作文 > 正文

小学高年级绘本教学模式【高年级建筑设计课引入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学专业教育对建筑技术课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针对传统设计课教学模式存在轻技术现象,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对引入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模式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关键环节;建筑技术:教学模式
  1 前言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迅速发展,给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对建筑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正面临着变革,许多建筑院校都在进行新的建筑设计教学探索。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单一的教育目标转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积极的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我们选择建筑设计教学改革这一课题,针对建筑学院近年进行的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理念进行的剖析,希望能在纵向比较的情况下进行总结和思考,为建筑教育的深入改革提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思路,以期对今后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有所启迪,提高设计课的教学效果。
  
  
  2 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高年级建筑设计课包括四年级及五年级(上)的公共建筑设计课(Ⅰ)、(Ⅱ)、(Ⅲ),根据学院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题目设置为大跨及高层建筑设计。其教学目标:通过既定的设计题目及过程训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深入分析设计能力,在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的继续拓展深化,达到对技术性强、综合性强的建筑方案具备一定设计能力。
  2.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校在建筑设计教学方面虽然作了不少改革尝试,但多数学校仍将教学过程分为集中授课、设计训练两个阶段,其基本模式(如图1),沿袭了以任务书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要精力着力于任务书上具体给定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答辩阶段,教师则仅依据图面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立面效果,表答技巧等评定成绩。
  建筑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给学生改图,改图最大的优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给学生改图的过程,实际上是按教师自己的对设计理解、审美标准对学生的方案改正和评判的过程。其次,改图只能指出一种方向,提出一种思路,但学生难以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用教师的评判代替了自己对方案的判断,将教师修改的部分看成是定案,不敢对其进一步推敲和改动,教师的改图加剧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缺少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陛思维的发挥。再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上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保证对每个学生的辅导质量和效果。
  2.2教学过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在整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方案设计的教学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往往偏重于对建筑功能组织、空间造型、构成的培养,学生只停留在建筑形式和空间造型方面,常常对建筑构造技术有所忽视,不会用学过的构造技术知识去追求形式与技术的统一,许多同学的方案不知如何“建造”出来,难以真正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细部构造、建筑结构的完美统一。
  建筑技术相关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上开设,由于知识点庞杂,构造做法及详图繁多,课程的逻辑性不强,造成对技术相关课程产生消极态度。加上未能与建筑学专业最重要建筑设计课程的相结合,所以学生普遍认为建筑技术课程没有太大用途,建筑技术不是设计内容的错误观点,对于技术方面的课程知识不重视。造成到高年级在建筑设计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一问三不知,陷入建筑技术设计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相关知识的缺失相当严重。加之一些专业课老师对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对在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有些无能为力。
  3 建筑技术关键环节的重要性
  中国的建筑教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步发展以来,虽然有一定的改进与变革,但几十年中基本还是在沿用一套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即在以西方艺术学院教育教学体系为模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学习借鉴了苏联、日本的一些技术派的方式方法,由此逐步形成的建筑教育模式。
  传统建筑教育单纯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承,过于重视经验的传统建筑教育,使学生将建筑设计中检索和转向常规解法的过程完全变成自动化,这无形中造成教师和学生过于依赖经验化的思维模式,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只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当面对新的问题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
  首先国内建设业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90年代末,我国实行的职业建筑师制度,对建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在图纸上推敲方案的设计人,同时还要了解建筑材料选择、构造方案、节点细部,并在和甲方充分进行沟通,和其它专业配合的基础上,能够把图纸变成现实的职业建筑师,这就促使我们的建筑教育观必须做出改变,对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理论的高度上指导建筑设计教学的实践,合理安排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内容侧重和训练方法。
  其次随着建筑科学的进步,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和应用,高层、超高层、大跨度、特殊结构建筑不断出现。建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新的建造方法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例如玻璃幕墙的应用,透过不同层次的玻璃,塑造了建筑空间氛围,让建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轻盈和内外交融,玻璃幕墙以其不同材质、多边的造型、光影和肌理效果,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并已成为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在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特别喜欢用玻璃幕墙作为表皮的表达,这也为同学的设计打开了一个思路。但设计课程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玻璃幕墙构造的设计环节。学生仅仅在方案构思、设计表达上谈及概念,而却没有真正弄明白具体的构造技术。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看,做好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对于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型建筑学科毕业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对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方法探讨
  4.1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针对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经过教改后的教学环节包括:开题、案例分析、实地参观调研、设计构思、建筑技术专题、设计辅导、公开评图。在各个环节的组织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理想教学效果。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读的能力,学生经验会不断积累,设计能力会不断提高,实现从模仿到经验的转化。
  通过对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思维交 流的机会。
  4.2建筑技术专题的教学方法
  在建筑设计课中,特地设置了建筑技术环节的构造节点的设计。在建筑技术关键教学环节中,根据同学们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讲解,使之目的性更强。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示意如图2所示。
  在关键技术环节教学中,通过详细图解和照片,首先对新材料、新技术特性介绍,结合案例进而介绍建筑中这类材料经常使用的结构体系、构造方法和设计规范,构成材料、结构、构造、设计应用。例如用保时捷博物馆(如图3)作为案例分析对象,这座具有纪念意义、未来感十足的建筑挑战了结构设计(如图4)的极限,将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用大量的图片介绍该博物馆的结构形式,建筑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如外墙为反光金属板、玻璃和粘合剂制成的比花岗岩还结实的地面材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慧鱼式玻璃被拴式玻璃幕墙等,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同学们能够清楚的知道了解新材料、新技术、新型结构体系下材料特征、连接方式、细部构造节点,伴随练习的深入,学生经验会不断积累,设计能力会不断提高,结合自己的方案设计,把相关的建筑技术能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学科前沿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加大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考,教学过程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授教学变为互动的“知识双向流”,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热情。通过对建筑技术的讲解,使用同学们系统的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通过与辅导老师的师交流,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技术关键环节在建筑设计课程的应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近几年建筑设计教学中引入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实践表明,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与调整,使教学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符合建筑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社会与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引入建筑技术关键环节教学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的指导教师能够不断地顺应建筑发展动态,观察新的建筑现象,探索建筑内在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析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寻求建筑设计教学的改进和突破。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采用,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多方位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标签:建筑设计 教学模式 引入 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