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唐守正,编织数学林业缘,愿见绿色满人间] 笑缘林业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唐守正是我国著名的森林经理学家、林业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参事、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获得“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林业重大贡献奖”、多项荣誉称号。
  虽然唐守正在事业上如此辉煌,但在生活中他却特别低调。他是一个特别能吃苦、永远埋头做学问的人。如果你在喧闹的街道上与他擦肩而过,一定不会猜到这位看似普通的长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森林经理和林业统计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一位曾经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杰出学者。
  在一个初春的午后,记者来到香山附近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独家采访了唐守正院士。记者面前的唐守正慈眉善目、和蔼可亲,面对记者,他侃侃而谈。他说终身与森林资源打交道是他当年始料未及的,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多年来,他不断学习数学,用数学方法解决了一个个林学难题,用数学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林学彩虹。最终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上绽放光彩。
  当年阴差阳错学了林业
  唐守正是湖南省邵东县人。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幻想成为一个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最崇拜爱因斯坦。中学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都很好,出于对物理的偏爱,在1959年高考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可是,尽管他的成绩高出了北京市平均分的一半,仍然没能如愿走入心仪的学府,唯一的原因就是家庭出身问题。
  上天总算还有一点怜悯之心,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向唐守正敞开了另一扇窗。当时,北京林学院(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从北京市的落榜生中招收了30名成绩非常好的优秀学生,而唐守正就在这30人之列。
  虽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唐守正当时觉得眼前的选择与梦想相差太远,他也曾经在读与不读之间犹豫徘徊,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他还是走进了北京林学院。
  虽然学的是林学专业,但他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和执著,大学期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自学数学上,在数学的王国里,他乐此不疲。为了学习数学,他争分夺秒,不愿意浪费一点时间。
  在数学启蒙老师符伍儒的帮助下,他学习了统计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在毕业论文中,他把学到的数学方法用于林木生长量估计,得到了导师的好评。虽然他已经开始在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林学问题,但当时的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数学对于林学的重要。
  1963年,唐守正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了林业部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现在的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5年。
  调查队的主要工作是实地调查森林的数量、林木生长及区划等。十几年间,他走遍了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大兴安岭、长白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曾经组织人员开发大兴安岭,但是限于技术的原因,未能实现。到了60年代,国家再次组织开发。当时的大兴安岭还是一片人烟罕至的处女地,加格达奇只有几十个帐篷。唐守正作为第一批进入大兴安岭的考察人员,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由于东北地区的寒冷,考察都是在夏秋季节进行的,每年的5月份,唐守正和队员们进入山里调查,一呆就是半年的时间,一直到下雪前才能出山。
  在外出调查期间,随着调查工作开展,唐守正和队员们每隔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要进行一次移营,没有其他的运输工具,营地的迁移完全靠人力来背。
  深山老林里的15年实地工作,使唐守正对以前在课本中学到的林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林业的实际情况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林区艰苦工作环境中,唐守正仍然坚持学习数学,因为他已经渐渐地感觉到从事林业工作,数学一定会派上大用场。
  北师大圆他数学梦
  1978年,对于唐守正来说,是他生命的一次转折,因为这一年,他离开了东北,回到北京,圆了自己的数学梦,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1978年,是文革后我国恢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第一年。唐守正清楚地记得,当时是春天的一个早晨,他正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当听到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的年龄放宽到38岁时,心情十分激动。他当时37岁,刚好在国家规定的年龄之内,虽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他一直不忘自己的数学梦想,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去试一试。
  唐守正当时报考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由于一直以来都在坚持学习数学,所以考试结束后,成绩倒并不是他最担心的事情。但当时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学生大多是师大的校友,他们都是“科班”出身,而自己却是一个既无数学学历,又无关系门路的“无名小卒”,他为此一直很担心,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的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他曾经在 《师大圆我学习之梦》中这样写道:“接到师大的录取通知书,使我解除了一切怀疑,感到师大没有偏见,真正是按政策择优录取,不拘一格选人才。”
  在北京师范大学,唐守正师从严士健教授,而严士健教授曾经受过华罗庚先生的指点。在严士健教授的教导下,唐守正不断取得进步。1980年,我国首次农林高校数学教学研讨会举行,会议聘请严士健教授作学术报告,严士健教授却把这次机会让给了唐守正,唐守正查阅了大量文献,做了题为《随机过程在群体生态学中的应用》的报告,获得好评,这也是唐守正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硕士毕业以后,唐守正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院继续从事林业科研工作。严士健教授知道唐守正对数学有着独特的爱好,一直很关心他继续学习的事情,严先生打电话给唐守正,希望他继续完成博士学习,还帮他办理好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一切手续,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而且,在那个时候,作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名额有限,一般的单位都愿意把有限的名额留给自己,不愿意为别的单位培养。遇到严士健教授,唐守正是幸运的。
  唐守正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严士健又推荐他到加拿大新布瑞斯克州立大学作博士后。唐守正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在加拿大的博士后学者。在国外的学习期间,他了解到了林业统计学在国际上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也看到了中国林业工作者在应用概率统计方面的差距。
  用数学方法解决林学问题
  唐守正长期从事森林调查,森林经理,森林数学及计算机数学模型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研究,著述颇多。他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数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在上世纪70年代,唐守正设计了基于遥感资料的数量化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证明了轮尺测树各向直径平均值等于围尺测径值。提出了研究林业问题一些数学方法,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资源预测系统,并做出了首次全国用材林资源发展趋势的预测。80年代中期以后,唐守正提出预测大面积森林资源动态的广林龄转移矩阵模型,推导出同龄纯林自稀疏方程式,根据模型相容性原理提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导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与单木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动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定量评价经营措施的方法等,把这些理论用于人工林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领导完成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90年代以后,他提出用度量误差模型解决具有反馈作用的生态联立模型的数学方法。在这些工作中,“全国用材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研究”获1986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获1988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林业中的应用及IBM-PC系列程序的研究”,获1991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人工林集约经营管理技术研究”,获1995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由于唐守正勤于实践、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在林业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个人也因此而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连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被国家4部委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国家林业局“林业重大贡献奖”。2005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身为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森林经理与林业统计研究室主任、博导的唐守正知道,科研重要,培养人才同样重要,甚至比科研更重要。因此,唐守正现在将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培养人才上。作为博士生导师,唐守正要求研究生:首先要认真负责,在学校考90分是好成绩,实际工作中却不行,要求一个数都不能错,搞任何研究,都要认真负责。
  唐守正说他5年以前就不当负责人了,他现在基本上当顾问,让年轻人上。现在他主要带研究生,每年还要出去调研考察。唐守正非常关注我国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天然林的经营问题,他说森林不仅要保护,还要利用,要在保护中利用。
  当记者问及中国的森林状态何时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时,唐院士干脆地回答道,还需要100多年。看到记者有些惊讶的神色,唐院士开始耐心地讲解中国的环境以及森林资源目前的状况。从他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经过多年的治理与建设,中国的森林资源状况确实有了一些改善,到2009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20%。但是,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个数字并不能反映中国森林的全面状态,因为要说明森林的状态,除了森林数量外,还有森林质量和森林环境。首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不是很理想的。在中国西部地区,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方大致占国土面积的40%。这些地方除了河流和湖泊附近的绿洲外,基本不适于森林生长。适于森林生长的地区大约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多,按照唐院士的话说,“这是老天爷留给我们的条件。由于森林长期的失于管理和破坏,在适合森林生长的地方,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约欧洲森林平均蓄积的40%。培育和恢复我国的森林资源是历史留给我们以及下一代的责任。”
  夫人是他最好助手
  唐守正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唐守正的爱人李希菲是他大学同学,虽然当年不是同班,但却是学一个专业。毕业后,李希菲也和他一起分到了林业部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现在的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后来,两个人在工作中发展成为恋爱关系。唐守正说,她是女子小队长,野外工作特别艰苦,但是她和男人们一起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后来他们有了3个儿子,他来北京读研究生的那几年,她更是一个人又照顾家又要工作,真的特别不容易。
  1981年,硕士毕业以后,唐守正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院继续从事林业科研工作,妻子和孩子也从吉林来到了北京落户。
  唐守正说他的夫人李希菲是他最好的助手,现在她是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研究员。唐守正说他很多项工作都有夫人参与的。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得奖项目,都有夫人参加。
  2000年,中国林科院授予李希菲、唐守正等21户家庭为“恩爱夫妻、文明家庭”称号。2001年,他的家庭再次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妇委会授予的“五好家庭”称号。虽然家务和工作很繁忙和劳累,但唐守正夫妇互敬互爱,相敬如宾,他们的三个儿子也都学有所长。
  谈起教育儿子的成功之道,唐守正说:“望子成龙,一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兴趣,不去死管他,不知他到底适合干什么反倒不好。二是经常给他出一个小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非常重要,外国人比中国人做得好,他们经常给孩子建议。我不希望孩子考试考得特别好,但他一定得要有特长。”
  记者问唐院士:“您能不能把您一生的经历还有您从事科学研究的感受,可以用几句话简单的概括一下,给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给一些提示和建议,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唐守正说:“第一个,你要有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个,认认真真的打好基础,第三,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对于年轻人,唐守正的忠告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说,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事实上,对于这点来说,唐守正院士就是一个现实的典范,他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

标签:满人 林业 编织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