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激情引趣”】二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激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情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激情,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原动力。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方式,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情引趣,就有利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绽放,使课堂教学达到最理想的境界。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情引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改进教法,“激情引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之保持警惕旺盛的求知欲。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处理教材,就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通过抓教材特点变写路为教路。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篇幅较长。如果按作者的写作思路去组织教学,既费时、效率低,教法也毫无新意。于是,我便抓住本文的横向思路的特点重新安排这六部分的内容,形成新的教路。我先从“英雄”入手,再讲英雄的具体表现,然后讲成为英雄的原因。这种教路,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题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序教法。科学变通教材方法很多,“变序”教法只是其中之一。
  而对于知识规律部分的内容,学生能看懂文字意义,但理解起来又较枯燥。我便采用讨论课的形式,设计几个问题,如:(1)你能否理解这些知识?举例说明。(2)你怎样记住这些知识?先分组讨论,做好讨论记录,然后各讨论组推荐代表或典型上台做全班交流。这校,打破了原有的座位格局和一般的教学程序,课堂气氛宽松、自由、活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人人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知识,记住了知识,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避免了枯燥的“填鸭式”教学。
  除抓教材特点,变更教学方法而外,教师还要注意在一堂课的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课始引发兴趣”,“课中循循善诱”,“课末余趣回荡”。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变苦学为乐学,在乐学的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录音、视频、图片、实物等或运用角色模拟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实,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大教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者要凭借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文章虽然言情并茂,情真意切,但所涉及的时代感背景距今较远,学生难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于是,我就借助激烈的战斗的音响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接着又投影了“黄继光堵枪口”的彩色大幅画面,引导学生入境,最后配以自己动情的讲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进而受到英雄人物的精神熏陶。
  再如,教学《狼和小羊》这类寓意深刻的课文时,我做了一只狼和一只羊的面具,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成“狼”和“羊”,按课文内容进行表演:“狼”呲着牙,咧着嘴,凶猛地扑向温顺的“羊”。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感兴趣,还培养了学生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入其境”,而后“知其乐”,进而“悟其神”。
  三、感情朗读,“激情引趣”
  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会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美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感情浓厚的抒情散文,就应该通过朗读启开学生感情的闸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时给它个委婉。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那悲壮的场面,感知人民群众怀念、悲痛思想感情。
  除教给方法外,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教师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这个媒体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范读,除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有表情、高质量的朗读把教师这个个体的情感 体验表现出来,继而感染学生。我在读《桂林山水甲天下》,当读“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时,我读得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用心。那醉人的绿呀,是多么可爱、湿润,似乎轻轻一碰便会玷污她的可爱、纯净。我的有感情地朗读深深感染了每个学生,甚至有些平时不爱学语文的学生也拿起了语文课本来读,并读得那么投入。
  四、巧妙设问,“激情引趣”
  巧设问题情境是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问得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善于把握发问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践证明,在能引起学生惊讶时以及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发问效果最佳。因此,教师发问一定要选准时机当问则问,不问则止。其次是善于选择发问方式。如果说所提问题能引起大多数学生思考,则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问;如果要激励学生透彻理解,可采用反问方式;还可让学生针对疑难发问。第三是要善于把握问题的质量、数量和深度。
  因此,教师要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探索,情节开思维的翅膀,激发真正内驱力。如《滥竽充数》一课,当学生明白了寓意,评价了南郭先生其人后,笔者问道:“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混不下去只好逃走,那逃走之后会去干什么呢?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由的想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人跃跃欲试,大有一吐为快的势头,这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这时让学生写,则是水到渠成,再不会为写作而苦恼了。这样做不仅丰富了阅读课文的内涵,还加强了作文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设问要把握好难度,让学生既不能轻而易就能解决,又不至于劳而无功,望梅止渴,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怎样,都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大放异彩,才会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标签:浅谈 语文 激情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