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联趣话 乞讨联趣话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乞讨常被视为低贱卑微之事,而赋诗撰联则被看做儒雅高尚之事,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古代,乞丐中也常藏龙卧虎,不乏腹有诗书者,所以便有了用楹联乞讨的做法,人们也不以为耻辱。
  旧时曾有一塾师偶遇一谈吐颇有文采的小乞丐,塾师以“鞭打黄牛背”为上联试其才。小乞丐略一思忖,即以“棍戳黑狗牙”应答,对句不仅工整,且以自己的乞丐生活入联,更显得生动应景。小乞丐的敏捷善对令塾师吃惊,但又疑其本有成句在胸,于是又出一上联:“金銮殿站两厢文文武武。”小乞丐随口对出:“十字街喊一声爷爷奶奶。”仍然不离乞丐本行。
  相传,明代才子祝枝山与友人沈石田一起饮酒,为助酒兴,祝枝山出一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
  沈石田随即对出下联:梁上蛛丝燕子帘。
  未曾想窗外有人也朗声对出下联:袄里棉花虱子巢。
  二人寻声看去,见是一乞丐正在翻捉破袄里的虱子。乞丐竟能对联,祝枝山惊讶不已,要他再作一联,乞丐不假思索地口占道:
  君在堂上邀双月;
  我于窗下捉半风。
  上下联都用了析字法。“双月”是个“朋”字,上联是说竹枝山在堂上与朋友饮酒,过得好滋润;“半风(?)”为“虱”字,是说自己在窗下捉虱子,何等穷困潦倒,二者对比鲜明。乞丐的敏捷善对让堂堂才子祝枝山佩服不已。
  旧时曾有一才女招亲,她不贪图对方的金银爵禄,一心想觅个才华横溢的如意郎君。才女出一上联,声言谁能对出下联就嫁给谁。其联为:
  红白未分,看处不知南北。
  联语中既有“红白”两种颜色,又有“南北”两个方位词,要对得工整妥帖绝非易事。正当大家跃跃欲试而又一筹莫展时,一乞丐见人群扎堆,以为有饭可讨,遂挤进人群。见是对对联,就随口对道:
  青黄不接,特来讨点东西。
  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不仅对得工整,而且内容具体,还胜上联一筹。才女兑现自己的诺言,随即将乞丐迎入家门,拜堂成亲。入洞房后,才女继续试郎君之才,抬脚将脚边的猫踢开,并以此为上联道:“踢猫三寸足。”乞丐应声对道:“打狗一条鞭。”
  还有人并非职业乞丐,但因生活陷入困境,外出乞讨、求助也难免。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一读书人听说左宗棠喜欢礼遇天下名士,遂前往游学。左宗棠赏给他12枚铜钱,书生嫌少,左宗棠出一上联,说明这是惯例。其联曰:“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凡游士给钱十二。”他借对联说明12枚铜钱之数合情合理。
  书生并不买账,针锋相对地对出下联:“孔子三千徒,孟君三千客,请先生再赏三千。”书生抬出孔子与好客的孟尝君做依据,可谓理由充足。令左宗棠不得不刮目相看,最后慷慨解囊,满足了对方的愿望。
  清朝人严问樵19岁考中解元,离开京城行至山东太安,花光了旅费,打听到太安太守是徐树人,便送上一副对联借款,联曰:“千里而来,徐孺子可容下榻;一寒至此,严先生尚未披裘。”
  徐孺子即东汉名士徐稚。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为徐特设一榻,徐来即从墙上翻下,徐去又重新挂上,礼遇有加。联中称徐树人为徐孺子是取二人同姓,而徐树人之地位又与陈蕃相同,用“可容下榻”的设问,使徐树人感到对来人不可等闲视之。下联是以与自己同姓的东汉高士严光自指,借以自述穷困之状,撰联之目的也由此体现。徐树人虽与这位落魄的解元素昧平生,但读联后极为赏识其才,不仅倾情接待,临走还厚赠五百两白银做盘缠。
  晚清的考功员外郎夏愈也曾以对联获得救助。夏愈虽为官员,但位卑官微,为人清介,不免穷困潦倒。一次与大理卿沈粲、学士钱溥聚会。沈粲作一上联:“座上无毡,且喜身寒心内暖。”
  夏愈想到自己的住所虽与粮仓相对,却经常缺粮挨饿,即以之入联:“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
  下联勾起钱溥的同情心,当即以六十石大米相赠。
  汪中为清代中叶的经学名家,作品文采灿烂,照耀东南。但他为人恃才傲物,睥睨众人。当时毕沅为陕西巡抚,虽久慕汪中之才,却素无来往。一日,毕沅突然收到汪中的一封信札,内中仅一对联:
  天下有中,公无不知之理;
  天下有公,中无穷乏之由。
  上联说自己名满天下,毕沅理应久闻大名;下联理直气壮地伸手要钱,已非乞讨而是强索了。毕沅读联,不禁大笑,立即以五百两白银相赠。
  乞讨者一般都是处在穷苦困窘的境地中,所作之联也多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不仅留给我们一段段佳话,而且还让我们从中体会出许多况味来。
  (压题图:《旧京百影》陈志农绘)(责编:王 容)

标签:趣话 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