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_论《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专制家庭对人的压抑性和周萍、繁漪特殊的个人经历等因素共同的结果。而周萍与继母乱伦,对父亲感情由憎恨到崇敬的变化过程也是其自身本我、自我、超我矛盾的体现。最终周萍、繁漪的乱伦关系紧张,加速了家庭的破亡。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曹禺的成名剧,震动文坛,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有着伦理血缘的两个家庭的悲惨命运,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慎重罪孽。《雷雨》是一幕人生悲剧,是命运对人的残忍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痛悔着罪孽又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悲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女人,热情、单纯的少年男女等等,有罪的、无辜的人在雷雨夜揭开复杂的关系,一起走向灭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关系最复杂的周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继母乱伦,心生悔恨,又不自知地恋上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最后,在复杂的感情关系中不堪重负,饮弹自尽。本文从周萍与继母的乱伦感情入手,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分析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指男孩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把父亲当作情敌。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的一位王子,他不知不觉应验了神灵对他命运的安排,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酿成了悲剧。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结具有普遍性,宗教、道德、社会、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之上。在《雷雨》中将之尽然表现出来。
  俄狄浦斯情结之――“恋母”
  周萍与繁漪的畸形感情的形成是双方感情缺失而需要弥补造成的,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首先,从周萍的角度讲,虽然周萍承认是情欲的冲动造成的结果,但是在他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却是根深蒂固的。周萍从小失去母亲,童年中的他缺少母亲的关爱,渴望母亲的保护和爱是儿童的本能,可是在周萍的记忆里却是一片空白,而越是空白,就越激起周萍对母爱的神往。”35岁的繁漪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成熟女性特有的母性魅力的女人,周萍在他身上找到了母亲的影子。他们的私通关系有三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以及繁漪身上成熟女性特有的母性魅力足以满足并唤醒周萍心中沉睡多年郁积已久的恋母欲求,三年来,周萍与繁漪相知颇深,以至于周萍向繁漪肯定:“你是我认为最聪明、最能了解人的女子。”
  然而对于后来周萍抛弃繁漪,原因在于周萍意识到他与繁漪的关系是乱伦关系,对于父亲,对于自己调戏继母的事实感到悔恨,这说明实际上周萍在心里意识到了自己的恋母情结,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此二人关系难以为继。
  其次,从繁漪的角度讲,繁漪所处的环境和性格决定了她也有俄狄浦斯情结的渴望。从繁漪的性格来看,她表面上忧郁、绝望,充满了一个年轻夫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恨,但是她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在周朴园家中是一个“旧式环境中的新人”,对于爱情的追求执著。压抑的生活环境使她心中埋藏的欲望愈久愈深,面对周萍这个年轻人的引诱自然如鱼得水,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发生了乱伦关系。而繁漪对于比自己小八岁,观念上是自己儿子的周萍的感情也不排除有母爱的成分,繁漪对周萍说:“只有我明白你,我知道你的弱点,你也知道我的。你什么我都清楚。”当周萍象一个孩子似的向繁漪表露衷情倾诉苦衷时,自然会得到繁漪慈母般的理解和爱抚。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在繁漪身上也体现出来。
  俄狄浦斯情结之――“弑父”
  从所处环境上讲,对于周萍与周朴园的关系,剧中没有将周萍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感情一一呈现,但是也有较完整的描述。
  关于周萍年幼时的事情,剧中借繁漪之口轻轻带过,并没有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然这对分析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父亲周朴园抛弃母亲侍萍,要娶富家小姐,所以年幼的周萍在父亲的人为作用下失去母亲,又被迫离开家庭送往乡下,形同弃儿,年幼的苦楚记忆都出自父亲之手,自然对于父亲的感情一开始就有所排斥。回到周家之后,周朴园的专制风格又给周萍的行为戴上了枷锁,限制了自由。当他遇到继母繁漪的时候,二人同在压迫下,很容易产生共鸣,导致了二人关系的契合,二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周萍对于父亲的恨意愈来愈深,“愿他死,就是烦了灭伦的罪也干”。
  周萍对于其父亲的感情其实是复杂的,不仅仅有恨,也有对父亲的尊重、爱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于周萍对父亲的感情发展,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上进行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欲望的本能冲动,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本我的表现,自我代表现实的理智思考,超我代表理想的道德目标,这大体上是对传统心里学情智意心理三要素的深层化结构性表述,也是对人性中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个体化心理学还原。尽管周萍与繁漪乱伦、主仆偷情等冲动行为表明他超我道德的薄弱,但他内心自我理智思考之后,终止了同繁漪的不正当关系,良心的谴责和内心罪恶感对他的心理平衡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他对繁漪说,愿父亲死,“就是烦了灭伦的罪也干”时,无疑是完全受本我支配的人,周萍对周朴园的憎恨在这里实质上是对作为情敌的父亲的妒恨;当他受到本我爱欲驱使不能自控感到焦虑时,他又羡慕后一种人,佩服他父亲无情无欲的人格,希望重建自我。周萍对两种极端人格的徘徊摇摆是于本我和超我人格之间,妄图拜托自我内心矛盾冲突,消除痛苦,拯救自我的幻想。实际上,“他认为他是有道德观念的,有感情的。同时,又渴望着生活,于是他痛苦,他恨自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随着对父亲矛盾感情的显露,周萍对繁漪的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本我欲望爱繁漪、恨父亲;超我道德爱父亲、恨繁漪。“他厌恶一切忧郁过分的女人,忧郁已经蚀尽了他的心。他不喜欢那些经过教育陶冶的女人,因为她们会提醒他的往事与缺点。”随着恋母情结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变,繁漪已经从无意识的欲求目标变为意识的禁忌对象,同时父亲也从无意识本我的情敌化为意识超我的榜样,这样一个“最聪明,最能了解人的女子”得到了“我要你死”的诅咒;“愿他死,就是烦了灭伦的罪也干”的情敌,变成了“无暇的男子”。
  这其中周萍的思想是痛苦的,他由弃儿变为公子,由恨父亲变为崇敬父亲,由爱繁漪变为爱四凤,他的思想精神了莫大的煎熬。繁漪是他的母亲自己不能爱,然而繁漪懂他;四凤很单纯,能给他带来欢乐,但是不能彻底把他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他在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中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也正是由于周萍超我道德的爱父亲、恨繁漪的愈演愈烈,冲破了繁漪内心个性极限,造成种种巧合的碰撞,家庭伦理关系混乱被揭露,家人受刺激疯疯傻傻,家破人亡,所有人在死亡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2]曹禺.曹禺研究专集[M].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
  [3]钱谷融.“哦,我是你父亲的儿子”――谈《雷雨》中的周萍[M].文艺论丛第七辑, 1979.
  [4]胡敏.《雷雨》的精神分析学解读[I].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5]陆草.谈《雷雨》中的繁漪形象[M].中州学刊, 1982,(02).
  [6]吴建波.翻译乱伦[M].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1988.

标签:雷雨 情结 周萍 俄狄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