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标语 > 正文

朱敏 本刊执行总编朱敏对话全国政协委员马蔚华:寻找基业长青的管理之道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是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高悬头顶的灿烂星空和深居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话,是马蔚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指引。
  马蔚华,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被视为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通常而言,在人们印象中,银行家或金融家似乎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但马蔚华凭借自己招牌式的笑容和谦逊,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明星。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他被评为深圳“十大创新人物”。
  “鸟在笼中,关羽不能张飞;人在世上,八戒尚需悟空。”这是马蔚华颇为青睐的一副对联。在他看来,“关羽不能张飞”,是说如果不把一些权力下放,他们就被束缚了翅膀难以“张飞”;而下放权力后如何行为?“八戒尚需悟空”,“八戒”是指各种必要的制度,“悟空”可以理解为招行的风险文化,文化深入人心了,制度也就能有效地执行。
  多么有智慧的理解。在与之面对面交流的一个半小时里,类似的智慧时有闪现,令人折服。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转型
  朱敏:“不知宏观者无以谋微观,不知未来者无以谋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谋中国。”这是您的经典格言,容易让人联想到类似的道理: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您能否用一句话对世界和中国的形势进行研判?
  马蔚华:目前,国际风云动荡不定,欧债危机还在蔓延,整个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世界政治、经济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中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建设、推动公民社会等一系列的艰巨任务。我想,这就是世界和中国所面临的基本形势。
  朱敏:在全球经济复苏受阻和欧债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难独善其身。我们是否又面临着一个冬天?
  马蔚华:“冬天”的迹象,既表现在欧美经济复苏疲软导致中国出口增长面临挑战,还表现在危机蔓延会影响国内的投资信心,从而抑制投资的扩张,以及库存的增加;既表现在由于热钱有可能大进大出,从而加大国内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又表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加剧震荡对中国外汇储备和海外投资造成冲击等等。
  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以后还能不能延续前30年的高速增长态势?我认为不可能了。这不仅是因为过去长期支持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支持出口增长的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少,也不仅是因为长期以来的高投资高储蓄率将要出现历史的拐点,还因为过去支撑我们高速增长的资源、能源、土地、环境都已经不堪重负。从欧债危机蔓延情况来看,中国净出口的周期性回落也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未来“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重速度、重大项目、重规模转到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我觉得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朱敏:当国内经济转型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难度可想而知,进退两难。
  马蔚华: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高速度,2000年以来,银行贷款的年均增长率接近20%。但要实现经济转型,就必须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当降下来。大家开车走弯路的时候要踩刹车降一下速度,否则就要出去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保证转型的顺利推进,就要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尽管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可能出现一些波动、出现一些变化,甚至出现一个速度的延缓下降,我觉得也是比较正常的。
  朱敏:最近有一个比较悲观的预测,彭博社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在彭博对1097名投资者进行的季度调查中,61%的受访者预计:到2016年底,中国金融业会发生崩溃。您对类似唱空中国的论调如何看?
  马蔚华:我最近一直在与美国商界人士进行交流,以前中国并不怎么样的时候,美国认为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在出了一点情况,有些人又对中国经济很悲观,我是做银行的都觉得很惊奇:怎么就要崩溃了?我看不出这种迹象。所以,关键是我们自己要理性,要有信心。在别人说好、捧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清醒,要看到自身的差距;在别人唱空的时候,我们也要理性对待自己。危机就是信心的崩溃,面对严冬,我们首先要有信心。
  因此,对于未来,第一是要乐观,悲观会影响市场;对于眼前,则要审慎地推动,积极地推进变革,不转型就没出路了。转型过程中可能有新旧思想和做法的摩擦,无论从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角度,不与时俱进都没有好处,传统的办法难以为继了。
  
  企业家的境界和责任感
  朱敏:如今,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谈论企业的社会责任,谈论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和参与,已有蔚然成风之势。以您的理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马蔚华: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执行官曾说,一个伟大的企业和一个好的企业区别在于,好的企业可以向这个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而伟大的企业除此之外,还竭尽全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所谓变得更美好,其实就是说,每个人要对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向社会献爱心,美好就是世界充满爱。这样的价值观,实际是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已经被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所传承。
  在目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中,中国也越来越接受国际社会的一种价值观,新的商业伦理,所以,社会责任应该是一个新的商业伦理和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这几年成长很快,应该有社会责任这样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就不能和世界上的企业站到一起。
  朱敏:其中可能也有人更多地是本着一种顺势而为的态度,而或许本身并不知道:这种价值观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
  马蔚华:首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理所应当的。企业是在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大的社会环境,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的诚信环境都是企业成长的基础,而不能说光是源于自己的奋斗。所以作为企业,应该回报社会。
  其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明智的。美国权威企业调查组织TCB对463家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作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75%的企业形象得到了明显改善,52%的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20%的企业与客户关系得到了改进,7.2%的企业产品销量得到了增加。这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符合企业自身利益。
  朱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但现实中不乏有些企业因做法不当而遭到质疑。那么,在回报社会方面,企业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好,尤其是避免本末倒置?
  马蔚华:回报社会的方式确实很多,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回馈股东,让客户满意、帮助员工成长。但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尽力为社会做贡献。比如扶贫济困、慈善捐赠、关心公益事业,而且要主动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为环保产业提供绿色信贷等等。
  当然,企业回报社会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方式背后的精神指引更不可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是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高悬头顶的灿烂星空和深居内心的道德法则。这应当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指引。
  朱敏:在公益界,我们常常能看到您活跃的身影。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银行家或企业管理者,这是一种精神品质的标志吗?
  马蔚华:我从内心深处认为,做企业,不仅是你如何做好产品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企业家的品质和内涵。但这些不是能在书本上学到的,必须要全方位地和外界打交道,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问题和学习。而公益事业不光是思想层面的境界标志,还是整个企业家,不管是业务、精神生活,还是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圈子。
  朱敏:我们知道,您是阿拉善生态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其首届监事长。对于类似阿拉善这样由一批有情怀的企业家发起创立的公益组织,您有何评价?
  马蔚华:如果站在外面看阿拉善,它这七年还是不容易的,取得了很大成绩。阿拉善代表了中国企业家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们伟大的风格――不光企业做得好,社会责任也做得好。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企业家越来越成熟,不仅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社会洞察能力,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不断给中国经济注入活力,而且他们也是非常有社会责任的团体。和国外的企业相比,他们在这一方面毫不逊色,这是不断成长、不断丰富、不断成熟的过程。
  阿拉善是一种行动,它向国外昭示:中国企业家是有责任感的,特别是中国民营企业家,这是一个健康向上的、让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不断成熟,即便有一些缺陷,那也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做慈善也没有经验,但大家有一颗心,可能走一些弯路,但在我看来正在逐渐成熟。他们对参与的公益项目的坚持与执着,这种热心是非常宝贵的。
  
  必须学会在大海里游泳
  朱敏:改革与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过去三十年的进步动力,今后依然如此。在此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究竟产生多大影响?
  马蔚华:中国由于国际化程度低,持有的国外债券要少,参与的国外交易要少,所以侥幸在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冲击较小。我们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方面,比如出口;另外欧美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我们的货币有影响,特别是主权债务会导致市场的信心受损,这些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要吸取教训。等我们国际化以后,这种市场的动荡、危机的周期都是不可避免的,下一次我们就能应对。
  同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总结教训,减小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内有那么大的内需市场,又是发展中国家,未来二三十年还是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率是70%,中国还不到50%,又处于工业化中期,西部还有市场。特别是消费观的变化,一方面会减少储蓄率,另一方面会增加市场的内需力量。我觉得,消费观的改变对中国是很大的一个动力,尤其是年轻人。
  朱敏:包括消费观在内的现代观念普及,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性变量,而这无疑又得益于国际化。可否谈谈您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解?
  马蔚华:国际化是一个趋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子越来越大,包括金融危机的时候,走出去的步伐也没有停滞,中国近年来的对外投资年均增长都在60%以上。你的客户走出去了,银行的金融服务也要跟上,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再加上中国开放后,别人进来了,你也要走出去。
  国际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即使你不走出去,你的行为也发生变化,因为开放以后,中国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很多游戏规则是国际化的。什么叫走出去?你本身已经走出来了,离开了原有的约束条件。国际化是一个大概念,能跻身国际、按照国际的游戏规则,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中运营,这就是国际化。所以,一个是客户走出去,一个是中国市场本身的国际化。
  但现在大家对国际化的理解,就是到国外去并购,去合资,银行出去开分行。其实这只是通常的步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的损失很小,尽管如此,并不表示我们风险管理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下海去游泳。不下海不会被淹死,但也永远学不会游泳。到大海里去游泳,是国际化征途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其中,管理的国际化尤为重要。(编者注:以下内容为马蔚华深入阐述他对管理国际化与企业基业长青的独到理解)
  
  和平崛起需要长青企业
  造就一大批基业长青的企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这种需求已经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整个社会都感受到这种需求短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在经济实力、政治实力乃至军事实力等诸多方面,但最终要归结为企业实力的竞争。当我们评估综合国力,进行资源统计,规划发展战略时,都必须把拥有多少世界级企业作为一个重要条件。一个不能产生世界级企业的民族是贫乏的民族,一个不能让全球分享自己产品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世界级企业和它所创造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和服务,是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赖以传遍世界的最有效的载体。综观全球,世界级企业通常是指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是指那些构成现代商业社会中坚力量的企业。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批实力强大、发展持久的基业长青的企业来支持。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河中,企业的生死盛衰、分化重组本来就是一道历史风景线。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提供的数据,美国大约有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但是,大浪淘沙,总有一些企业长盛不衰。比如,美国管理学家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列举的美国运通公司、波音公司、花旗银行、沃尔玛等18家公司,都历百年而不衰。相对而言,中国企业的寿命要短得多,虽然也产生了少数百年企业,但如果把它们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比较,这些凤毛麟角的百年老店主要表现为时间概念,它们的规模和实力与国际上许多基业长青的公司还差距很大。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诸如三株、德隆等显赫一时的新贵企业频频败走麦城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如何锻造中国企业发展的持久力,如何平衡走稳与走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造就基业长青企业,提升中国国际竞争能力,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必然要求。
  
  管理国际化助基业长青
  毋庸置疑,实现基业常青,打造“百年老店”,是中外企业梦寐以求、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建立企业风范,造就行业典范,更是企业家们的毕生追求。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企业做得更长久?怎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真正实现“基业长青”?《基业长青》一书试图揭示其中的秘诀。该书提出了企业成长的12个迷思,也提出成功的公司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要保存核心价值观、要具有严谨的企业文化、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不断淘汰自身的弱点、保留竞争优势并付诸行动、要自行培养经理人及优秀的团队,更归纳出“做造钟师,而非报时人”、“拥护兼容并蓄的融合法”、“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追求持续一贯的协调一致”等四大努力方向。这些睿智和灼见,既是当今世界上那些基业长青企业的长生秘诀,也是每一个追求基业长青企业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尽管我们的成长与发展面临着特殊的制度基础、体制条件、法律框架、人文环境,我们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但我们也有企业成长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必须向国外基业长青企业学习,只有将它们的长处内化成我们的资源,通过快速而有效的执行力,我们才会拥有实现基业长青的机会。
  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约中国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瓶颈”。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无论置身于本土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直接进行着国际化经营和国际化竞争。一位菲律宾企业家曾经说过:“世界迟早会向你走来。在当今的全球市场中,你不用出门就能体验到国际竞争的残酷。”
  因此,无论是在本土经营的企业,还是跨国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迅速提高自己的国际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只有自觉接受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约束,主动地与国际接轨,才能够确立自己应有的市场地位,也只有通过国际化发展,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洗礼和锤炼,才有可能实现基业长青。
  企业国际化的内容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既包括机构国际化、业务国际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也包括股权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是管理的国际化,没有管理的国际化,其他任何国际化都不可能实现。
  第一,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管理之于企业,犹如万丈高楼之地基,是企业从事任何商业活动的基础,也是竞争功力的最后底线。管理素质高的企业不仅能够在经营环境好的情况下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关键是能够在身处逆境时成功摆脱困境。而管理素质低的企业,就象墙头芦苇,遇到风吹草动就东倒西歪,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应对乏术,最终只能黯然退出。国内的德隆,国外的安然、世通等企业的泯灭都反证了管理的重要性。对企业来说,“最困难、最崇高的任务是搞好管理。第一是管理,第二是管理,第三还是管理。”事实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优秀企业最大的差距,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差距,而主要是管理上的差距。我们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长期封闭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中国式管理”已不可能造就全球化时代基业长青的企业。
  第二,管理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在传统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国内企业运营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具有单一性和可预测性,国际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相对较弱,凭借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我们同样可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半径超越了国界,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本国属于合法的事情,在他国就可能违法。而且,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国际化如何才能实现稳健、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由严谨、科学的国际化管理来保证。否则,即使走出了国门,也会因为管理滞后,要么经营上出现严重问题,像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一样;要么水土不服,惨淡经营,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第三,管理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的保障。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管理的竞争。无论是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还是价格的竞争,竞争能力的高低都有赖于一种能够支持不断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支持和保障。海尔的产品和服务为什么有竞争力,靠的就是规范化的管理。海尔经过多年经验总结提炼出了“OEC管理模式”,这种方法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促使企业、企业的每个员工以及各项工作都步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这种精细化、规范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方式,为海尔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管理国际化的突破
  管理国际化标志着一个新管理时代的开始和一种新管理模式的出现,它对每一管理要素都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进行创新。基于国内企业管理的现状,我们必须首先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规则等方面进行突破。
  ――创新管理理念,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要实现基业长青,必须从理念和核心价值出发。黑格尔认为理念产生物质,这被称为唯心主义。但是,理念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经营管理理念、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众所周知,研发一个新产品可以领先六个月,创新一个流程可以领先18个月,而只有理念和文化一流的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领先。因为,一流的理念和文化可以造就一流的组织,一流的组织可以吸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可以创新出一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企业只有步入这种良性循环,才能稳健持续地走好每一步,最终实现基业长青。创新管理理念,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确定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同时,要大力宣扬这些理念,使之转化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近几年来,招商银行在积极向国外优秀银行学习的同时,十分重视自身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系统地提出和大力倡导了以“因势而变”、“因您而变”和“坚持一个思想、保持三个理性、把握五个关系”为主体的经营管理理念体系。目前,这些经营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已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在提高资产质量,增进服务效率,有效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适应国际化的经营环境,积极进行企业组织架构变革。
  在商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扩展、信息技术进步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变革,企业的组织制度由最初的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逐步演进,企业的组织形态逐步由手工作坊发展到工厂制度,再到股份公司乃至跨国公司,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逐步由垂直的宝塔式的直线制、职能制向横向的扁平化的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演变。企业组织制度、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演变不仅扩大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疆域,而且使财富的创造过程日益完善,经营效率和管理素质不断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是效率的源泉。中国企业要实施国际化战略,就必须主动适应国际化的经营环境,积极打破传统的企业组织制度、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逐步构建起与国际先进企业接轨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体制,通过组织效率的改进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控制管理成本以及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招商银行在已有的国际化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重塑总、分行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将以分行区域管理为主的组织体制逐步转变为既能发挥分行积极性,又能充分整合全行资源优势的扁平化组织体制,逐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分要求的高效率的组织架构。今年,我们开始在个人银行业务组织管理体制上进行事业部制的改革探索,成功后将把事业部制扩展到每一个业务管理条线。
  ――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夯实现代管理的基础。
  管理国际化需要把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国际化管理没有诸如爱国精神、民族意识等资源可用,它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下,我们必须跳出经验管理的窠臼,积极推进科学管理,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理化和工程化,要高起点地引进和应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加快建立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夯实中国企业管理的技术基础,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在推进管理国际化进程中,招商银行非常注重国际先进银行现代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比如,我们引进台湾中国信托银行的管理团队,合作开发信用卡业务;利用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管理技术,合作发展企业年金业务;与全球著名的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法国科法斯集团全面合作,推出了信用评级产品;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公司引进了国际先进财务系统,从穆迪公司和IBM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不是单纯地走技术引进的“洋为中用”道路,而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尊重和遵从国际游戏规则,积极进行战略调整。
  如果说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较少考虑国际惯例,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必须学习、尊重其他国家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必须按国际化的游戏规则来规划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因为,国外的各种法律、政治及经济规则都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以银行业为例,过去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资本观念,几乎不考虑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要求,一些银行即使资本充足率水平很低,也拼命地抢占市场份额,追求资产规模的高速扩张。大多数银行认为,只要有了规模和速度,银行就会有利润。这种不遵循国际游戏规则的做法使中国的银行业付出了惨重代价,导致了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和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
  从国际经验看,资本约束是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强化资本约束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为了在资本约束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招商银行在大力强化资本观念,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分离和计量各类风险的同时,主动进行经营战略调整。
  总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国内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而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又必须首先从管理国际化入手,管理国际化是造就中国基业长青企业的基础和必然途径。
  
  朱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
  
  马蔚华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
  
  1949年6月出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吉林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86 年获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荣誉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招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先后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1月起任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
  
  :马蔚华先生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有何研判?
  :中国目前总的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肯定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也能看到一些提及“预调和微调”的策略,比如之前央行持续提央行准备金,又对保证金纳入了具体准备金的范畴,应该说银行收缩扩张能力受到很大抑制。
  我们想在大的货币政策总的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大的政策不变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现在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很严重存在的。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还没有完全收回来,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缓解目前负利率的情况。当然我觉得我们现在金融市场也发生一种历史转变,完全靠银行满足社会融资的需求这个时代可能将会告别。除了证券市场以外,现在最令人可喜的是,各种各样的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中国第三大融资方式正在风起云涌,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在2012年会不会得到缓解?
  :对此,中国会有比较好的政策支持,各家金融机构也会积极的想办法去解决。因为巴塞尔协议新的资本监管之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已经不只限于响应政府号召的层面,在资本运作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资本是宝贵的,银行必须考虑同样资本消耗能否获得更高回报。我觉得银行也必须能够面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培养自己的风险定价能力。
  所以,银行应该会积极努力,政府也会创造一些条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会在这个层面得到很大支持。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很复杂,尤其在金融危机不断影响加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特别是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还是做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这在成本大量上升、汇率升值的情况下恐怕难以为继。
  
  :怎样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银行在经营和管理风险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引火烧身”,被风险所困,甚至被风险压垮。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根本因素。风险管理也是金融监管的核心内容。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我认为,成熟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之本,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金融竞争,实现持续稳健协调发展的基础。同时,理性地对待市场、同业和自己,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股东客户和员工、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等关系,在商业银行内部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制度是经营效率的源泉,也是管理质量的保障。中国商业银行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必须健全和夯实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石。通过深化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责权利边界,健全短期和长期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动银行上市等措施,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适应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专业化、垂直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以及一系列风险评估、预警、制约、问责等制度和机制。此外,提升和培育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还须建起以多种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标签:之道 基业 本刊 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