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策划书 > 正文

先让你行,再让你知:先行而后知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崔利玲 南京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现任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承担过数十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其作品曾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时光荏苒,女儿已经读研究生了。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曾和我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选择。这些选择,帮助女儿养成了好习惯,也帮助我积累了教育的资本。
  
  “第一次”与好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关注孩子行为发生的第一次,只要在首次的行为中让他有正确的认识,以后这种好的行为就会一直保持下去。在女儿身上,我不断地尝试与体验。
   一次,我们一家三口离开外公外婆家时,两岁的女儿竟然学着我的口气俏皮地对外公说:“爸爸再见!”其实,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语言就是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指向的,偏离了方向会让学习成为无用功或养成不良的习惯。于是,我回敬女儿:“你的爸爸在这里,那你也留在这里,我们回去了,再见!”一看我们要走,女儿的哭腔出来了:“妈妈,我要和你们一起回家!”看到女儿明白了我的话语,我开始“说教”:“谁是你的爸爸?”女儿手指爸爸。我手指外公:“那他是谁?”女儿回答:“公公!”“下次会把公公喊成爸爸吗?”“不会了!”因为我在女儿第一次故意喊错对方称谓时就及时纠正,让孩子知道了正确与错误,知道了尊重与礼貌,从此以后,女儿再也没有出现明知对方称谓而故意喊错的现象。
   时常看到身边的朋友“陪公子读书”,我感觉实在是太累了。为了避免女儿也出现类似的状况,在上小学前,我就与她约定“做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对与错由你自己负责,妈妈只负责签字”。刚开始,女儿认为我签字时,一定会告诉她对与错,做完作业后也不检查。我将错就错,不管对错一律签字。等女儿拿到打叉的本子,体会到失去优星评价的滋味时,才把检查作业作为一个必要环节,这个习惯伴随了女儿学习的整个过程。
   在孩子可塑性强的时候修正他的行为,比长大后再矫正要容易得多,孩子的内化也越强。关注孩子的“第一次”,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
  
  “行、知”与好习惯
  
   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信奉“行在前、知在后”,换句话说,就是行为练习在前、理解认同在后。
   从女儿开始出现独立行为时,我就把规范的行为练习作为对她的要求,例如必须坐在凳子上吃饭、东西用完以后放回原处、看见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等。有时候,我在家里写文章,女儿看见了,也喜欢模仿我写写画画,我告诉她可以在纸上写字画画,但是不可以在墙上、书上、桌上乱画。如果女儿违规,得到的惩罚就是取消睡前故事,如果违规严重,周末外出游玩的计划也会泡汤。
   为了培养女儿的分享意识,我与爱人约定:只要家里有好吃的,绝不让她吃独食。吃水果时,我拿出两大一小的苹果让女儿分,女儿自然地把小苹果给了自己,立即获得了我们的夸奖和肯定。随后,我又拿出了女儿心仪的巧克力豆,因为只有3颗,女儿攥在手心里好久,才一人一颗分出,我和爱人送进嘴的同时,女儿的哭声也出来了:“你们真的吃啊?”我们就这样从孩子不理解开始行为练习,到孩子理解后感受分享的快乐,经历了一个从行到知的过程。
   有些家长对孩子错误的行为习惯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孩子小,不明白道理,不懂的或暂时弄不懂的,可以等他明白以后再执行,所以孩子抢别人的东西可以原谅、玩滑梯插队可以原谅、挑食偏食可以原谅……当孩子的这些行为成为习惯后,意识与行为就难以协调。
   冰心有一句话“淘气的孩子是个宝”!淘气、顽皮引导得好,是创造性的基础,引导得不好,是不良习惯的基础。我认为,孩子的顽皮,是成人引导的问题。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各自带着孩子去麦当劳。她之前时常和我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为自己孩子的顽皮苦恼不已(老师经常告状、转学后又被劝退、夫妻因为孩子的事情闹矛盾)。吃饭时,她的孩子一直在不停地动,一会到这儿,一会到那儿,朋友似乎对此没有任何意见。后来,孩子对开生日活动的区域产生了兴趣,站在装礼物的盒子上,结果把盒子站坏了。工作人员看见后,对孩子说:“你怎么能站在盒子上面呢?”朋友立即生气了,非要这名工作人员向自己的孩子道歉,理由是“你们的盒子放的不是地方”。后来我与朋友分析,是朋友的放纵导致了孩子的顽皮,也同样是朋友的敏感加剧了孩子对不良行为的理解。可朋友的观点是:我怎么打骂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关系,但就是不许别人碰(讲)。这样,孩子就会把维护自己的人作为犯错的挡箭牌,推卸自己的责任,久而久之,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就不敏感了。当自己都觉得无所谓的时候,当然就顽皮了。
   孩子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将来要与他人、社会打交道,要有社会约定的习惯、修养,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其终身受益。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标签:先让 再让 你知 你行