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高职《大学语文》考试方式创新与实践_大学语文高职版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大学语文》是很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块“鸡肋”。课程考核方式的不恰当与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是造成课程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考核方式迫在眉睫。笔者在持续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行之有效的“三三”评价体系,力求实现“三原则”与“三结合”。这一模式为课程建设乃至学生专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 考试方式;创新与实践;“三三”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53-02
  提高《大学语文》,很多高职院校都感到头疼:舍之,觉得忽视了人文底蕴的熏陶是一种“急功近利”;取之,又觉得它冲击或占用了了“技能”培养的有限资源。因此,《大学语文》就成了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块“鸡肋”。
  究其原因,说法众多【1】。尽管这些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与依据,但是笔者在10多年的高职《大学语文》授课实践中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课程定位的不准确、目标的不明晰、内容的不实用等等及由此带来的考核评价不合理是造成课程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如果对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却势必会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因此,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考核方式迫在眉睫。基于此,笔者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传统的考核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大学语文》,大都沿用了本科院校的考核方式:写一篇论文。部分认真一点的教师或院校则会拟制一份试卷,涉及文学常识、阅读、写作等,常采用选择、填空、主观描述或写作等题型,学生成绩主要依据卷面分数。还有的部分院校,针对高职生源的特点将学生平时的上课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等都纳入了考核体系中来,甚至在期中加入随堂写作模块,强调了过程考核。
  客观来讲,这些考核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与高中语文考核的区别。但就高职层次而言,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考核形式单一。一张试卷或是卷面考试加上期中的应试写作,容易造就应试机器,造成学生只懂死背书,不晓得灵活运用。而且无法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的学懂学透,是否能够应付实际的需求。
  2、考查点有限。期中写作考查重点在写,对听、说、读三个方面不太重视,忽视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期末考试主要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 职业素养的培养。
  3、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一人说了算,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服务专业意识不强。未能紧扣专业需求,没有发挥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作用,未能促使公共基础课教育与专业课的衔接、与职业的接轨,对学生就业和专业学习影响不大。
  5、与课程建设不协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或正在实施改革,很多院校已经尝试在传统的“文学阅读”之外引入“应用写作”甚至口语表达。【2】“知识+阅读+写作”的教学内容模块决定了课程的考核目标也应该实行“三位一体”。
  6、评分标准需要进一步量化。具体评分标准不明确,教师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感觉给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与不客观。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课程的“无用”、学生的厌学乃至教师的无奈。
  二、改革思路
  对此,笔者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三原则”与“三结合”。
  (一)三原则
  1、基础性。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主要围绕语言文字、阅读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方向展开。――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为这奠定基础。
  2、综合性。高职《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本科,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中许多篇目本身也是集文、史、哲及艺术甚至科学于一身,而且高职学生要想实现“高素质”也应该注意多方面素养的汲取。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该覆盖面广泛一点,强调广泛的素养,不应有所偏废。
  3、服务性。高职《大学语文》的考核不应该仅仅是“考核”,更多的应该是借助于考核督促学生专业能力乃至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围绕学生的职业展开,为他们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乃至于就业提供服务。
  (二)三结合
  1、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旨在实现全过程考核。着眼平时督促、中期考查和终期考核的有机结合。而且平时的考查范围应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出勤、作业和上课参与度,还应该包括专题活动的参与及自学拓展情况等。
  2、听读与说写相结合。旨在实现全能力、全方位考核。如期中考查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要求写作,还要求学生当众发表演说。传统的专题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改革应拓宽考查要点,注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期末考核尽管还是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但是考核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包括所授课程,还包括指定自学内容和少部分拓展题。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旨在实现全员考核。无论是平时成绩的核定还是期中考查,打破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采用“师考生”与“生考生”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由教师核定基准分,然后定期、适时向学生公布,由学生本人或其他学生提出更正,或增加或削减。期中考查则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评价团,现场亮分,采用平均分。
  三、具体实施
  (一)考核方式――“三三模式”
  改变之前的一张试卷说了算或考查点偏少的考试方式,采用“三三”考试模式。即,平时、期中与期末三者相结合,每个环节包含三个考查点。具体见表格1《大学语文成绩构成表》。其中:
  平时考查项目包括出勤与作业、上课抽查与活动参与、实践与拓展学习(如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相关的征文、诵读、演讲、阅读等活动)参与度。每项10分,总分30分。“实践与拓展”需要提交相应支撑材料,如获奖证书复印件、讲座入场券、心得体会等等。形式可多样化。期中、期末各采分一次。
  期中考查,要求学生围绕专业搜集材料、处理材料并根据材料及专业写作,然后当众发表演讲,由师生当场亮分,采用平均分。考查点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分别为10分,总分30分。学生必须在写作、演讲前,阅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方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及要求。学生需要将所搜集材料整理并适时上交。
  期末测试涉及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分值比例分别为:20%、30%和50%。值得注意的是该测试不仅考查传统的文学知识,而且写作部分引入应用写作,紧密结合职业需求。
  表格1:《大学语文成绩构成表》
  (二)评价标准
  具体见下页中表格1《〈大学语文〉评分细则》。
  四、实践成果
  该项改革与创新已经在应天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17个文科专业和部分艺术专业的语言文化课程教学考核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反响非常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应用成果主要表现为:
  1、实践、检验课程建设理念
  高职《大学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打破文学鉴赏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忽视文学阅读的前提下走向与更实用的写作、口头表达的兼容。这种“三三制”考核模式能很好地实践与检验课程建设的理念实施的效果。
  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权,充分发挥个体特长
  通过阶段考核,不仅促使学生自我检测并发现问题,而且能使学生进行合理
  表格1:《大学语文》评分细则
  科学的自我定位,明确个体特长,学以致用。这样既能避免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客观定位自我,实现职业生涯良好开端。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增强学习兴趣和就业信心。
  3、有效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促使基础教学与职业之间的接轨
  无论是平时还是期中、期末考核,在坚持人文性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专业展开:根据专业确立课堂活动环节,根据专业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根据专业确立写
  作主题并发表演讲,根据专业写作应用文书等,真正促使学生因为本课堂的学习去了解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等情况,从而为本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4、奠定终身教育基础,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考核方式强调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的提高和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的养成。而这是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转换职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求。
  考核不是目的,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也不是目的,考试改革只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大学语文》考核方式的改革既是检验和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获得新生的力量之源。因此,积极有效推进考试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良好的学风的形成,是为人师表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释:
  【1】原因众多,譬如历史上重理轻文的定式思维、习惯认识上无师自通的错误导向、当代社会功利倾向的现实选择、英语霸权地位挤压下的恶果、教学内容空乏、教材改革滞后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负面效应等等。
  【2】外研社、中国铁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分别编写的《新编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类似“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学以致用”的编写原则,采用“阅读+写作”或“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的模式。这些教材的广泛使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改革理念的存在与实行。

标签:高职 大学语文 实践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