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艰辛的耕耘,,,,不懈的追求|艰辛耕耘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名编名刊名人》一书是河南大学宋应离教授经广泛阅读、多方查询、慎加筛选,历时6年艰辛耕耘所得。全书共60万字,近日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了《科学》《中国妇女》《人民文学》《北京大学学报》《新华文摘》《文史知识》等22家知名刊物,结合与刊物相关的名编、名人的回忆、评价,按创刊时间顺序分别进行介绍。这是宋应离教授继《中国大学学报简史》《中国期刊发展史》两部通史类著作之后,又从期刊个案历史研究角度出发的创新之作。吴道弘先生为其题词:“解读期刊功能新视角,探讨办好期刊新途径”。通读之后,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史海钩沉、真切可信。再现历史,贵在一个“真”字。该书选取的22种名刊,每一种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如何真实可信地再现刊物历史,是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刊以人维新”,名刊的造就离不开名编与名人的支撑。名编、名人对刊物的回顾与评价,不仅有助于梳理刊物历史,更能够提升史料的生命力和可信度。宋应离教授从这个角度出发,重视发挥名人效应,经过披沙拣金,选出一系列后人研究论述和相关回忆文章,以全文收录和“编者、作者、读者评论(摘编)”的形式,基本勾勒出刊物创办和发展的轨迹,其中包括刊物创办的历史背景、办刊宗旨、发展历程、办刊经验和社会影响等。
  主编是刊物的首脑,是一刊之帅。刊物如何创办和发展,主编是最有资格的发言人。书中每一刊都选取了刊物主编的回忆性文章。如张孟闻的《〈科学〉的前三十年》、邢方群的《主编〈中国青年〉十年的杂忆》、陈原的《〈读书〉起步那几年:深层记忆里抹不去的人和事》等,提供了大量真切可信的一手材料,再现了刊物发展历程中某一阶段的真实情况。同时,《名刊名编名人》一书还选摘了与刊物结下情缘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的评价与回忆性文章,如胡绳的《我和叶圣陶老人与〈中学生〉》、苏叔阳的《〈收获〉杂志是我的老师》、刘心武的《却嫌脂粉污颜色:话说〈当代〉杂志》等,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刊物的地位、价值和社会功能,也从不同角度为描摹刊物的发展历史添上了丰满的一笔。
  第二,理论升华、经验实用。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历史如同时间的仓库,只有经过理论的照耀,废弃的杂料才会有序排列、宝石般熠熠生辉。宋应离教授并没有将眼光仅仅停留于对史料的剪裁编构上,而是着眼于为现代新刊提供经世致用的建议。因此,该书材料的选取重视理论的升华,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刊物主编办刊心得的体现。
  全书最为突出的理论思想是对编者、作者、读者与刊物关系的论述。这在介绍《复旦学报》时,符学博撰写的《学术为本,反映时代精神》一文中论述得最为全面。文中谈到:“办好学术期刊要有三个群体:编者、作者、读者。按构成人数依次是小、中、大。当然,这个区分也是相对的,尤其是作者和读者,是互换的。编者群体即编辑部,是办刊的核心,期刊的制作者,期刊成败优劣的关键。作者群体为期刊提供稿源,是办好期刊的基础,没有这个群体,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群体是期刊创办制作的依据,是期刊得以立足之地。”不仅是学术期刊,对于其他期刊亦是如此。这一思想贯穿全书,或展开论述,或各有偏重,突出强调了办刊要处理好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办刊宗旨、选择稿件、语言风格、刊物创新等方面书中也多有论述,思想的闪光点频现,让人大有一书在手,良师俱获之感。另外,每章之后都附有“相关链接”一栏,将目前国内已公开发表的研究刊物部分篇目按发表时间先后一一列入,便于期刊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把握期刊全貌。
  第三,雅俗共赏、可读性强。虽然《名刊名编名人》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学术性著作,但因其研究对象为期刊个案,涉及人物、事例丰富,读来并不枯燥,甚至读后有“余音绕梁”之感。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跃然眼前,回味无穷。
  有的读来激励人心,例如报刊界的“拼命三郎”邵守义,创办《演讲与口才》之初,为组好试刊号,7天时间跑了北京、上海、南京、苏州、镇江5个城市,脚扭伤了都顾不得歇一下,为卖出刊物,将几百本杂志驮在肩上,先下北京,再下南京,一路推销过去,像个小贩一样,在大学食堂门口高声叫卖,赔了本儿也不气馁,从头再来,终获成功,办刊的艰难从中也可窥见一斑。有的读后趣味盎然,《科学》杂志社的社友之间以打油诗约稿和回信,杨杏佛请在哈佛大学的胡明复催促赵元任为月刊寄稿,信这样写道:“自从老胡去,这城天气凉。新屋有风阁,清福过帝王。境闲心不闲,手忙脚更忙。为我告夫子,《科学》要文章。”而赵元任在寄出稿件的同时也以此形式回诗一首,生动地反映了社友之间的友情和为《科学》杂志奔忙的情趣。
  除此之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王炳照教授“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收获》杂志从不刊登商业广告,不搞有偿报告文学的气魄,《科学》杂志对自学青年华罗庚的扶持和帮助,《当代》主编秦兆阳对文学新人路遥的发现和培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部期刊史,是刊物构成的历史,说到底也就是编者、读者、作者三维互动的历史。宋应离教授立足这一思想,对22家刊物相关材料进行摘编、选录、打磨,经过艰辛耕耘,为读者奉献出《名刊名编名人》这一创新之作,反映出了一位老编辑家对编辑事业的不懈追求。
  如果从不足的方面挑剔的话,首先是科技期刊选录太少,只有《科学》一种,分量不足。第二就是没有将重要的规律、现象作专题论述,而是分散在各篇各章之中,不免让人遗憾。
  
  (《名刊名编名人》,宋应离编撰,大象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定价69.0元,547页)
  
  (收稿日期:2011-12 - 05)
  [作者简介] 王蒙,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生。

标签:耕耘 不懈 艰辛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