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比喻句 > 正文

鸢尾花的比喻句

时间:2017-05-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一语文周练试卷(六)

高一语文周练试卷(六)

包科人:朱一松 编制:崔跃峰 冯建蔚 2013年6月

一、语言表达(3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饿殍/蜉蝣 孝悌/涕零 洿池/跨越戛然而止/弃兵曳甲

B.解释/押解 伺候/伺机 创伤/创造不可估量/量体裁衣

C.镣铐/瞭望 蜕变/兑现 编纂/篡位濒临绝境/捷报频传

D.嫉恨/疾苦 悼念/泥淖 狙击/诅咒激情迸发/齐头并进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雾霭 竟相 祸起萧墙饿殍遍野 豁然开朗

B饿殍 孝悌 虎兕出柙义愤填赝分崩离析

C嫉恨 污蔑 卓有成效坚忍不拔永垂不朽

D诬蔑 诽谤 兴高彩烈言词犀利慢条斯理

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枷锁 诺言骇人听闻 安之若素心急如焚

B天堑 亵渎 息息相关无济于事摇摇欲堕

C赎罪 祟高 大放厥词一帆风顺 不可思议

D瞭望 签暑浅尝辄止 筋疲力尽 无忧无虑

4.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遮天蔽日白头偕老测隐之心忐忑不安

B提心掉胆奋不顾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C高朋满座命途多舛破斧沉舟言简意赅

D画栋珠帘老当益壮东隅已逝各抒己见

5.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A艰苦卓绝充耳不闻置之不理虚无缥缈

B袖手旁观自得其乐不屑一顾扬眉吐气

C迎刃而解兢兢业业天伦之乐耳熟能详

D庸人自扰来龙去脉气状山河同病相怜

6.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慷慨 谛听贤惠敲诈 一柱香

B灌概 幕僚笞刑蜷缩 脚趾头

C驼背 惶恐清澈松弛 乱弹琴

D虐待 脑髓镂刻索链 挖墙角

7.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倒塌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

C.声名不论大小,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百分之九十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

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B.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朝代,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秦王朝到灭亡都没有悟懂

这个真理。

C.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有识之士在悼念乔布斯的同时,也在追问,中国为什么

没有乔布斯?乔布斯可不可以复制?

D.去年以来,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

到了严重干扰。

9.为什么说葛朗台占有金子,却是金钱的奴隶?

10.葛朗台在临死前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简述之。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1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上片。(6分)

13.翻译(10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否则不能记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概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14.名句默写(10分)

(1)且尔言过矣,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5)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7)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0),极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 “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5.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分)

16.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分)?

18.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 (6分)

四、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昙花

无言中

开放最朴素的美丽

不在意

是否有人

在醒着的时候,靠近你

尽管零落,梦中香如故

请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例文分析:

最朴素的绽放

栖身于林林总总的楼宇间,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散发着别样光芒的人。他们或如玫瑰般鲜艳动人,张扬而个性;或如菡萏般亭亭玉立,不乏机警与敏慧;或如寒梅般笑傲风雪,博得众人歌咏。 ②第一段引入自然得体,在“栖身”“穿梭”中看到“别样光芒”的人,用“玫瑰”“菡萏”“寒梅”的三个比喻句通过排比的方式为引出下文的文章中心做好了铺垫。

而我赞赏的却是昙花那最朴素的绽放。她于寂静的夜间无言开放,转瞬即逝,不待人们醒来,却给梦中人留下持久的芬芳。

③第二段直接亮出观点,“而我赞赏的确实昙花那最朴素的绽放”,接着用一句话表述了“朴素”“绽放”的伟大——“给梦中人留下持久的芬芳”。

舒婷是昙花中的一朵。“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圈淡淡的光轮。”她的绽放,让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里燃烧着火一般的期待,“柔软的腰肢”束着古老部落的银饰;她在银声叮当中“倾听被咸涩的海风和潮音所掩盖的年代悠久的颤栗和微语”,她对现代商业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始终不渝地予以关切。她愿做会唱歌的鸢尾花,拒绝“陪伴孤独的吉他,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记忆摩挲灵魂的容器多了一片叶子”,那是她唱的最后的挽歌;在深夜里。她歌唱着昙花最朴素的绽放: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她用笔彩绘出了女性诗歌的春之伊始,纸面上绽放的是日光的朴素与明媚。

④第三段举舒婷例,详写。用舒婷的诗歌,解析舒婷,解析惠安女子,“歌唱着昙花最朴素的绽放: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这一段举例得体,语言优美, 用词恰当,而且开头就说“舒婷是昙花中的一朵”,更是明确自然的写法。

邰丽华是昙花中的一朵。她从不幸的低谷登攀到艺术的巅峰,这是昙花自发芽至绽放的一个过程。昙花的绽放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她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了华丽的奇迹,给我们以心灵震撼。这种朴素的绽放最美。

⑤第四段举邰丽华例,详写。通过写不幸的邰丽华追求艺术从“发芽至绽放”的过程, 表现邰丽华“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证明了“这种朴素的绽放最美”,紧扣中心。开头“邰丽华是昙花中的一朵”,如第三段开头,一脉相承。

我为舒婷的“冷暖自知”而感动,为邰丽华“无声的绝响”而赞叹。昙花丛中还有太多令人惊异的绽放。 ⑥第五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总结舒婷和邰丽华,启下“还有太多令人惊异的绽放”。

作家安意如,不甘平庸,不向残缺的命运低头,在安静的日子里,用修美的文辞再次演绎了古代诗词乐府的深情,使它们拥有了别样的风韵;歌者杨光,眼睛给了他黑暗,他却用声音来寻找光明,最终使生命洋溢出明亮的光彩;武人叶问,不慕名利,用充满力量的双臂抬起中国功夫的牌匾,于淡泊处活出乐观的一生------ ⑦第六段是略写,由点到面,举了三个例子,“安意如”“杨光”“叶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特点,展示人物朴素中“惊异的绽放”,紧扣中心。语言极具概括和深意。比如写杨光,“眼睛给了他黑暗,他却用声音来寻找光明”,化用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极富深意。

他们的生命不能永恒,他们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转瞬,他们在无言中昙花一现,开放出最朴素的美丽,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即使零落,他们的芬芳也会在永恒里弥散------

⑧第七段,总结性议论。写“他们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转瞬,他们在无言中昙花一现,开放出最朴素的美丽”。力扣中心,升华主旨。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了最美丽的生命。

⑨最后一段,用简洁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再扣中心,呼应开始的论点。

篇二:高一语文周练试卷(六)

高一语文周练试卷(六)

包科人:朱一松 编制:崔跃峰 冯建蔚 2013年6月

一、语言表达(3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饿殍/蜉蝣 孝悌/涕零 洿池/跨越戛然而止/弃兵曳甲

B.解释/押解 伺候/伺机 创伤/创造不可估量/量体裁衣

C.镣铐/瞭望 蜕变/兑现 编纂/篡位濒临绝境/捷报频传

D.嫉恨/疾苦 悼念/泥淖 狙击/诅咒激情迸发/齐头并进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

鸢尾花的比喻句

一项:

A雾霭 竟相 祸起萧墙饿殍遍野 豁然开朗

B饿殍 孝悌 虎兕出柙义愤填赝分崩离析

C嫉恨 污蔑 卓有成效坚忍不拔永垂不朽

D诬蔑 诽谤 兴高彩烈言词犀利慢条斯理

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枷锁 诺言骇人听闻 安之若素心急如焚

B天堑 亵渎 息息相关无济于事摇摇欲堕

C赎罪 祟高 大放厥词一帆风顺 不可思议

D瞭望 签暑浅尝辄止 筋疲力尽 无忧无虑

4.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遮天蔽日白头偕老测隐之心忐忑不安

B提心掉胆奋不顾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C高朋满座命途多舛破斧沉舟言简意赅

D画栋珠帘老当益壮东隅已逝各抒己见

5.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A艰苦卓绝充耳不闻置之不理虚无缥缈

B袖手旁观自得其乐不屑一顾扬眉吐气

C迎刃而解兢兢业业天伦之乐耳熟能详

D庸人自扰来龙去脉气状山河同病相怜

6.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慷慨 谛听贤惠敲诈 一柱香

B灌概 幕僚笞刑蜷缩 脚趾头

C驼背 惶恐清澈松弛 乱弹琴

D虐待 脑髓镂刻索链 挖墙角

7.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倒塌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

C.声名不论大小,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百分之九十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

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B.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朝代,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秦王朝到灭亡都没有悟懂

这个真理。

C.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有识之士在悼念乔布斯的同时,也在追问,中国为什么

没有乔布斯?乔布斯可不可以复制?

D.去年以来,由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

到了严重干扰。

9.为什么说葛朗台占有金子,却是金钱的奴隶?

10.葛朗台在临死前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简述之。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11.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上片。(6分)

13.翻译(10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否则不能记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概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14.名句默写(10分)

(1)且尔言过矣,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5)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7)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8)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0),极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 “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5.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分)

16.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分)?

18.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 (6分)

四、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昙花

无言中

开放最朴素的美丽

不在意

是否有人

在醒着的时候,靠近你

尽管零落,梦中香如故

请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例文分析:

最朴素的绽放

栖身于林林总总的楼宇间,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散发着别样光芒的人。他们或如玫瑰般鲜艳动人,张扬而个性;或如菡萏般亭亭玉立,不乏机警与敏慧;或如寒梅般笑傲风雪,博得众人歌咏。 ②第一段引入自然得体,在“栖身”“穿梭”中看到“别样光芒”的人,用“玫瑰”“菡萏”“寒梅”的三个比喻句通过排比的方式为引出下文的文章中心做好了铺垫。

而我赞赏的却是昙花那最朴素的绽放。她于寂静的夜间无言开放,转瞬即逝,不待人们醒来,却给梦中人留下持久的芬芳。

③第二段直接亮出观点,“而我赞赏的确实昙花那最朴素的绽放”,接着用一句话表述了“朴素”“绽放”的伟大——“给梦中人留下持久的芬芳”。

舒婷是昙花中的一朵。“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圈淡淡的光轮。”她的绽放,让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里燃烧着火一般的期待,“柔软的腰肢”束着古老部落的银饰;她在银声叮当中“倾听被咸涩的海风和潮音所掩盖的年代悠久的颤栗和微语”,她对现代商业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始终不渝地予以关切。她愿做会唱歌的鸢尾花,拒绝“陪伴孤独的吉他,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记忆摩挲灵魂的容器多了一片叶子”,那是她唱的最后的挽歌;在深夜里。她歌唱着昙花最朴素的绽放: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她用笔彩绘出了女性诗歌的春之伊始,纸面上绽放的是日光的朴素与明媚。

④第三段举舒婷例,详写。用舒婷的诗歌,解析舒婷,解析惠安女子,“歌唱着昙花最朴素的绽放: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这一段举例得体,语言优美, 用词恰当,而且开头就说“舒婷是昙花中的一朵”,更是明确自然的写法。

邰丽华是昙花中的一朵。她从不幸的低谷登攀到艺术的巅峰,这是昙花自发芽至绽放的一个过程。昙花的绽放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她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了华丽的奇迹,给我们以心灵震撼。这种朴素的绽放最美。

⑤第四段举邰丽华例,详写。通过写不幸的邰丽华追求艺术从“发芽至绽放”的过程, 表现邰丽华“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证明了“这种朴素的绽放最美”,紧扣中心。开头“邰丽华是昙花中的一朵”,如

第三段开头,一脉相承。

我为舒婷的“冷暖自知”而感动,为邰丽华“无声的绝响”而赞叹。昙花丛中还有太多令人惊异的绽放。 ⑥第五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总结舒婷和邰丽华,启下“还有太多令人惊异的绽放”。

作家安意如,不甘平庸,不向残缺的命运低头,在安静的日子里,用修美的文辞再次演绎了古代诗词乐府的深情,使它们拥有了别样的风韵;歌者杨光,眼睛给了他黑暗,他却用声音来寻找光明,最终使生命洋溢出明亮的光彩;武人叶问,不慕名利,用充满力量的双臂抬起中国功夫的牌匾,于淡泊处活出乐观的一生------ ⑦第六段是略写,由点到面,举了三个例子,“安意如”“杨光”“叶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特点,展示人物朴素中“惊异的绽放”,紧扣中心。语言极具概括和深意。比如写杨光,“眼睛给了他黑暗,他却用声音来寻找光明”,化用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极富深意。

他们的生命不能永恒,他们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转瞬,他们在无言中昙花一现,开放出最朴素的美丽,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即使零落,他们的芬芳也会在永恒里弥散------

⑧第七段,总结性议论。写“他们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转瞬,他们在无言中昙花一现,开放出最朴素的美丽”。力扣中心,升华主旨。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了最美丽的生命。

⑨最后一段,用简洁的一句话结束全文,再扣中心,呼应开始的论点。

篇三:1诗两首

1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 愁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

《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

乡愁是 ;乡愁是 ;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 荇藻() 蓬蒿()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标签:鸢尾花 比喻句 比喻句大全 比喻句和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